麻类植物作用_麻类作物育种学txt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16-11-17 17:41
本文关键词:麻类作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麻类作物育种学
麻类作物育种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7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2337283/9787802337282
·条形码:97878023372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同类作物中,《麻类作物育种学》出版迟了一些。在书稿即将付印之际,麻类育种的同行们会集哈尔滨进行了最后一次审订。会上一致要求我写个前言,以迎接新书的面世。
2007年底,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确定在包括麻产品在内的50个农产品中,以产业为主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表明在政府视野里淡漠了多年的麻类作物重新被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花了近40的时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近l0年来,一直继续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小康之路迈进。但是,全球粮食危机与能源危机结伴而至,更加引起了全世界对农业的关注。在我国政府的文献中,“粮、棉、油”字一直是政府官员的座右铭。“粮”包含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油”包括油菜、大豆与花生等;而“棉”仅仅指棉花。所以“粮、棉、油”这一提法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改为"粮、纤、油"更妥。其中“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棉、麻、丝、毛”四大天然纤维。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麻类作物的种类
一、主要麻类作物
二、其他麻类作物
第二节 麻类作物的经济地位
一、种植面积与经济地位
二、麻类作物的种植区域
第三节 麻纤维的性能
一、麻纤维的制备
二、麻纤维的性能
第四节 麻类作物的用途
一、麻类作物的传统用途
二、麻类作物的新用途
第五节 麻类加工与贸易
一、国外麻类产量与进出口
二、国内的麻类加工
三、我国麻类及产品的进出口
第六节 麻类作物种质资源
一、麻类作物的起源
二、国外麻类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三、国内麻类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第七节 麻类作物育种
一、国外麻类作物育种
二、国内麻类作物育种
三、国际合作研究
第八节 麻类产业发展与育种展望
一、麻类产业发展趋势
二、麻类作物育种展望
第九节 麻类作物育种单位
一、国外麻类作物育种单位
二、国内科研院所麻类作物育种单位
三、国内高等院校麻类作物育种单位
第二章 苎麻
第一节 苎麻育种研究概况
一、国外苎麻育种概况
二、国内苎麻育种概况
第二节 苎麻主要品种
一、苎麻优良地方品种
二、新育成品种
第三节 苎麻种质资源
一、苎麻种质资源分类
二、苎麻品种类型及其生态分布
三、苎麻属的主要野生近缘植物
四、苎麻野生近缘种的利用价值
第四节 苎麻遗传学基础
一、苎麻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二、苎麻遗传变异特点
三、苎麻主要性状的遗传
第五节 苎麻育种方法和技术
一、苎麻育种目标
二、苎麻育种方法
三、苎麻杂交育种
四、苎麻诱变育种
第六节 苎麻杂种优势利用
一、苎麻杂种优势利用的特殊性
二、苎麻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目标
三、苎麻雄性不育及其在杂种优势上的利用
四、苎麻品种间杂交优势利用
五、苎麻自交系的选育和自交系间杂种优势利用
六、群体改良及轮回选择
七、苎麻杂优组合种子生产
第七节 苎麻良种繁殖技术
一、无性繁殖
二、种子繁殖
第三章 亚麻
第一节 亚麻育种研究概况
一、国外亚麻育种概况
二、国内亚麻育种概况
第二节 亚麻植物学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
一、栽培用亚麻
二、亚麻生长发育特性
第三节 主要亚麻品种
一、亚麻主要地方优良品种
二、亚麻主要新品种简介
第四节 亚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亚麻种质资源的传播与分布
二、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三、亚麻种质资源的分类
四、亚麻种质资源特征特性鉴定
五、亚麻种质资源的评价
六、亚麻种质资源的创新
七、亚麻种质资源的利用
八、我国野生亚麻资源的种类及生态分布
第五节 亚麻遗传学基础
一、亚麻的分类地位及细胞学研究
二、亚麻性状遗传
第六节 亚麻育种方法与技术
一、亚麻育种目标和程序
二、亚麻系统选育
三、亚麻杂交育种
四、亚麻诱变育种
五、核不育亚麻轮回选择育种
六、亚麻单倍体育种
七、亚麻外源DNA导人
八、亚麻远缘杂交
第七节 纤维用亚麻良种繁育
一、亚麻良种繁育方法与技术
二、亚麻种子质量检验
第四章 黄麻
第一节 黄麻育种研究概况
一、国外黄麻育种研究
二、我国黄麻育种成就
第二节 黄麻主要品种
一、国外黄麻主要优良品种
二、我国黄麻品种演变
三、黄麻主要优良品种简介
第三节 黄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利用
一、黄麻的分布及分类
二、中国南部地区的黄麻多样性
三、黄麻栽培种的传播与演化
四、黄麻种质资源的分类
五、黄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黄麻主要性状遗传
一、黄麻质量性状遗传
二、黄麻数量性状遗传
第五节 黄麻育种目标与育种主要途径及方法
一、黄麻育种目标
二、黄麻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节 黄麻种子生产技术
一、黄麻良种繁育
二、黄麻良种退化现象及其原因
三、黄麻种子收获、贮藏技术与种子质量检测
第五章 红麻
第一节 红麻育种研究概况
一、红麻的起源及分布
二、国外红麻育种研究概况
三、国内红麻育种研究概况
四、红麻育种目标与策略
第二节 红麻主要优良品种
一、国外红麻主要栽培品种
二、国内红麻主要栽培品种及新品种
第三节 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利用
一、红麻的分类与细胞学研究
二、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利用研究
三、红麻种质创新及优异种质的评价与利用
四、红麻野生资源及木槿属Furcaria组野生近缘植物资源
第四节 红麻性状遗传
一、红麻质量性状遗传
二、红麻数量性状遗传
三、红麻抗病虫性遗传与抗性鉴定
第五节 红麻育种与遗传改良方法
一、红麻育种目标的发展
二、红麻引种利用
三、红麻系统选育
四、红麻有性杂交育种
五、红麻远缘杂交育种
六、红麻光钝感育种
七、红麻诱变育种与倍性育种
八、双高产中迟熟红麻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九、高产红麻新品种的选育
十、红麻抗炭疽病育种
第六节 红麻杂种优势利用
一、红麻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研究
二、红麻杂种优势特性
三、红麻杂种优势的多代利用
四、杂交红麻亲本选配原则
五、红麻高产杂优组合简介
六、杂交红麻制种的途径
七、红麻杂种优势的展望
第七节 红麻种子生产技术
一、红麻良种繁育方法
二、红麻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
第六章 大麻
第一节 大麻生产与育种概况
一、大麻的起源与分类
二、国外大麻栽培育种应用
三、国内大麻栽培育种应用
第二节 大麻生物学基础
一、大麻生物学特性
二、大麻生育周期
三、大麻雌雄特性
四、大麻生化成分
第三节 大麻种质资源研究与性状遗传
一、大麻种质资源鉴定
二、大麻染色体核型
三、大麻四氢大麻酚(THC)和大麻二酚(CBD)遗传机理
四、大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
第四节 大麻主要品种与育种目标
一、大麻的品种类型划分
二、大麻品种简介
三、大麻的育种目标及新品种的选育
第五节 大麻育种途径与方法
一、大麻引种
二、大麻系统育种
三、大麻杂交育种
四、大麻杂种优势利用
五、大麻诱变育种
第六节 大麻种子生产技术
一、大麻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二、大麻品种防杂保纯和防止退化的方法
三、提高大麻良种种性的途径和方法
第七章 剑麻
第一节 剑麻生产与育种概述
一、剑麻的经济价值
二、国外剑麻生产与育种概况
三、国内剑麻生产与育种概况
第二节 剑麻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一、剑麻的分类及其分布
二、剑麻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与评价
三、剑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四、剑麻优良种质的育种利用
第三节 剑麻育种途径与方法
一、剑麻的遗传学基础
二、剑麻育种目标、方向和程序
三、有性杂交育种
四、无性选种与引种
五、其他育种新方法
第四节 剑麻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剑麻生物技术研究现状
二、剑麻组织培养程序
三、组织培养苗的移栽
四、剑麻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八章 生物技术在麻类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第一节 麻类生物技术研究
一、麻类生物技术在麻类育种中的作用
二、主要麻类作物生物技术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麻类作物组织培养
一、苎麻组织培养
二、亚麻组织培养
三、红麻组织培养
四、黄麻组织培养
五、大麻组织培养
六、剑麻组织培养
第三节 麻类作物基因工程
一、苎麻基因工程
二、红麻基因工程
三、黄麻基因工程
四、亚麻基因工程
五、大麻基因工程
第四节 麻类作物分子标记
一、苎麻分子标记
二、红麻分子标记
三、黄麻分子标记
四、亚麻分子标记
五、大麻分子标记
……
序言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纤维作物之一,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的尧舜时代,是继粮、棉、油、菜之后的第五大作物群。我国几乎种植有世界上所有的麻类作物,种植地域广阔,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区)均有种植。在世界同行业中,我国麻类作物种植业有很强的优势。苎麻和亚麻种植居世界首位,其中苎麻占世界种植面积的95%以上,亚麻占世界种植面积的28%以上,黄麻和红麻位居世界第三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麻类科研实现了“三大跨越”:由传统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跨越;由农业微生物加工向酶加工跨越;由传统纺织原料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跨越。同时,麻类科研向多行业和交叉学科不断拓展,科技进步对麻类生产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时期的20%左右上升到当今的40%,其中麻类育种的贡献率为30%以上,,大大促进了我国麻类生产质和量的飞速发展:麻类收获面积达到61.3万hm,总产量11 1万t。其中亚麻、苎麻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41.6%和27.3%,产量增长了43.5%和42.4%。我国在麻纺、麻布和麻产品消费方面均居世界之首。
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几代麻类科学家的传承和创新,我国先后育成麻类新品种100余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麻类生产水平。其中,苎麻高产种植从2 250kg/hm。提高到4 500kg/hm。,增幅达100%,亚麻高产种植从2 820kg/hm。提升到4 500kg/hm。,增幅60%;红麻高产种植从2 490kg/hm。提升到3 900kg/hm。,增幅57%。
麻类事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广大麻类科技人员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总体而言,20世纪50~70年代,育成的品种以丰产为主,80~90年代则以高产、优质、抗病为主。目前我国麻类育种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自90年代以来,我国采用常规育种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了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麻类品种,与此同时,常规杂交麻类品种选育迅速发展。苎麻无性繁殖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分蔸繁殖的模式,采用苎麻嫩梢扦插繁殖方法,繁殖系数成倍增长,该方法已成为当前苎麻繁殖的主要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方法的结合,正在为麻类育种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摘 1.耐逆境育种的必要性
在实施“苎麻上山,黄麻红麻下滩,亚麻南下”的战略转移过程中,意味着苎麻将要种在干旱贫瘠的坡耕地,黄麻、红麻要种在容易渍水的江河湖海的滩涂,而亚麻要离开原来生长的环境,种在南方湿冷阴雨的冬闲地。这样,植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可能遭受到生物因素(病、虫)的胁迫外,还可能遭受到非生物因素(干旱、贫瘠、渍涝、低温阴雨等)的胁迫,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影响纤维品质和产量。耐逆境育种的目的在于选育在不良环境的胁迫下仍能保持较好生长发育的优良品种,以达到稳定而较高的产量和品质。2.耐逆境育种目标与方法多抗全程逆境鉴定筛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丰产为基础,逐步累加抗病性及抗逆性,主攻早熟性,注重纤维品质的协同提高。
第一步,通过具有抗病性、抗逆性和优良纤维品质品种与农艺性状优良品种(系)进行多亲本复合杂交,或修饰性回交,丰富遗传基础,打破原有遗传信息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使有利性状充分重组,释放出大量潜在变异。
第二步,杂种后代均置于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地,同时给予一定强度的逆境压力,在环境压力的胁迫下诱导杂种群体向多抗性方向发展,以鉴定筛选获得具有多种抗逆能力的特性。
第三步,通过科学的选择方法,鉴定筛选优良遗传重组型,在逆境中鉴定其抗病虫能力,同时在无病地上鉴定其丰产性、纤维品质和综合农艺性状,用以育成新品种。
第四步,后代优系间互交的轮回选择,积累有利基因,在进一步提高有利基因重组的同时,进一步打破不利遗传连锁,将多目标性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轮回选择中随时加入新种质。
基础育种群体的建立。亲本类型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育种基础群体的利用价值。在亲本配合力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具有丰产、优质、抗病或抗虫的多个亲本,进行成对单交、单交组合间双交、复合杂交。复合杂交群体于病圃逆境中淘汰严重感病个体后,混交1—2代,产生基础育种群体。这样杂种群体中,各种类型个体进行了4—5轮以上的相互交配,提供了有利基因充分重组的机会。以抗逆性作为保留个体的标准,个体间在其他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可达到多性状的分裂交配效果。
育种基础群体的全程逆境诱导鉴定与选择。育种基础群体种子要进行多抗选择。分别培养有关病菌,经粉碎混合后接种于病圃播种沟,然后播种。出苗后淘汰感病植株,留无病苗定植。于发病盛期淘汰严重发病及恢复力差的个体。在整个生育期间为使其充分表现虫害等的抗耐
……
(作者:zjbk800yws 编辑:kind887)
本文关键词:麻类作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arkj/179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