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医学期刊 >

野生稻 西江都市报_云南生物危机:野生稻濒临消失

发布时间:2016-11-18 03:34

  本文关键词:野生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早在公元前3世纪,云南哈尼族人就已经从野生稻中获得了繁衍生息的秘诀。从那时起,大山中的哈尼族试着开垦梯田,并逐渐从野生稻中培育出适合不同海拔高度的稻种。直到如今,这里的农民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选种和留种方法,在海拔1400米以上不适合杂交稻生长的梯田里种植传统稻种。

野生稻 西江都市报_云南生物危机:野生稻濒临消失

野生稻的独特基因正是全球科学家争相发掘的“宝藏”

哈尼族创造的梯田文明是人类利用野生稻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事实上,直到现在野生稻中蕴含的大多数优异基因,人类仍然没能充分发掘和利用,然而尴尬的是,野生稻却因为种种原因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虽然,野生稻中蕴涵的基因在未来水稻育种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每失去一种野生稻,就可能失去得到一种优良品种的机会。

关于野生稻你了解多少

即便是对于那些从小吃大米长大的人而言,野生稻也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物种。世界上至今发现的27种野生稻中,中国仅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这些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江西以南的七八个省区,而3种野生稻都有分布的仅有两个省,一个是海南,一个是云南。然而,就在上个月,云南省环保厅发布的一份全省物种生物多样性报告显示,云南省分布的3种野生稻均在快速消失,其中,普通野生稻的26个分布点已经消失24个,药用野生稻的13个分布点已经消失11个,疣粒野生稻的105个分布点已经消失70多个。更严重的问题是,除了水稻科研专家,很少有人意识到一种野生稻的灭绝究竟意味着什么。

优异基因仍被“深埋”

袁隆平使用的不育细胞性状只是野生稻50多个性状中的一种。如今,全世界的科学家仍在寻找野生稻的增产、抗热、抗病、抗旱等基因。

“我们研究野生稻,主要是研究野生稻的遗传资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的程在全副所长说。野生稻遗传资源通常是指与栽培稻有一定亲缘关系的所有野生稻近缘物种,与栽培稻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关系。就像人类由人猿进化而来一样,今天我们种植的栽培稻的祖先就是野生稻。不同的是,栽培稻经过人类一万多年的驯化后,一些基因或遗传特征已经在人工筛选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而野生稻还保留着一些罕见的重要基因。

可以说,,没有野生稻,中国人的“杂交水稻革命”将被重写。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正是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袁隆平带领科研人员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并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这一技术的问世,被誉为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时隔30年之后,袁隆平院士与美国的科学家合作,通过分子技术从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两个增产基因,可比现在的高产杂交稻增产36%,再次印证了野生稻在杂交稻研究中的宝贵价值。

除了水稻杂交技术外,对于水稻育种和改良技术来说,如果没有野生稻提供丰富多样的基因,栽培稻品质的改进将不可能实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福荣表示,多年研究发现,野生稻优异基因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令人惊叹。比如,土壤缺磷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有2/3的耕地缺磷,在水田中大量施用磷肥会造成严重污染,但我国一些野生稻却能够在低磷的环境下健康生长;有的野生稻稻谷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7%以上,有的野生稻在零下十几摄氏度还能存活,还有的野生稻能够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袭。

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东乡野生稻,就是人类发现的具有巨大潜力的野生稻之一。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了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东乡野生稻形成了固有稳定的遗传特性,蕴含着丰富的抗病虫害基因和极强的耐冷基因。其优良的耐冷性、耐旱性、耐瘠性、抗病性等,可利用价值难以估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技术的限制,野生稻的许多优异基因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和利用。事实上,袁隆平使用的不育细胞性状只是野生稻50多个性状中的一种,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依然孜孜不倦地在野生稻中寻找着增产、抗热、抗病、抗旱等种种基因。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野生稻资源将成为各国争夺的目标。国内一些粮食专家甚至表示,中国的粮食问题和农业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保存水稻品种资源及其野生种类的遗传多样性。


  本文关键词:野生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0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arkj/180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1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