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发布时间:2017-04-13 16:02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探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培养方案
/ 硕士招生 / 培养方案
心理语言学硕士培养方案-20150107
理学院心理学系2015级攻读心理语言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心理语言学(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培养目标
根据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从事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学等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才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熟悉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进展与趋势,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本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熟练运用英语完成专业文献的查阅和分析,顺利地进行本专业的学术交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应用的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1)语言加工(含语言理解、语言产生、语言的习得与发展);(2)语言、认知与文化
四、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3年。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见附表1;任课老师简介见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公共课不少于6学分,方法课不少于6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课不少于1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先修课不少于2门。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心理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掌握心理语言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掌握心理语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语言学研究所必须的实验技术和统计方法。
六、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
学生应积极参加由心理学系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结合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进行实验研究或社会调查,在第五学期完成课题研究或社会实践,提交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计入考试成绩,为1学分。
七、论文撰写
论文选题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应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审核通过。论文必须独立完成,能在本专业领域内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有一定工作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论文写作规范,文字通顺、流畅,符合研究伦理要求。申请人符合以下条件可获得论文答辩资格:(1)按规定修足课程学分;(2)中期考核合格;(3)学术活动合格;(4)日常行为考核合格;(5)公共服务合格;(6)论文完成;(7)在国内外学术期刊(CSSCI,SSCI,SCI)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包括与导师合作发表的论文),或两篇应用类的文章。
学术型硕士培养进程分三个年度阶段进行:
1.第一学年--主要培养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及本学科研究进展。在这一学年需要:(1)完成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本必修及选修课;部分跨学科考入、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需要补修起码1门本科研究方法类课程,不计学分,且应在导师指导下选修1门与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高级选修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者,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2)确定论文指导教师,完成论文选题。
2.第二学年--主要进行论文开题、社会实践工作。在这一学年需要:(1)在该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末,参加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者须在第二学期进行补考 (2)中期考核合格者后,完成社会实践。(3)该学年的六月底为当年的第一次开题时间,如此次开题失败,可在九月的第二周再次开题。(4)该学年第二学期,口头报告论文研究进程。
3.第三学年—主要进行论文研究、撰写及答辩工作。在这一学年需要:(1)在该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末,口头报告论文研究进程(2)该学年第二学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如答辩不通过,则按学校研究生院有关规定进行延期并进行论文的修改及再次答辩。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应该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学习刻苦努力,课程考试遵守纪律,学术研究中严谨细致,论文写作和发表时不剽窃、不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附录1: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
1.公共基础课(6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第1学期);
(2)自然辩证法概率(1学分,第1学期)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第1学期)
(4)英语(3学分,第1学期);
2.方法课(6学分)
(1)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必修:3学分,第1学期):主要介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调查法、测量法(含量表法与语料库法)、反应时技术、脑电技术、眼动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等。
(2)高级统计模型与应用(必修:3学分,第1学期):内容包括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多维标度法、聚类分析、路径分析、判别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3.学科基础课(6学分)
(1)认知心理学(必修:3学分,第1学期):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包括了注意、记忆、感知、推理、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
(2)语言学(必修:3学分,第1学期):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
4.专业课(14学分)
(1)心理语言学(3学分,第2学期),心理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理论及其发展。
(2)心理语言学主文献课(3学分,第2学期)。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心理语言学的文献,掌握心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发现。
(3)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新进展(3学分,第2学期)。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后,理论和研究范式广泛运用于心理语言学领域。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心理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潮流,硕士生应对此了解和熟悉。
(4)语言学理论(3学分,第2学期)。心理语言学的硕士士生应该具有丰富的语言学理论知识,掌握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分支的知识,如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
(5)高级心理实验技术(2学分,第2学期)。包括基础实验技能——Eprime软件,高级实验技能——脑电仪、眼动仪以及fMRI等的数据处理等内容。
5.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鼓励学生多选,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选修下述课程:
(1)语言理解 (2学分,第2学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影响因素和认知神经机制,这是心理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2) 语言产生(2学分,第2学期)。研究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影响因素和认知神经机制。
(3) 语言获得与发展 (2学分,第2学期)。研究从婴儿到儿童发展期获得语言及其发展的心理过程、影响因素和认知神经机制。
(4) 语言、认知、文化(2学分,第2学期)。探讨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厘清语言、文化对认知的影响,这是心理语言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课题。
(5)民族语言与认知(2学分,第2学期)。语言具有多样性。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义和表音的方式,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的认知规律及其对不同民族心理的影响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6)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2学分,第2学期)。语言习得既有与其他能力习得相同的规律,也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儿童对母语的掌握,可以提高儿童语言习得的效率。伴随着全球化进行,掌握多种语言的人不断增多,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研究外语学习与运用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6.先修课
(1)语言学;(2)实验心理学
附录2 任课教师简介
1.张积家(1955-),男,博士,心理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编委、《心理学进展》副主编。
张积家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事汉字认知研究以来,在汉字认知、汉语词汇认知、语言影响认知、东巴文认知、语言缺陷与认知、语言与文化、双语和双言、概念联系和概念结构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共发表心理语言学论文360余篇,90篇发表在SCI期刊、SSCI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杂志上。出版《语言认知心理研究》、《语言认知新论》等学术著作。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十余项,是国内外知名的心理语言学家。讲授“心理语言学主文献课”、“语言、文化、认知”、“民族语言与民族认知”课程。
2.张清芳(1974-),女,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在汉语语言产生及与西方语言对比方面有较多研究,是国内优秀的中青年心理语言学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英文文章多篇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Neuropsychologia,Brain and Language,PLoS ONE,Memory and Cognition,Language and Speech,Neuroscience,Journal of Psycholinguisitic Research,Brain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期刊上,中文文章多篇发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华人心理学报》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英国皇家学会资助项目1项,荷兰科学院与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交流项目1项。担任多份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讲授“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语言理解与语言产生”课程。
3.胡平(1968-),女,博士,心理学系教授、副系主任,日内瓦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情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心理学研究,在情绪社会化发展、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跨文化条件下的情绪研究以及教育满意度等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多项。讲授“高级统计模型与应用”课程。
4.买小琴(1977-),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副教授。熟练掌握脑电和脑功能成像技术,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名义在要SCI、S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是一位优秀的中青年心理学教师。讲授“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新进展”和“高级统计模型与应用”课程。
5.刘聪慧(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情绪与语言认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中文专著2部,参编3部中文著作,主译2部学术著作,发表SSCI/SCI/CSSCI索引论文20余篇,参与多项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一些国际横向项目。讲授“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课程。
6.温晓通(1979-),男,副教授。200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继续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任博士后和研究助理科学家,致力于注意控制和高级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研究,同时探索神经信号分析的方法学问题。在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讲授“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新进展”课程。
7.张晶,女,201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博学位。研究领域涉及情绪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是情绪与情绪调节的机制及其可塑性研究。使用行为、ERP、多导生理仪、生物反馈仪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讲授“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新进展”课程。
“语言学理论及新进展”和先修课“语言学纲要”由硕士生选修我校文学院教师的课程。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探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nd/30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