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查重 >

职业规划演讲稿_师德师风演讲稿_八荣八耻演讲稿范文

发布时间:2016-06-17 16:05

  本文关键词:八荣八耻演讲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八荣八耻演讲稿范文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几句话是胡锦涛主席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目的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主席提出“八荣八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八荣八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覆盖了公民行为的不同层面。它既包含了每个公民对国家的态度,这是公民成为公民、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归属感和角色认知;也包含了公民对他人的态度,这是公民权利实现、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提。它既有对国家各类工作人员的要求,只有服务人民才能回归公仆角色,才能抛弃官本位,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也才能发展民生,实现社会进步;也有对普通公民的要求,崇尚科学、辛苦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对包括国家公职人员在内的每个公民的一般要求,因为一个社会如果它的公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和骄奢淫逸,那这个社会将是勾心斗角、物欲横流、道德败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富强、民主、文明都是一句空话,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现在,这几句言简意赅又意味隽永的话,几乎已成了校园街巷中,孩童们用心吟咏的歌谣,工作单位中,党员先进们,传抄学习的内容。
究竟是什麽,能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在社会上引起这麽大的轰动?
    我认为是:“八荣八耻”提出的,正是我们作为好市民,好公民从而改善社会风气所应做到的基础,是做人的准则。‘八荣八耻’对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振奋他们的民族精神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两会唱江华代表提出:“弘扬爱国主义,就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对广大青少年来说,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爱’,培养他们自爱、爱人、爱家,这样,才能真正懂得爱国主义,懂得去服务人民。”而“小事情”维系“大荣辱”,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一段时间以来,像这样的另类童谣在一些中小学校园十分流行,许多小学生都能随口背出来。 听了这些另类童谣,许多父母都是苦笑着摇头。这些看似是孩子们的生活小事,其实极易混淆孩子们的是非,,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周桂英代表说:“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位,一些孩子缺乏对父母、长辈、老师和同学的爱,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谁不希望社会风气良好呢?,而一些维系“荣辱”的“小事”,又何尝不在人们的身上发生呢?在电梯间吸烟,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一点小事骂得唾沫飞溅,众多围观者评头论足……对这些熟视无睹的“小事”,“小事”其实不小,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丧失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小事”做得怎么样,做得好不好,在反映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和谐程度。
何谓荣?在小事中如何体现“荣”?我用一组新闻图片来说:福建泉州某小区一位居民拧紧正在滴水的水龙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举办的“睦邻节”上,文昌里社区的居民在参加背邻家孩子比赛;这是在河南郑州火车站售票大厅内,旅客在一米线外排队等待购票;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地下通道,一名小朋友在大人的指导下把饮料盒放进垃圾箱里;宁夏医学院的同学们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时常到银川市电表厂家属院义务给困难户居民检查身体;银川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日前在宁园清理垃圾桶上的“牛皮癣”。
    何谓辱?我用也用一组新闻图片来说:江苏南京“全国医药保健品交易会”现场的地面上撒满了被丢弃的宣传材料;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新华街上的盲道被自行车、摩托车随意占用;银川市兴庆区利群东街上,一些人只图自己方便,把自行车散乱地压在道旁的一棵小树上。“小善会变成大善,社会风气就会蔚为大观。”你谦让一点,他礼让一些;你贡献一点,他贡献一点,大家都献上一点爱心,我们的社会风气不就好了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阶段学习“八荣八耻”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我们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非常重要。愿我们都能够以八荣为动力,把握正确的方向,以八耻为镜,规范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继承人。

八荣八耻演讲稿范文》一文由3edu教育网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八荣八耻演讲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8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zzj/58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