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核心术语面临理论挑战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核心提示】认知语言学核心术语理论内涵的泛化和其间的区分乏力问题,导致认知语言学面临理论挑战:前者导致认知语言学解释力过强和解释的笼统性,后者导致认知语言学解释的主观性、选择性和模糊性。
认知语言学正通过修正乃至改写某些基本术语而不断发展。其核心术语的界定至今仍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如核心术语的理论内涵泛化、“概念—域”和“概念—意象图式”之间区分乏力等等。探讨认知语言学核心术语面临的这些问题,有助于完善其理论体系构建。
核心术语理论内涵泛化
目前,认知语言学中核心术语理论内涵泛化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如“象似性”实质是指人类经验组构和语法结构间的耦合,但在认知语言学文献中却被视为内涵宽广的概念,甚至泛化为“任意性”概念的反义词之一,以至于语言结构中任何非任意性的东西都可被置于象似性概念之下。
此外,“隐喻”概念的内涵泛化倾向也令人担忧。隐喻既可用来指心理空间之间的概念映射,,又可用来指多种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的表层产品,即语言本身。也就是说,隐喻既可以是解释手段,又可以是目的。当我们用同一个术语涵盖两种对立的语义内涵时,其内涵的泛化就是必然的。由于学界至今未对隐喻这一术语提供一个公认的清晰定义,认知语言学学者常把隐喻用作“映射”和“象似性”的同义词。并且由于语法和语义的不可分割性,隐喻有时甚至被用作“语义变异”、“语义扩展”或者“标记性”的同义词。
“概念”与“域”的同一化
“概念”和“域”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术语。“域”由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盖克首先提出。他试图找到一个宽泛的术语以解释语义结构或者语言表达式意义的认知基础。他把域等同为“一种感知经验,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复杂体,一种完善的知识系统等等”,而把认知域理解为实现概念可能性的概念潜势区域。亦即,认知域是语言意义的内容基础,而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体现为一种以认知域来描述的认知结构。
概念和域都是一种语义结构。所不同的是,“域”是比“概念”更大的知识结构,即“任何为某一语义单位的概念化提供语境的知识结构”。域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背景知识结构:“认知语义学一个中心原则是,概念不是发生在心理中被割裂的原子单位,概念只能在预想的背景知识结构语境中得到理解。给予这一背景知识结构最一般的术语是域”。兰盖克把“域”看成是决定语词之语义值的“概念基底”,相对于这一背景性的概念知识构件,概念作为“侧面”只是其中具有认知凸显性的一部分。
“概念—域”之间的语义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部分—整体关系,任何概念都能相应地充当其他概念的域,而反过来域是至少为一个概念侧面充当基底的语义结构。那么是否存在概念和域完全重合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是否至少有一个概念的域是它自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概念—域”之间的语义对立则不像认知语言学学者所认为的那么分明。
兰盖克举例说,arc(弧(度))这一概念的域是circle(圈),而circle这一概念的域是space(空间)。若一直探究下去,会发现在最抽象的层面上概念和域最终可能完全重合,从而导致其间语义对立完全消失。space的域是physical universe(物理宇宙);physical universe的域是universe(宇宙);universe的域是existence/world/nature(存在/世界/自然);existence/world/nature的域是everything(世界万物);everything的域是being(存在)。莱考夫认为being这一概念是世界的最高层次概念范畴,包含世界上所有存在之物。因此,being的域只能是其自身。由此,从分析arc这一概念的认知域出发,可以看到认知语言学所声称的“概念—域”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在最高层次的概念范畴上会演变为完全同一的关系,如此,概念和域之间的区分就存在理论问题。
“概念”与“意象图式”纠缠不清
“意象图式”被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是概念、意义和推理的基础,主要源于人类的感知、运动等前概念经验。意象图式是对相似经验的理论抽象,与认知域一样,都是语言意义或者概念的内容基础。“概念—意象图式”之间的语义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部分—整体”关系。为清晰地区分概念和意象图式这两个术语,认知语言学家列出了后者的十大特征。
1.在起源上,意象图式是前概念的,是经验性的;2.意象图式能产生更为明确的概念,比如容器图式所产生的概念包括:in(在……里面),into(进入……),out(从……出去),out of(从……出去),out from(从……出去)等;3.意象图式源于与世界的互动及对世界的观察;4.意象图式在本质上是有意义的,是对互动经验的概念抽象;5.意象图式是类推性表征,反映在概念系统中是被表征的感觉经验;6.意象图式本质上可能是复杂的,不是一个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常包括可单独分析的、更为复杂的方面;7.意象图式不同于心理意象,前者更抽象,而后者具有更为丰富的细节表征;8.意象图式是多模态的,其构成源于多向度的体验性经验,不是某个单一模态所能刻画的;9.意象图式可以相互转换,而经验的连续性导致了这种转换,如COUT(单数)和MASS(复数)两个图式就可以相互转换;10.意象图式能够成群出现,构成意象图式网络。
但仔细考察,“概念”这一术语同样具有以上十大特征,如在起源上,认知语义学的“意义体验论”认为概念源自体验性经验,等等。因此,上述十大特征并不能把概念和意象图式这两个术语完全区分开来。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就像“概念—域”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在最高层次上会演变为同一关系,“概念—意象图式”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在最高层次上同样会演变为同一关系,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最终变得模糊不清。
认知语言学核心术语理论内涵的泛化和其间的区分乏力问题,导致认知语言学面临理论挑战:前者导致认知语言学解释力过强和解释的笼统性,后者导致认知语言学解释的主观性、选择性和模糊性。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