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8 11:31
本文关键词: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影响因子 被引半衰期 TOPSIS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JCR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科技期刊科学合理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机构也将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个人研究业绩、科研机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影响因子也存在局限性,即它只反映了期刊前两年刊载论文的影响力,而任何科技期刊的寿命都大于两年。 本文针对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在分析各类指标的基础上,对影响因子进行修正,并通过数据验证修正后的评价指标,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熵权的改进的TOPSIS模型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即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通过TOPSIS法评定出该期刊的综合指标,并通过JCR数据库2009年的数据对指标进行检验。 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因子与被引半衰期这两种指标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将影响因子和期刊的被引半衰期进行加权平均综合给出一种修正的影响因子,该指标综合了长期评价指标和短期评价指标的优势,此方法可以弥补影响因子反映年限较少的问题,使其能更准确地反映期刊被引情况。以JCR数据库2006年提供的期刊数据,按学科分类后,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修正后的指标与原指标进行了比较,以验证修正后期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最后,本文讨论了影响因子的新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影响因子 被引半衰期 TOPSIS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JCR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O21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1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7-8
- 1.1.1 影响因子的研究背景及意义7-8
- 1.1.2 被引半衰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2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现状8-9
- 1.2.1 影响因子的现状8-9
- 1.2.2 被引半衰期的现状9
- 1.3 本文的内容及结构9-11
- 第二章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概述11-15
- 2.1 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11
- 2.2 科技期刊的即年指标11-12
- 2.3 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12-13
- 2.4 科技期刊的被引半衰期13
- 2.5 科技期刊的发文总数13
- 2.6 科技期刊的H指数13-15
- 第三章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趋势分析15-25
- 3.1 国际科学引文索引与科技期刊评价概述15-19
- 3.1.1 国际重要的科学引文索引与期刊评价15-16
- 3.1.2 国际重要的科学引文索引与期刊评价对中国的影响16-19
- 3.2 科技期刊评价方法的分类19-20
- 3.3 科技期刊评价的发展趋势20-21
- 3.4 评价指标案例分析21-25
- 3.4.1 用9 种林学期刊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21-23
- 3.4.2 对影响因子的一种修正的案例23-25
- 第四章 基于熵权的改进的TOPSIS模型25-37
- 4.1 模型建立与求解25-29
- 4.1.1 符号说明25-26
- 4.1.2 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筛选26-27
- 4.1.3 指标的最终确定27
- 4.1.4 用熵权法构建指标的权重27
- 4.1.5 用TOPSIS法计算该值的贴近度27-29
- 4.2 检验模型29-30
- 4.3 模型优化30-32
- 4.3.1 参照原模型中各指标的定义并筛选增加指标特征因子30
- 4.3.2 用熵权法构建新指标的权重30-31
- 4.3.3 用TOPSIS法计算该值的贴近度31-32
- 4.4 优化模型检验32-33
- 4.5 补充优化模型33-37
- 4.5.1 补优模型问题分析33
- 4.5.2 模型建立33-34
- 4.5.3 模型求解验证34-37
- 第五章 一种修正的影响因子37-45
- 5.1 影响因子介绍37-39
- 5.1.1 介绍37-38
- 5.1.2 弊端38-39
- 5.2 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39-42
- 5.2.1 时间因素39
- 5.2.2 来源数据库39
- 5.2.3 学科性质差异39-40
- 5.2.4 引证行为的不确定性40-41
- 5.2.5 期刊种类的差异41
- 5.2.6 其他偏差41-42
- 5.3 影响因子的修正方案42-45
- 5.3.1 修正原因分析42-43
- 5.3.2 修正方案43-44
- 5.3.3 权系数的选择44-45
- 第六章 数据分析比较45-53
- 6.1 修正后的结果及对比45-50
- 6.2 现有评价指标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50-53
- 6.2.1 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缺乏令人信服的评估指标50
- 6.2.2 应将基础类和应用类科技期刊分开评估50
- 6.2.3 应将编辑质量单列出进行评估50-51
- 6.2.4 应引进动态的评价指标51-53
- 第七章 结束语53-55
- 致谢55-57
- 参考文献57-59
- 在读期间撰写(完成)论文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兵,王昌度,许颖;从SCI看我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地位[J];图书与情报;2001年01期
2 姜联合,姜丹;科技期刊动态评价指标——趋势指数[J];编辑学报;2001年02期
3 赵惠祥,曲俊延,张全福;论我国科技期刊评估的现状与发展[J];编辑学报;2000年02期
4 李莉;完善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4年04期
5 杨玉中;张强;吴立云;;基于熵权的TOPSIS供应商选择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吴,
本文编号:1054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105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