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_里根经济学的两大_许维鸿:莫把“供给侧”改革与“里根经济学”混淆
本文关键词:里根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供给侧”11月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高频词。社会上一些学者,尤其是有美国教育背景的经济专家,喜欢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经济学”类比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在笔者看来,这种类比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谓“里根经济学”,是指以“供应学派”作为理论基础的改革思路,核心是政府降低企业和劳动者的所得税率,鼓励劳动者更辛勤地工作,从而总产出更多,政府税基扩大,总税收不减反增。
中国经济正在从标准的“投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掌握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依然占据较大比重。换而言之,决定中国供给体系效率的是巨量的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动,这与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别。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有自身特点,是寻找经济新增长点的明智之举,也是克服“既得利益集团”改革阻力的有效路径,影响深远。
“供给侧”改革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把取之于民的税收,真正用于提供有效的民生服务。财政部和发改委去年力推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最标准的“供给侧”改革。PPP模式要求政府公开透明地进行基础设施等投资项目的招标,把市场化运营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通过法律合同约束政府和民营经济的行为。这不仅提高了供给效率,还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确认了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方便立法机构和媒体进行监督。
“供给侧”改革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很多人试图用里根经济学混淆“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想否定国有企业的改革路径。不久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国有企业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从传统上的“管人、管事、管钱”,升级为“管资本”,注重提高国有企业供给系统的生产效率。相比民营和外资企业,当前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不高,主要不是源于“国有”的所有权结构,而是企业治理结构上的政企不分。用现代金融机制倒逼被充分授权的国有企业管理者按市场规律办事,提高经营效率,是被广泛证明有效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具体到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跟“里根经济学”同时期的“撒切尔主义”倒是有借鉴意义。国企各级员工的“铁饭碗”应被取消,政府对国企在金融等方面的优惠照顾不应持续,但国企经营者可被充分授权,享受更优厚的薪酬和退休待遇,条件是拿出堪比民营和外资企业的能力和干劲。
总之,“供给侧”改革须基于中国国情,首先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发改、国资等部门合力构建国有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对于民营经济,只要充分落实综合减税和简政放权,旺盛的内需就不会让中国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作者是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何卓谦
本文关键词:里根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8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10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