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文艺期刊 >

关于经济论文_国民经济论文10篇

发布时间:2016-10-26 08:32

  本文关键词:国民经济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民经济论文10篇

2014-06-16 16:14 来源:国民经济论文 有人参与

(一)

一、数字资源整合管理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都是运用多种方法引入电子图书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互联网上免费收集的信息资源和图书馆自己组建的数据库等。这些数字资源包含有学位论文、各种期刊和图书等,但是这些资源都处于独立状态,并且各个数据库之间缺少联系以及各个数据库所用的检索软件也不同,导致读者一般都需要多次查询才能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图书馆的检索平台进行整合,将不同的数据库进行链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

二、数字资源重组

数字资源因其种类繁多,如果不将其进行重组整理,将对数字资源的查找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重组和建立相应的导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相应的数字资源导航系统,帮助读者了解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且有助于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查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数字化文献将会逐渐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就是数字化期刊。现今,各个高校的图书馆所收藏的数字化期刊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纸板期刊的印刷量,又因数字期刊的种类多且比较分散,给读者的检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提高数字化期刊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数字化期刊的重组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导航系统。所建立的数字化导航系统可以根据中西期刊的不同对导航系统进行设计,使得读者可以利用期刊的刊名或数据来源来检索期刊,从而给读者提供既方便又快捷的查找途径。

三、数字资源的维护及保存

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中,对数字资源进行维护和保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现今各高校在建设数字资源的同时,也要将数字资源的维护和保存作为数字资源管理的重点。如果数字资源管理保存不恰当,将会给图书馆造成重大的损失。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的维护以及保存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虽然数字资源需要占据的空间比较少,但是在进行维护和保存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才能将数字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在对数字资源进行管理时,要将数字资源的保存进行区分,确定哪些资源是需要进行长期保存的。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材料,数字资源的保存离不开媒体,而图书馆中所使用保存数字资源的媒体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数字资源的丢失与否。所以,图书馆在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时应选择优良的媒体,使得数字资源能够被良好地保存下来。再次,在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时,应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因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快,相应的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率也非常快,这给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管理保存带来了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保障数字资源维护技术的新旧之间及时的替换,从而保证图书馆中数字资源的安全保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的管理是一项需要进行系统的,复杂的,且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保证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从而有效发挥数字资源的作用,为学校的教研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

作者:袁爱莲 单位:张家口学院

(二)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史

(一)逐渐深入

随着我国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能耗上的差距拉大,提高资源使用率的进程加快,并在具体行业上进行实施。1978年,国家冶金部就针对钢铁工业能耗上的问题,制定方案,改造生产工艺,在生产节能上进培训。先后对烧结、焦化、炼铁、轧钢等14个工序制定了节能规定,还在钢铁行业内部广泛推行30例节能技术,促使钢铁行业在节能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二)正式形成

进入20世纪末期,循环经济被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式引入中国。循环经济逐步在全国试点推广,重点在耗能大户、环境影响严重的行业和领域实施。随着广泛的推进实施,以追求生产要素更高使用效率和更少环境破坏为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实现再生循环利用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对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深化实施,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就取得了巨大进步,为进一步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的建立作出了显著贡献。

二、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虽然钢铁行业接触循环经济最早,且成效显著,但是也要认识到,钢铁行业长时期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从整个行业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国情决定钢铁行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体现了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钢铁行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提供大量原材料和产品,支撑起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钢铁行业长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现状愈演愈烈,我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紊乱。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也使得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愿望愈发迫切,这也是新形势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二)国家政策强制要求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更加迫切,更加坚定了政府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重点提出,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分区域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提出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产能过剩“两高”行业企业退出、转型发展(2013年国内钢铁行业回顾及2014年展望)。这绝不是一纸空言,恰恰体现了国家政策已经进入执行阶段。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整个行业将进行洗牌。如何实现国家政策标准,解决自身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上。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按照国家所制定的行业标准,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行业发展现状要求

1.产能过剩。2013年1~11月,我国钢铁行业仅实现主业利润58亿元,行业销售利润仅0.48%。而导致钢铁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铁矿石价格涨幅过大,而钢价却一度低至1994年水平,单吨钢价同比下跌340元。薄利低销的同时,我国钢铁行业走入“产能过剩”的困境。2013年全年,全国粗钢总量达7.17亿吨,同比增长7.8%,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已经初步形成产能过剩格局,而2014年将会仍有增量,形势更加严峻。

2.粗放生产。长期以来,钢铁行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却忽视了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和污染排放状况。主要表现在钢铁产品在烧结、炼铁、连铸、炼钢、轧钢中进行的加热、冷却处理步骤,所产生的浪费电力、热力资源现象。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含有氰化物、硫化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废水、粉尘及固体废弃物的无组织排放,导致了环境的逐渐恶化,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3.行业特点。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钢铁行业的特点使其更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1)钢铁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密集型行业,所以发展循环经济也更加具有潜力、更有条件、更迫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于缓解钢铁行业的资源环境矛盾比其他行业更合适;

(2)循环经济的各种机制,能够满足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与社会物质进行循环利用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形成良性循环。钢铁行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既导致了资源、能源的浪费,又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长此以往,企业将失去自身优势,在持续改革中难以为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制定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方案,充分利用能源、资源,缓解资源环境矛盾,提高企业效益。

三、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日趋急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钢铁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是不争的实事,如何在钢铁行业中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破旧立新

虽说新技术改革在钢铁行业已经推行许久,但是行业内仍然普遍存在设备小型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无法实现高产高质量,更难在资源环境上进行兼顾。钢铁行业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就必须要有先进设备和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的生态与经济结合的特性,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整个生产流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品能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排放,既能提升产品质量,又能从控制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先进设备的引进是工业自动化的需求,通过提升各项生产技术指标,降低单位产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资源、能源。以首钢京唐钢铁厂为例,其所采用的大型烧结机和特大型焦炉及“全三脱”洁净钢冶炼技术,就大大降低了产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烧结燃耗从60kg/t降低至42kg/t,铁矿粉烧结耗量从1040kg/t降低至980kg/t,高炉炼铁年节约焦碳1100000t/a。通过使用大型新设备、新技术,使得企业大大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节约了产品成本,实现了利益的更大化。

(二)废物利用

钢铁行业既要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还要学会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总的来说,钢铁行业目前存在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三个方面。

1.固体废弃物。主要是钢渣的利用,可以在原有锕渣磁选工艺基础上,新增处理能力更大的大型磁选线,增强钢渣处理能力。通过自用或外消方式利用高炉渣及含铁尘泥,做到当年处理产渣,解决固体废弃物逐年堆放问题。

2.废水。在这方面,可以在重点用水工序中配套生产污水处理设施。比如在轧钢水笔录循环基础上,改造转炉除尘水处理系统,通过冷却用净环水冷却塔、除尘浊环水冷却塔和氧枪净环水冷却塔的三塔合一技术,实现全新的氧枪冷却水系统全闭路循环,大大降低除尘水外排量。

3.废气。以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为例,长期以来,高炉煤气多是采用高空放散方式进行排放,既浪费了能源,又造成了大气污染。对此,应该结合现有技术和设备,实现能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将第一小型厂的含重油的油气混烧原燃油加热炉改造成高炉煤气加热炉,减少效率低的重油能源使用;另一方面,将第二线材厂原燃油加热炉改为全燃高炉煤气双预热预热自回收蓄热式加热炉,通过回收废气预热加热煤气入炉燃烧,提高热效率,减少燃烧成本。

(三)加强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应该贯穿于钢铁行业始终,不断优化提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员工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源源不绝的创新输出。作为企业主体,员工创新意识的深浅,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因此,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训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培训、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开展一系列创新争优活动等的方式,在企业中形成创新风气,在生产第一线实现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循环经济创新体系。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够实现最大化的行动落实。钢铁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的创新制度,确保每位员工、每道工序、每项技术在循环经济工作中得到体现,不能光说不做,陷入形式主义窠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对应的新技术落实制度、设备有效使用制度、节能减排解决机制等。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关系着我国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改革意味。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刻意回避。敢于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实现行业的利益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环境的破坏最小化。

作者:赵晓剑 郭艳 单位:山钢国贸

(三)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组成状况

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均为电力终端使用客户与发电厂间的枢纽。实现自动化管控的变电站减少了生产运营成本并提升了电力公司的工作质量。在变电站中装设电脑,摈弃以往的旧式设施,将旧式的信号通信转变为光纤通信,可以保障变电站中的自动化设施的高效运转。这样的改变可以合理化配置资源,并将以往的人工调控转变为电脑调控,其监测和控制系统会搜集电脑数据并作出解析,并发布合理命令。所以,变电站的高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得以高效运转的前提。

二、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可靠性的措施

1.对电力体系中的一次性设施进行检查在整个自动化体系中,不但其构造复杂,而且设施之间的联系也是密切的。对电力体系中的所有设施——尤其是一次性设施,必须持续检测其工作状态。在检测过程中,不但要清楚设备运转状况,还要从中解析出故障部位的讯息,以方便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排查和修护,进而延长设施的生命周期。该类自动化设施的投入使用,解决了以往人工检测限制性大的问题,提升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当前,尽管在电力体系中引入了较前卫的一些设施和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电力系统水准还不可同日而语。

2.注重一次性设施的智能化改良电力体系中的一次设施的智能化是指在规划电力体系时,应减少一次性设施和二次性设施的信道和管控线缆的使用频率,尽最大力量使二次性设施的功用在一次性设施中就得到体现。但是,电子智能管控设施经常会受到周围电磁场的骚扰,使其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对此,必须采用高科技手段避免电磁场的骚扰。

3.努力研发、利用特高压电力网络中的二次设施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正在稳步提升,居民对电力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为了使该类需求得到满足,电力公司就需要对电力体系进行改良;研发、引进崭新的技术——例如特高压技术。在特高压电力网络中,一次设施和二次设施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技术还仰仗进口。而其技术难题就是怎样更高效地保持电力在高压下的安全性能及怎样提高二次设施的抗干扰功能。

4.电力体系中电脑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的运用以电力体系中的自动管控为例进行说明。其在规划、技术和设施等环节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一,在设计上,电力体系的自动管控技术利用多机系统模型,处置有关的问题;第二,在技术方略上,则第一时间更新设施,运用现代科技提升自动化程度。与此同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其理论也更加倾向于现代管控理论,注重其对实际情况的引导作用。而整个电力体系的自动化有赖于协调化、智能化,并应该向着一体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原来的开环监督和测试技术转变为闭环管控技术。如此,可以对数据进行调试。而电力体系的自动化功用也正从单调功能向多元化功能的方向转变,设备特性的自动化和变通性也正在实现,从而确保电力公司获得经营效益的同时保障电力系统的稳步运转。而增强设施之间的调和性和应急处置预案的建立也成为保障电力系统自动化可靠性的重要举措。在专业人才的聘用方面,愈加倾向于全方位培育,强化学科间的学识交融,其终极目标是提升电力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可靠性的前提下,拓展为服务和管控的自动化。

三、结束语

当前,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等系统工程正在建设中,它们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体系的关键环节。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等新兴工程的建设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然而,要想满足居民的用电需要,除了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外,还应培育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大范围引进国外的前卫技术,并不间断地对其进行改良。在保障电力网络运转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管控的自动化、提升管理水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有效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可靠性。

作者:张兵 单位:国网山东冠县供电公司

(四)

1、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表现

相较收入盈利稳定、贷款规模大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其盈利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等原因,金融机构会向其收取额外的费用作为风险报酬,使得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小微企业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在向金融机构贷款时,小微企业一般无法享受基准利率而且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加上担保费、评估费、公证费等多项费用。

2、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2.1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到位

目前,各级政府虽然陆续出台扶植企业的政策,但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不多,而且真正贯彻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有的政策具体措施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具体应用中困难更大。政府政策和支持力度不够,严格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

2.2小微企业自身特点是导致融资难

的固有因素一是小微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产权过度集中、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性、机制僵化;董事会构成不规范、不合理,直接影响到重大问题的决策,有些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监事会的地位不高,很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法人内部治理机构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水平低下,财会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加大了银行的审查力度和难度。二是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实物资产少、技术水平不高、抗风性能力较弱,影响到小微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和信贷融资。三是小微企业信用观念差、道德风险突出,导致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人无法准确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3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最主要特点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严格监管、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贷方市场占主导地位,且一般由政府直接主导。民间融资机构缺乏,法律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多数服务于大中型企业,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很少,不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的需要。另外,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向大企业或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程序大致相同,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其在发放贷款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小微企业进行调查与评估,造成过多的累赘,带来较大的管理成本,也承受着较大的风险。

3、对策及建议

3.1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要抓好小微企业自身内部经营管理,增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摒除家族式管理模式,吸纳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高产品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切实履行借款合同,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建立相互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

3.2构建恰当有效的融资体系

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入手,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特别应加快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其市场容量,从而满足更多无法在创业板上市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宽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在间接融资方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一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微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二是加快中小金融机构融资方式的创新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三是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股权改革,进一步明确其市场地位;四是加快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3.3加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鼓励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相应确定信贷扶持重点、融资比例和融资方式。积极响应银监会颁布的银行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以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严格执行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提高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规范商业银行的收费行为,严禁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经济关系,建立健全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从长远看,必须从经济体制和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解决小微企业内部积累的动力问题,并从源头上分流社会资金,打击资本投机,使得资源配置和企业价值相匹配。

作者:孙聪 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五)

1、劳动工资统计中具有哪些问题

(1)没有安排专人进行负责

很多企业都没有安排专业的统计人员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进行负责,通常是通过财务会计人员或者人事人员代理,他们本身就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无法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统计工作方面。

(2)没有接受过统计专业知识培训

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统计工作的专业培训,没有较为专业的统计知识,这部分人当中虽然有些接受过经济类、财务类的专业培训,可是同统计知识对比而言,依旧存在一定的区别。

(3)在理解统计口径、统计指标方面含糊不清

劳动工资统计包括了财务、人事工作里的大部分信息,平时在填报报表当中,通过报表所考察的目的不同,即便指标相同,指标解释却并不相同,并且由于部门不同,统计报表的口径也大有不同。有些统计人员在没有明确指标含义、统计口径的状况下就开始填报,使得统计数据无法真实的体现出来。

(4)劳动工资统计变成了附属工作

对于企业来讲,劳动工资统计主要指的是年终的各种报表,这就使得统计人员要在年底的时候突击性完成,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作为附属的工作。

(5)忽略了统计分析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所掌控的大批数据和相应信息,使用统计的方式,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调查,通过现象的数量体现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也是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认识活动。劳动工资统计里要填报各种报表,各种人员资料、工资状况,可是统计人员把报表上报纸后就进行归档,基本就不会再拿来使用,没有通过数据对单位的经济运行发展状况采取合理的分析以及预测,统计工作也就毫无意义。

2、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宣传,领导加强重视,依法进行统计工作

加大统计法制的建设,力争令统计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体现出依法治理、依法统计,提高普法的力度,积极宣传新的统计法,让各级领导以及调查对象提高统计法制的概念。劳动统计数据是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主要的参考对象,劳资统计数据的正确性关系到员工的自身利益。所以,各级领导尤其是基层领导一定要提升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只有企业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劳资统计工作才会获得显著提高,才可以确保劳资统计团队的稳定性和确保统计人员可以单独进行统计工作。

2.2提高培训,提升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持证工作,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强化自身熟练使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需要统计人员对当前统计方法、统计内容的专业知识和人事劳动管理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本着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准。

2.3转变统计方式,创建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

创建以普查为基础,通过抽样调查为主的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将创建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将经济普查为前提,体现出职工就业、工资收入、劳动等不同方向的随机调查制度,透过调查来获得职工就业、工资收入能力、流动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劳资统计需要面对整个社会并服务于整个社会,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创建一套同当前相符的崭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劳资统计指标的解释要尽量做到容易理解、容易看出、容易填写,将错误数据降低到最少,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4规范统计基础工作,不断创建完善统计质量的保证体系

统计工作一定要真实,真实的数据来自稳固的统计基础工作。企业必须创建统一规范化的劳动工资统计账目,完善同劳动工资统计资料有关联的各类初始记录等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数据的产生关系到很多部门以及环节,面对所有环节包含信息源点,都要归到质量保障体系当中,并且要完全使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等相应检验方法,构成合理的统计质量保障体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领导提高了重视,给劳资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提高基础资料建设,给提升劳动工资统计的效率提供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水准,才可以真正令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符合当前的发展,在经验中体现出创新与提高。

作者:李力涛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销售分公司

(六)

一、我国服装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在这些国家,增加了我国服装产品对这些国家市场的依赖,增加了服装出口产品的不稳定性,同时,我国服装出口企业也会受到这些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随着配额制度的取消,国际市场竞争逐渐加剧,我国服装产品出口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出口单价却普遍较低。

二、我国服装产品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继美国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随着欧洲危机的出现,日本信用主权的下降,导致全球市场动荡,经济不景气。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发展,导致国际市场需要疲乏。

(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

近几年,在原材料大幅波动时,我国很多企业都采购了大量的原材料,用高价采购的原材料去生产产品,导致产品的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国内市场上的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上涨,使得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进一步减少,再加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大。

(三)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通货膨胀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不稳定,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加息等手段抑制信贷金的投放。这使得国内资金融通出现短缺,由于资金短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我国服装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造自主品牌,增强品牌意识

我国服装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良好的品质赢得市场,同时要加大科技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创自主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走改革创新知识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在国际市场上,一国的出口产品直接关系到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出口产品的好坏,严重影响到一国出口贸易的效益。国家认识到服装行业的重要性,并出台了政策法规来促进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民族品牌的建立,并且,要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走私活动。并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努力保护本国品牌,打击外国产品的倾销行为。

(三)合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进行跨国经营,这样不但可以免遭贸易壁垒的限制,同时还可以享受区域内的优惠政策。在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时,我国可以选择去开拓更大的市场。此外,国家出台了政策法规,服装行业也应认识到与国外市场企业合作的必要性,改变当前的陈旧观念,大企业收购一些小的企业、小企业和小企业联合使企业与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互补的关系。我国应努力提高争端解决机制的能动性,以提高自身实力来突破贸易壁垒,使我国服装产业稳步发展。

作者:孙阿敏 李慧男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七)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要求高,但是由于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一些企业人员技术素质差,很多职工没有受到过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技术知识。施工技术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相关项目负责人应实行分级负责管理制度,建立事故及故障分析、整理、反馈制度。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类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确保其资料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设计文件图纸资料,要有完善的技术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技术验收要标准。

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相关项目负责人要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开展技术经验交流,技术革新等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技术档案要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车间、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检查和观测。做好水利建设的基本工作。对建设安全影响不大的异常现象,要及时处理。为了及时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变化状况及其规律,应对水利施工进行系统的的检查和观测,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进行技术更新,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努力学习新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掌握设备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加强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重点和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的施工面临着受力条件的改善问题,而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效地满足加固改善原有建筑物的目的,结合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

1.强化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考核制度。水利建筑的施工中生产过程复杂,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也没有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要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需要综合水利工程管理部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

2.减少水量损失。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对控制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都需要以一定的控制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对不同区域的灌溉而言,自水源引水到田间,其中一部分水灌到田间用于作物生长所需,而一部分水量则在各级渠道中损失掉了。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是灌溉水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内容。控制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

3.项目过程管理与控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承揽工程,有的企业以低标价中标,还没有很好核算和预测实际成本就开始施工,这样就增加了施工企业的风险。有的项目管理责任不明,项目工期安排缺少计划性到哪算哪。因此需要善于学习、借鉴,摒弃现场标准化管理依旧沿袭自老一套,加强水利施工的项目过程管理与控制。

作者:周敬全 单位:黑龙江省瑞得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八)

1、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1.1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作为一类人员、技术和资金都高度密集的企业,石油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石油企业通常都在位置偏僻的地区,企业的员工不是当地的劳动力,就是已经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员工的子女,因此,要想对他们有效的进行培训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随着对员工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将其作为了一项基础工程,并且采取多种的培训方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当然,与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比,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1.2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问题

在石油企业对员工开展各项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暴露出了以下几大问题:

(1)虽然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已经提高了重视的程度,但对其的投入却还是较少的,为员工所安排的各项培训课程往往并不能马上就得到效益,而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产生效益的,所以,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不太愿意进行过多的投入;

(2)为员工制定培训计划时,制定者往往都没有考虑到员工的个人发展因素。培训的课程与员工本身的需求如果无法紧密的结合,那么就无法激发员工参与培训课程的兴趣,所以,培训效果也不佳;

(3)培训工作开展的还太过盲目。现阶段,石油企业为员工安排培训课程时,内容多是一些应急性的业务培训,在安排培训课程时也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4)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效果的反馈机制。在企业为员工安排完一次培训课程后,往往无法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培训的效果,而员工也无法认识到培训内容的重要性,就会认为培训课程是没用的;

(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更好的提高员工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应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培训成绩进行用人,提升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力度,从而促进各项培训工作的稳定开展。

2、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改善对策

2.1更加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企业培训文化在我国石油行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内容、范围以及内涵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石油企业应不断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且我国的石油企业现阶段需要的也是高素质的复合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过去的这段时间,石油企业往往更加重视技能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但是对于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却还是无法与之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应时刻关注石油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培训课程,不断的创新培训的方法和培训的理念,从而做好准备工作。

2.2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并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帮助员工逐步的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目标,保证石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达成。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也是通过“制度”这一纽带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企业希望通过安排一些培训课程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主水平,而员工也希望通过参与这些培训课程来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在员工参加完一项培训课程后,石油企业的管理者要想根据培训的成绩做好用人工作,那么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将员工的潜能激发出来,他们在提升自身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也获得了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更好的为石油企业服务。

2.3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在石油企业为员工安排各类培训课程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培训的实效性,因此,建立相应的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就也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指的就是衡量培训课程是否有效以及收集培训成果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两种方式,其目标都是要真实的掌握员工在参与培训课程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的相应情况。

2.4进行培训设计时,应考虑到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在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为员工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这也是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根本对策。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应充分的考虑到员工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重要考量依据进行培训设计工作,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很多企业并不关注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而是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来设计培训课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并且也根本无法激发员工参与到培训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以及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改善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现阶段,我国石油行业的市场竞争氛围越来越激烈,而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那么就必须不断的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面对着我国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积极的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真正的做好石油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从而促进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湘宁 单位: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

(九)

一、市政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问题

(一)施工环节变更随意、签证问题多

目前,对于事前一些需严格探究和审查的关键环节,施工队未进行详细商定的前提下便急于开工,包括建筑指标、投资限额、招标文件以及承包合同等细则的健全完善与严格监察,导致在施工后变更问题多,一些项目的变更一而再再而三,随意变更,造成的损失也没有相关责任的约束。同时,我国工程施行的是计量和评价分离的监管模式,造价工程师不到施工现场,工程的决算审核全凭施工图和监理签证,产生偷工减料的可能性,引发现场签证问题频繁。

(二)决算中虚报造价、高估冒算

最后,项目工程决算中存在虚报工程造价、高估冒算等现象。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决算中将综合核算内容进行单独列项,将费率所包含款项额外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将项目的单价抬高;一些工程施工时没有使用大型与特种设备,可竣工决算时却有很多设备费用;一些项目本不需赶进度,可后续核算里出现了加班、赶工费等;采取这种提高计价标准的方法扩大报账范围。

二、强化市政工程项目资金安全使用的措施

(一)资金动态控制和管理

要保证市政工程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首要就要树立系统的资金管理理念,不仅要在施工前对成本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预算,还要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因为通常施工过程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变化,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如实际中常遇到延误工期的情况,建设资金的投入就会相应增加了。其次,施行资金动态的管理和控制还能有效呈现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增强项目各方主体对于资金监管保护作用以及对项目的质量责任感,从而形成有效的调控和保障机制,避免资金浪费和质量不合格等情况的发生。再次,可通过创建“黑名单”等方式,有效回避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促使施工队都能科学合理施工,促进资金安全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因此,不仅有利于清晰和量化各主体方的权利和职责,降低资金安全风险,还能有效促进建设各方端正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二)健全资金支付方面体制

1.利用市政工程项目资金额度对银行融资的吸引力,有效发挥和强化银行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监督作用,银行可通过建立专用账户资金使用过程及流向进行有效监管,对于资金“已批未付”等易错环节予以认真核实后再进行支付,则可以有效避免“资金错付难追回”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2.其次,目前金融机构可根据市政工程项目资金支付特点,推行创新型金融商品或融资计划,在市场上寻求多个投资者进行风险的分担,缓解市政工程项目单位独立承担资金安全的风险,并签订市政工程项目单位、银行、投资者三方资金安全协议,以共同履行对资金支付有效监管的职责。

3.市政工程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资金难量化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对于银行拨付来说,可根据市政工程的额度设定单笔资金支付额度,比如投资一千万的市政项目,设定6%额度,每笔拨付不超过6万元则可满足施工需求了。

4.同时,市政项目单位给银行出示资金预算报告,银行定期向市政项目单位出具付款情况报表,有利于双方清晰和量化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利于资金主管部门的自我约束。

(三)完善资金准入方面体制

准入体制不健全也是市政工程项目资金存在安全隐患的另一原因,传统考核市政工程单位的指标包括企业业绩、项目经理以及技术人员等,这些都是考核企业是否拥有质量保障的基本条件,然而这些条件能否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资金保障体系?这是存在疑问的。因而,考核的标准不应该局限在对风险和损失的补偿措施上面,而应该健全资金安全准入方面的体制,包括利益的监督功能、竞争的约束能力等方面的考评,在这种方式的驱动下,必然会对项目资金进行各种有效的监督管理,即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引入了新的资金准入机制。同时,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将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财政负担和压力还得到了一定缓解。可见,完善资金准入体制,保证了政府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还通过管理方式上创新化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化管理,由此强化了政府功能。

(四)充分利用合同保函等手段

最后,充分运用合同条款和保函手段,也能有效保证市政项目资金的安全。在各项施工条款和供货合同等签订过程中,除预付款项风险单独计算外,为保障其他进度款项得以有效管理,都需在细则中明文规定,以此确保市政工程款项和货款支付都在安全使用范畴当中。另外,对代建单位而言,保函的方式也能有效保障项目管理人以合理的付款方式进行项目建设,而不用顾虑资金安全。可见这两种方式在项目资金安全管理,乃至于项目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邵晓君 单位: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十)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审计出现的问题

1.事业单位违规进行操作的现象难以被发现

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往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事业单位,而改革之后的审计体制对于实际审计工作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改革后的审计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的违规操作,在其他方面的违纪乱法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的隐蔽起来,从这方面来看实质是加大了审计部门审计的风险。

2.审计该有的职能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在我国事业单位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目前审计部门的职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和审计机关之间没有形成监督的形势,被审计的事业单位与审计机关之间缺少有效的约束手段,审计的制度法规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依据还处在我国计划经济的时期,这些审计的制度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且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审计监督工作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的因素。

3.审计工作没有给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服务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审计监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审计监督要有效的发挥出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作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大多数属于事后审计,这种审计由于对被审单位没有进行事先的了解,就会导致审计工作展开的速度十分缓慢,即使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阻止。

二、对事业单位审计进行完善的制度手段

1.建立合理的审前调查制度

事业单位审计调查重点是对审计重点的项目进行集中监督,这样做针对性比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审计部门与上级单位作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依据,所以我们要加大对重点的单位与资金的调查力度,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出事业单位审计的作用。第一,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审前调查方案的制定是整个审计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建立审查方案基础的依据。第二,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审前调查方案,依据每个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走访或座谈等方法对被审的单位进行有效审前调查,主要是通过走访被审计单位的主管与监管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收集被审单位实际情况,再结合相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报告,为审计方案建立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座谈的方法与被审计的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收集事业单位多方面综合的财务收支情况,对于违规乱纪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查,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

2.建立健全完整的审计制度

审计是最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主要就是维护好国家的财经法纪,保证国家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推动国家的廉政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国政府职能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当下宏观调控成为了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要从自身职责出发,树立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意识,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建立起完整的审计制度,更好的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要对事业单位实现完整的审计制度就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事业单位的审计过程能够进行全面掌控,审计活动要从审计内容和实施效果等对被审的事业单位财务进行分析,在全面的掌握审计整个过程的基础上还要侧重突出审计工作有针对性的重点。第二,依照每个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设计审查计划,选择重点的审计项目。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工作的需求情况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社会经济中常见的问题来对审计项目进行安排。审计机构要加强对国家各项政策的了解,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第三,在对审计项目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对国家和地方没有出台的政策和措施等进行超前的分析,做好提前规避风险的准备。

3.对审计制度进行有效的延伸

事业单位具有种类多和资金分散等特点,针对事业单位的这些特点,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建立在财务收支良好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效益的审计基础上,使得审计工作得以纵向的发展,把专项资金审计延伸到对资金的投放和使用的审计中来。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不仅是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情况进行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下属机构进行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被审事业单位预算内的财务支出进行审计,对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的审计,随时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显示出资金的使用绩效。

4.建立以计算机为辅助作用的审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费用的收支标准都是统一的,这就为信息化手段开始进入到审计工作中提供了便利条件,审计部门可以运用事业单位集中核算的优势与相关的部门进行沟通,把各个事业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利用区域网进行连接,最大限度的节约审计成本,从而提高了审计的效率。要建立培训与教育工作,,严格遵守持证上岗以及后续教育的制度,紧随时代脚步实时的对内审人员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以不断增强内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其综合业务的素质;四,对内审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营造严肃的审计纪律,以提高其审计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工作是公路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对提高其日常经营与管理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路事业单位都需将其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创作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的内审工作的效率。

作者:赵进明 单位:濮阳市清丰县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阅读:

延伸阅读:

  • 网站首页
  • 频道首页
  • 最新期刊阅读全部

    最新论文阅读全部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本文关键词:国民经济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153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8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