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风险管理_企业风险管理及防范(共6篇)
本文关键词:风险管理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企业风险管理及防范(共6篇)
2014-07-01 11:32 来源:风险管理论文 有人参与
第一篇: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成本管理风险
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的收益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企业经营中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是一项重要工作。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施工管理方案是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对施工场地各方面的条件进行详细考察和分析,都会影响到成本管理的效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费用﹑材料﹑人工的支出是否符合预算,是否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控制,都决定了施工项目是否能够按照工期要求和预算的指标来完成,而且与施工企业的成本收益息息相关的。若企业施工成本管理不成熟,则极有可能出现建设成本超出预算的情况,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合同风险
施工企业的合同风险主要是由于我国施工市场竞争激烈,多由业主处于主导地位造成的。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达成合作,施工企业往往会做出让步,同意一些不平等约定并在合同中体现。订立这些合同条款使施工企业在建设项目开始前就处于弱势状态并面临一些风险,尤其是资金方面,潜在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大。除此之外,在项目施工之前没有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导致在项目施工途中经常出现要变更图纸等要求,如果施工企业忽略了对变更的部分进行合同的补充,那么双方的权责就不明确,在款项的结算上就会引发矛盾纠纷,爆发财务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
在施工企业中垫资是一种常见的行为,由于近几年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达成合作往往会采取一种垫资的行为,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施工项目工程周期一般较长,而委托方和施工企业之间的工程结算需要按照工程的进度和施工的质量来进行。在工程监理部门检测验收合格后方能收回资金,这期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加之垫资的行为都大大增加了资金回收风险。
2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都存在财务风险管理不当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而没有积极参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不认真落实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虽然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前一般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财务风险控制活动,但是这些财务风险控制活动落实的并不彻底,很多在工程开始后就逐渐被忽略甚至置之不理。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也表现在,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财务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和预测的意识,导致控制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弱;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只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片面地强调企业的安全性,而忽视了风险与收益间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支付能力减弱,一旦发生财务危机很难对其进行控制。
(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只涉及财务人员,有财务部门负责,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仅存在于施工企业,在各行各业中都是存在的,因此不少施工企业制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由于缺乏各部门的配合和参与存在很多问题。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缺少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使企业中得财务风险管理的无法形成完善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施工企业推行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问题存在于授权审批方面,例如:合同签订审批不规范,采购审批不合理,施工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本企业与上级主管企业之间在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和使用﹑大额资本支出的授权个人确定的情况普遍。这样不利于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财务管理难度,相应的带来了财务风险。
(三)施工企业财务预算执行不彻底
施工企业在财务预算方面,很多情况下就是只针对项目初期进行预测,不能对中后期的财务预算加以执行和控制,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不能对财务预算及时进行调整,缺乏预算的考核体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施工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财务预算意识,无形中降低了财务预算在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3加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完善施工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提高对于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财务管理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首先,要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只有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提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才能自觉遵守财务风险制度,避免出现空有制度无人执行的现象。其次,是根据企业特点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施工项目的建设周期往往较长,在建设过程中资金采用分散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对资金的控制力,容易被沉淀或者被转移,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也较高。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对于每个项目的资金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监控,在企业内部建立核算中心,规范每个部门的财务审批程序,使企业的资金处于良性的运转状态之中。
(二)建立财务风险评估机制
根据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建立适合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快速做出准确判断。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防范和时时控制财务风险,以降低其对企业形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财务风险评估就是企业通过反映盈利质量﹑反映获现能力﹑反映偿债能力的一些财务指标变化对经营运行过程判断。在风险评估机制下对各个财务风险控制点,以及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并制定相应的规避措施帮助企业了解公司各部门的运营状况和风险情况,从而为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
(三)谨慎签订合同降低合同风险
为了增强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在签订合同时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对于一些明显会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条款,以及对于环境有严重危害的,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的合同,一定要及时沟通要求修改。在合同中不便注明的内容,如材料款项的拨付﹑税费的缴纳﹑工程款的支付等内容,必须在合同的补充协议中明确注明,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针对工程垫资的情况,施工企业可以约定请求按照规定的要求归还垫资的资金以及利息,若是没有进行约定,就没有办法请求支付利息。例如,在项目工程中被业主扣留的质量保证金是否进行计息也要在合同中进行约束。
4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建设市场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为了获得更大竞争优势保障企业能够顺利发展,必须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并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作者:张晓巍 单位:大连宇泰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第二篇: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1保险公司存在的风险
1.1产品核保理赔中的风险
相对于别的保险主体保险公司面临信息的不对称,保险价值具有变动性以及保险标的具有复杂性等不利的条件。制度漏洞和人们的趋利本性使保险欺诈行为不断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故意隐瞒标的风险,出现风险事故后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而伪造事故现场,为了扩大损失程度而故意制造风险事故等。参与主体多种多样,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代理公司以及保险经纪公司等中介组织,甚至保险公司自身员工也参与其中。
1.2公司运营中的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之方面从事了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如,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要求业务员将收到续期保费在一周内上交,而且要转交投保人由保险公司开具的正式发票。但是保险公司对投保人有没有按时交纳续期保费了解的并不清楚,保险公司会将到期后一年内未收到续期保费的保险合同作失效处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些保险人员连续挪用公款,用最后一笔保费冲抵前一笔保费
1.3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时的法律风险
保险公司的收入来源于两个途径,首先是保费收入,其次是运用保险资金所得的收益。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保费收益不断减少,保险资金运用在公司收益中越来越重要,保险资金必要进行频繁的投资,从中会有很大的投资风险。每个国家都非常严格的限制保险资金的运用,我国2010年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形式﹑范围﹑决策机制和运用流程等作出了规定,但保险行业仍经常出现违规行为。
2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0年发布的《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导意见》中,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三道防线,重点防范八大风险。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业务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八大风险。针对这些面临的风险,保险公司应该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二道防线道防线由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组成,在业务前端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与报告风险;第二道防线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组成,综合协调制定各类风险制度﹑标准和限额。提出应对建议。
2.1避免战略风险的对策建议
根据保险公司的历史﹑基础现状以及内外部环境,明确公司定位﹑远景﹑业务选择﹑人员聘用﹑管理机制和中长期目标等;确定战略后要坚决实施,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发展方向保证正确。
2.2避免决策风险的对策建议
保险公司首先要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对政治﹑经济﹑文化宏观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把握﹑遵守市场规律;加强科学决策机制﹑程序﹑方法的研究,形成科学决策体系,使决策及时﹑有序﹑准确;主动与政府沟通情况,配合政府工作,把握政府政策带来的机遇,争取各项优惠政策。
2.3避免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研发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避免产品销售不出去的情况存在。开发新业务时,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业务核准程序,扎实做好新业务的前期工作,在论证新业务可行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退出机制和退出渠道,制定规避风险方案,设计好风险转移途径,新业务的基本建设管理,要以形象管理和价值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新业务开发成本。
2.4避免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要对普法教育给予重视,要加强对与保险公司经营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政策的学习,将法律条款以及基本原理铭记于心并能熟练的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并努力使法的规章制度更加的完善,事前监督和全过程监督都要得到重视,合同签订时要注意其合法性,规范不同的合同内容根据合同性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以免造成纠纷。
2.5避免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员工进行带动和号召,要带头用各项政策﹑法规以及制度等来约束自己,从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将激励机制落实,该惩罚的就惩罚,该奖励的就奖励。要着重奖励那些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员工,以激励其再接再厉,同时给其他员工增强斗志,要依情节的轻重对那些违反国家法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员工给予处罚,以让其铭记于心,同时给予其他员工以借鉴。从加强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出发,制定员工的道德行为准则,并对员工经常的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学习,使员工的各种各样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如,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从业素质以及法律素质等,努力形成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讲道德﹑讲诚信﹑对企业忠实﹑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作者:李焕宝 崔腾娇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第三篇:现代公司财务风险分层管理
1企业实施财务分层管理的作用
1.1能有效缓解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下,企业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受干涉。所有者要采取有效措施,监督经营者的有关经营方向,出资者需要有效的行使财务监管权利,以便于约束经营者行为,以此来确保公司资本的安全性。
1.2为会计委派制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营者财务和出资者财务有着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管理特征﹑管理内容以及管理主体等方面,若是要切实满足二者的实际需求,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信息提供系统。会计人员要向所有者和经营者提供完备的会计信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阻碍了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作用的发挥,他难以有效服务于经营者或者所有者。企业经营者聘用财务人员,所以在某种情况下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会合谋,从而给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3经营者财务可以分为财务经理财务和总经理财务,能使总经理始终总揽全局,为正确的经济决策奠定了基础
企业的总代理人就是总经理,所以总经理全面负责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财务活动是其核心和关键,是总经理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就财务协调方面而言,有效的协调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流量和资金运动,能实现人才管理﹑技术﹑市场﹑产品以及财务的有机统一,若是只有财务经理参与其中的话而总经理却置之不理的话,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总经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负现代公司财务的分层管理探讨周长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029全责,而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需要站在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协调公司财务活动,所以总经理不可能参与到公司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他只需要监管好财务经理对公司财务工作进行有效地规范化操作即可。
2财务分层管理的层次
财务分层管理指的是公司制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公司财务管理主体所需履行的职责和其权力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公司财务是分层的,现划分层次如下。
2.1出资者财务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关系明晰,董事会﹑股东和经理层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出资者保留了其所有权,而企业则掌管了法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这就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出资者财务。企业管理者要获取完整﹑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就要建立并完善出资者财务约束机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2.2经营者财务
就公司法人内部而言,董事会享有直接经营权和法人财产权,可以直接参与到公司财务各个事项决策中,因此拥有着一定的财务自主权。首先,出资者财务管理并不是决策机制,它只是一种监控机制,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其次,企业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是委托代理的关系,董事会切实调节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完成企业经营目标。所以,以董事会为管理主体的企业财务层次——经营者财务应运而生。
2.3经理财务
出资者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需要完成相关盈利。如何才能完成盈利?就要充分利用好董事会的组织和协调作用,而财务人员和经理的操作是经营者财务决策和协调实现的基础。董事会委托企业经理人员,经理和财务人员依法管理和执行财务事项,因而形成了我们通俗意义上的经理财务。有效的完善经理财务约束机制这一职能,能切实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风险控制系统的确立,能推动董事会财务决策和财务管理策略的顺利实现。
3当前企业财务分层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财务管理决策层与执行层相互脱节
管理水平偏低和权责不清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层次之间严重脱节,这表现在具体事宜上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不遵守既定程序“,人治”现象大量存在,决策权往往由职位高者掌握,决策不具备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难以实现企业经营决策的目标;同时,决策本身不具备严谨性﹑科学性和配套性,所以执行层难以有效执行公司关于财务方面的有关决策,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陷入混乱。
3.2各层次管理的权责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企业在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单纯以内部章程进行确认,未实现具体的制度设计,从而导致必要量化标准的严重缺乏,执行效果差。例如,公司在执行收购﹑合并﹑固定资产配置﹑债券发行等重大财务事项过程中要有健全的制度支撑和具体的量化标准作为支撑。如若不然,则会导致权力的过分分散或集中,限制了决策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激发各层次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财务分层管理的作用及效能。
4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相关措施
4.1切实明确财务分层管理的原则
4.1.1科学合理配置财权原则。要逐步分割和配置经理财务﹑经营者财务和出资人财务,合理安排企业财权,杜绝滥用权力﹑超越权限等违规情况的发生。4.1.2权责统一原则。从不同财务层次理财主体的责任出发,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权和权利,同时划分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标准。4.1.3配套组织结构原则。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与其相匹配,财务分层管理要从财权配置的实际情况入手,提高管理水平。
4.2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
4.2.1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健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财务检查﹑存货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风险检测和规避制度等,量化各层次财务管理的权责。4.2.2贯彻并落实监事的监督权。第一,加强对监事或者监事会的教育,提高其履职能力,切实转变监督观念;第二,建立专职监事或专职监督部门,保障其基本的经济需求,在必要情况下由股东或股东大会表决;第三,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监督职能的相关准则和履行程序,切实保障监督权的发挥。4.2.3建立起完善的财务激励机制。第一,借鉴并引进“认股权”“﹑绩效股”等,制定出科学的业绩考核标准,并保证薪酬水平及结构与其相适应;第二,确保奖惩分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严厉惩处偏离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行为,同时对相关当事人进行惩戒;第三,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将忠诚度﹑责任感等植入企业文化中,对员工言行产生深层次的影响。4.2.4内外约束经理层。在企业内部,经营者要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而对外要充分发挥经理人才市场的竞争作用,约束经理人行为,并切实降低经理层成本支出,提高经理财务效率。
5总结
合理的管理财务费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此同时,财务费用的支出与收纳与企业生产和经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结合各个方面,不断的强化管理,做好每个环节的控制管理工作,将财务分层管理的理念与方针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上,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周长河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第四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践分析
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存在兼职现象,缺少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少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效率及风险管理效益。自身的风险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总的来讲,企业在提升自身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烈的需求和意愿,并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由于风险管理理念和认知的缺位,企业风险管理的模式仍旧是停留在原有的项目风险管理,仍旧没有形成全面、完整的能够涵盖企业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战略地位以及其重要性缺少足够的重视;其次是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和机构不健全,难以跟上企业管理需求;再次是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够跟企业的经营系统有效结合,造成企业管理上存在漏洞;最后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建立,缺少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风险管控理念难以在企业管理层及职工中普及开来。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理论模型
企业将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理论引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主要是为了采用成熟度模型来进一步评价分析风险管理效果及效率。成熟度模型的最早应用领域是IT技术企业,通过成熟度理论在评价企业软件的开发过程,保障软件的持续改进完善。成熟度模型的使用需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进的内容,二是改进的步骤,这样就可以有效描述企业如何提升或者改进相关产品的过程。针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的测量评估,企业需要有效结合风险管理成熟度理论,诊断并发现风险管理的问题和差距,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理论可以认为是企业如何通过成熟度模型来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过程的相关框架。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最初只是应用在风险管理的执行阶段,后来随着成熟度模型的不断成熟,企业逐步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过程监管以及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强化了运用,实现了风险管理所能达到的成熟度等级要求。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应当围绕企业日常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环节,将开发和计量相关的分析模型作为主要手段,同时还应当明确企业全面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手段问题,而是相应的企业经济关系及管理机制、管理组织问题。因此,要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有效运用,还应当将企业放置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之下,得到相关政府机构的政策支持;同时合理设置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机构来合理确定和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责任机制,确定明晰的风险报告线,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培养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并将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及全体职工的风险管理参与水平都纳入到管理范围之中;积极培养和创新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知识的分享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持续化的过程,跟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方法运用能够有效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估和监管,切实发挥成熟度理论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指标分析
AC模型相对比较粗糙,没有建立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匹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就使得AC模型在可操作性上有待进一步提升。而智能模型的指标体系没有经过专家的验证,在分类上也相对不够清晰,指标结构稍微有些混乱。三维模型也是指标过于模糊,难以可靠有效地根据企业指标来综合反映和判断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这三个模型都没有明确设定使用行业范围,因此在利用中应当积极结合企业实际,合理选取指标,使之更加具有操作性。
四、强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措施
首先,积极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要想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离不开企业内所有职工的参与,这就需要管理者积极构建内部控制良好环境和氛围,注重企业风险文化的培养。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及职工都需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明确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防范责任,积极构建内部控制管理网络,并强化风险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在风险控制的各个关键点都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这也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责任,构建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控制的起点和基础,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过程就难以保证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正是由于风险识别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及作用,企业有必要强化对风险的识别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追溯企业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企业要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持续、广泛地收集和识别跟企业本身风险或者风险管控相关联的企业内外风险信息,及时发现各种不确定因素。最后,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断进行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并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层需要结合自身生产管理特点,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操作流程和规范,确定各个管理岗位的具体责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的各项责任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规范的严格落实,这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低下,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总之,企业经营风险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企业面对风险管理的新形势、新内容,都有着迫切的风险管理完善意愿和需求,不少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因此有效地将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引入到企业的日常风险管理体制中,能够形成覆盖企业整个部门及生产经营环节、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还应当积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可操作性,动态化、精细化地对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各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力求管理过程的全面、科学和实效,为企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实现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作者:盖峰 单位:中原油田第二社区管理中心
第五篇: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一、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已制定的企业信用政策来指导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相关活动,对目标客户进行全程资信核查,从而确定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以及对方付款方式以至最终货款的安全回收,对各个环节采用全程监察与调控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保障应收货款的回收。科法斯2012年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卷调查(受访企业中贸易型企业占22.50%)显示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总的概况是由于当今市场是买方市场,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经济低迷,影响出口市场的购买力。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买家现金流的紧张迫使更多的出口企业选择采用赊销来维持或扩大产品的销售额。虽然信用交易更为普遍,但是调查显示赊销期限有所缩短,平均赊销期在60天以内的比例逐年上升,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对信用风险的控制越来越重视。尽管如此,调查也显示相比于2011年的42%,2012年有56%的受访大陆企业表示逾期未收回货款,近四成受访大陆企业表示已逾期六个月以上未能收回的货款超过其全年营业额的2%,说明买家逾期付款情况恶化,出口企业面对的坏账风险增大,逾期欠账数目有所增加,伴随而来的信用风险也在增大。
由上可知,赊销交易已是大势所趋,信用风险管理会在未来市场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的调查显示:近几年虽然采取信用管理措施的企业在持续增长,但是逾期未收回货款的企业数目也在增加,这表明受访企业的信用管理状况并不理想。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限,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虽然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多数涉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仍需提高,企业应设置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其对外贸易的信用风险管理事务。目前,企业的信用管理职能往往是通过销售和财务这两个部门执行,由此导致目标相矛盾:一方面销售部门为扩大产品的销售业绩,竭力促成进口商签订交易合同,通常会选择对进口商更为有利的信用交易方式如赊销和承兑交单;与之相反,另一方面财务部门会倾向于选择更为安全的结算方式如现汇和信用证结算,以减少赊账销售等信用交易方式,从而规避赊销后的呆账、坏账风险,但不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销售业绩,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的出口企业经营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经营方式粗放、抗风险能力差,这类出口企业通常缺乏科学严谨的风险管理手段,缺少对目标客户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的监察与管理;二是专门从事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人才稀缺,尽管有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认为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是减少贸易信用风险的最有效方式,但是专门从事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人才特别是资深的外贸资信管理人才更是极为匮乏,而且多数风险管理人才是被少数规模大、实力强的出口企业所雇用。大部分出口企业缺乏专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能力的业务人才,并且也没有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的业务员出口信用风险的意识不强、掌握的风险管理知识不足、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单一,都影响了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虽然出口企业使用信用管理工具如保理、信用保险、商业信用报告以及额度建议、逾期应收账管理等服务有所增加,但是企业并未合理利用信用管理工具,也未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外贸企业对所面临的国家风险、行业风险及客户信用风险重视不足,对进口商付款行为的改变关注不够,只是一味重视事后逾期款项的追讨,忽视整个交易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这样的做法是事倍功半的,不能达到良好的信用管理的目的和效果。
二、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从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暴露出来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缺陷与问题,发现出口企业要想有效规避出口信用风险,需从意识上重视信用风险管理,优化并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运用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合理利用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的抗御能力。
(一)增强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出口企业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视度有待提高,虽然企业越来越重视应收账目的管理工作,但信用管理职能仍未完全从销售部门分离出来,部分企业甚至认为信用风险管理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认为外贸企业竞争压力大、利润被压缩,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来设立专门的独立部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话,是得不偿失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1.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出口企业应该把信用控制的职能从销售部门独立出来。相对于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数量占多数但经营规模小的私营出口企业,尤其应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控制部门。因为仅重视应收账的事后追讨是不够的,出口企业应具有全程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由企业高级领导层直接领导,雇用专业人才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通行的做法是设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从事的工作兼具专业性与技术性,如:收集整理客户的资信信息,对目标客户进行动态的信用追踪管理与评估,发现高品质的优质客户,提高有效的销售量,加速企业资金的流动,及时追缴应收账目,避免企业发生更大的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稳定的经营秩序。因而,设立专门的信管部门有利于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顺利、良好地开展。
2.信用风险管理误区
误区1:风险管理是信用管理部门的事情。出口企业设立的风险信用管理部门是专门负责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单靠这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综合的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协作,尤其是销售、财务、商务等部门的合作。当然企业领导层具有较强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是该部门能顺利开展各方面工作的首要保障。误区2:消除赊销风险就是成功的信用风险管理。目前,部分企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以避免赊销风险,但买方市场的现实使得信用结算形式的赊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且,即使减少赊销交易,不等于就能减小逾期未收回款项的数目,也不代表企业风险管理得宜;同样,企业在进行赊销交易时,若能对信用风险管理得当,主动选择可带来收益的风险,赊销风险反而会成为收获回报的机会。误区3:没坏账就行,逾期回款没事。有类似观点的企业管理者即使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如客户的选择和信用额度的发放,但却忽视了对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以及对应收账的监管,尤其是逾期后的危机处理不当。事实上,逾期对企业的影响和坏账的影响同样很大,坏账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但逾期未收款则对资金和财务费用的使用有着更大的影响。而且根据国际惯例的经验,应收款若逾期六个月以上未能收回,收回的机会极低,一般当作坏账。
(二)提高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出口企业要提高其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具有全程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并灵活运用多种风险防范手段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因此,首先出口企业应提高其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备自身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已有业务员的整体风险意识,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的国际信用风险管理知识。另外,出口企业需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三)健全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作为信用风险最基本的承载对象出口企业,其内部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减少、分散、转移与控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国家性风险、行业信用风险以及客户信用风险的核心。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具备全程监控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交易前期、中期、后期的信用风险管理阶段。
1.交易前期的信用风险调查
交易前期的信用风险管理需事先做好对风险信息的收集与核查,包括目标客户所在国的国家风险、行业风险以及客户资信风险的分析与调查。出口企业可借鉴每年发布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分析国家性风险的大小;同时兼顾行业信用风险的分析与评估,考虑行业在目标国中风险评级及各因素对行业风险的影响。比如,制药业方面,科法斯集团称在欧洲,药房和经销商均遭受医疗开支增长减少政策的影响,药房的销售额和利润率下滑,因此欧洲制药业的信用风险被科法斯评定为“高风险”。对新老客户信用风险信息的调查与整理是关键,不能忽视老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不仅对新客户的资信信息进行收集与调查,对老客户的信用信息也应及时做动态地评估与更新,建立完整、规范、动态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可通过专业人员考察、驻外领事馆、金融机构、专门的信用调查信息系统、资信调查的专门机构、信用咨询机构等做好客户资信调查的工作。此外,应警惕合同类客户信用风险即合同术语信用风险,避免在合同术语的理解上与客户存在偏差,警惕个别客户通过合同术语进行诈骗。
2.交易中期的信用风险防范
以交易前期的信用风险调查为基础,交易中期信用风险管理以风险防御为重,风险转移则是最佳的防范和分散出口信用风险的手段。分层次、合理地使用不同的规避风险的工具,如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福费廷等。其中,出口信用保险是由政府扶持,非盈利性质的金融工具,支持本国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保理、福费廷同属商业性质的风险金融工具,但各具特点,满足不同的商业需求:保理适用于小额出口合同,一般承购6个月以内的短期期票;福费廷适用于1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出口合同,一般担保6个月至10年的中长期债权。交易中期的信用风险防范所采用的避险工具的种类是受其前期客户资信调查情况和其授信额度的限制,同时承保的保险公司和受理保理、福费廷的银行也会在承保前调查客户资信状况,这也是对前期风险管理中的客户资信调查的补充。
3.交易后期的信用风险追踪
完善的信用风险后期管理应由一整套严格的应收账款和逾期欠账追踪制度来保障。制定企业应收账款的预算与报告制度,运用账龄分析技术及应收账款追踪技术,通过专业人员对应收账款与逾期欠账进行跟踪管理及适时追讨,使科学的账款回收管理体系制度化、效率化。美国16家追账公司综合调查发现追账成功率与时间成反比,即逾期欠款时间拖得越长,账款回收的成功率就越小,因此,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与管理必须定期进行。同时,企业对逾期欠账的追讨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追讨方法并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有四种应对途径:一是企业与客户积极沟通催收。建立有机完整的客户信息管理机制,及时收集、调查、管理、追踪客户资信,通过与客户的定期磋商,提示客户准时付款,适时追讨逾期账款;二是委托专业的代理机构追讨。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追账公司等专业代理机构,专业的商账追收专家具有丰富的追账经验,针对不同种类的拖欠,制订合理有效的追讨对策,提高追账的效果与效率;三是申请仲裁裁决。双方若对拖欠债务的事实存在争议可申请仲裁解决,仲裁是介于协商调解与法律诉讼解决争议的办法,具有灵活性和迅速性的特点。不同于协商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仲裁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不同于司法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法院所在地的诉讼程序法,仲裁可以节省时间和财力;四是提起法律诉讼予以司法解决。双方发生逾期欠账纠纷时,无法通过磋商追讨,或者双方不愿申请仲裁裁决解决,企业可通过诉讼清偿,实现收回货款的目的。
作者:孙明玉 刘白玉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第六篇: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以财务制度代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有些企业的管理者,甚至财务人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这种看法反映了思维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也提示我们加快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包括内部会计控制,还包括内部管理控制。
(二)风险意识薄弱
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普遍缺少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导致不少企业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企业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忽视经营风险,市场分析不充分,风险控制失效,以致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以及在防范风险中的作用,从而不能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高效、稳定发展服务。
(三)内部控制的监督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企业内部监督而言,存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范围有限,审计内容单一,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等问题。如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以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很少对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有效性进行审计。有些股份制企业,董事会下未设立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构建风险管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
我国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破产,以及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表面原因是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而根本原因则是:内部控制没有起到防控风险的作用,内控机制失效。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笔者认为,需构建一种以风险导向为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也只有把内部控制的建立置于风险防控的基础之上,才能避免各种错误和舞弊的产生,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建立高层人员约束机制,防止权力真空
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案和我国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其中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高层个人决策失误导致了巨额经济损失。因此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防止其个人意志行事,是这两起事件带给我们的共同启示。要建立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来共同作用。内部措施如完善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与绩效相结合的报酬体系,加强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外部措施可以考虑通过资本市场、法律约束、公众约束、声誉激励及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等来共同制约,真正地达到一种激励相容的状态,促使高层人员的自我约束。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防止随意超支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于一身的一种有效的现代监控手段,也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资、技术发展等决策贯彻到经济活动中去,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超前或适时调控。全面预算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和员工的积极参与。这样会使预算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为防止随意超支,预算的调整或追加必须实行逐项申报、审批制,各部门不得擅自调整预算,并将预算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体系。
(三)加强会计系统控制,防止财务漏洞
会计作为一个控制信息系统,对内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经营、财务信息,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会计控制的主体是财务部门,但要与企业内部控制紧密结合,特别要与会计核算资料提供者加强沟通和合作,从源头加强控制,更能起到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
(四)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监控水平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规、有效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可以说是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即是对内部控制的检验,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改善与促进。因此,应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审体制,使内审不受管理层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具体为:一是内审机构直接由董事会领导,明确规定相应的权力;二是上级内审机构加强对下级管理层的审计,并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三是内审机构自身要重视内控制度审计、风险审计,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与评价,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力量,成为防范企业风险的“防火墙”。
(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风险
风险的预警、评估既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预警系统,企业一旦有风险的苗头出现,即可进行防堵,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避免或减弱对企业的破坏程度。企业要想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适合自身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来构筑一种分层次的预警系统。巴林银行破产案的主角新加坡期货公司经理尼克•里森事后对事件这样描述:“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这种现象说明,企业必须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而且要切实有效的执行。
(六)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快速解决突发事件
在如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风险无处不在,而在面对风险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谁反应及时,谁处理的速度快,谁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把风险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否则就会措手不及,失去处理危机的黄金时间。因此企业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应急管理措施和方案,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在风险发生时,能及时实施应急预案,有序进行补救。2013年8月30日,证监会通报了对“8•16”光大证券事件的处罚结果:光大证券被罚5.23亿元,除固定收益外的自营业务被暂停;暂停批准公司新业务的申请;责令公司整改并处分有关责任人员。光大证券可谓损失惨重。而在证监会公布的处罚情况中就有一条:光大证券内控缺失、管理混乱,自营业务套利系统存在的技术设计缺陷导致异常交易发生。而在“乌龙指”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不但没有正确处理该紧急情况,却又内幕交易,真是错上加错,结果被证监会重罚。该事件引人深思。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企业目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轻视甚至忽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亟待改善。第二,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因此我们也要加快某些相关方面的整体推进,比如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第三,内部控制重在执行,要采取措施保证内控制度的运行,使其在防范风险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者:张宏伟 单位: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关键词阅读:
延伸阅读:
最新期刊阅读全部
最新论文阅读全部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本文关键词:风险管理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9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16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