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中的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术期刊中的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文学期刊,通过组织专题、设置专栏、筹办会议等方式,构建了不同于"十七年"传统的外国文学新秩序,为本土文学提供了新的世界文学想象。其中,对"普及"的强调反映出八十年代初学界注重启蒙的学术观;"比较"意识的突显折射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认同焦虑;而对若干热点话题的讨论则表达了外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文学"的强烈渴求。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普及 外国文学新秩序 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世纪文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09&ZD07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学术期刊属于话语权力机构,主要通过设置专栏、取舍稿件、举行会议等方式行使话语权。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兼具双重身份的期刊。在本文考察的五家期刊当中,《外国文学》和《当代外国文学》属于以作品为主的文学期刊,《国外文学》则是论文五分之二,作品五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陀;告别梦境[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2 慈公;世纪末的思虑:从何处来 向何处去——“20世纪外国文学走向”学术讨论会速写[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1期
3 汪曾祺;西窗雨[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2期
4 王国华;军事文学领域的新拓展——《一个人的遭遇》和《西线轶事》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02期
5 季羡林;锦上添花——代发刊词[J];国外文学;1981年01期
6 张羽;在改革和开放的实践中努力办好《外国文学评论》——代发刊词[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7 佳水;纷繁复杂 千姿百态——本刊召开“20世纪外国文学走向”座谈会[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8 吴元迈;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格局——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2期
9 万缘了子;文学:两个世界的对话——“20世纪世界文学与中国当前文学”讨论会述略[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10 ;致读者作者[J];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迎君;;汪曾祺的现代主义面孔[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2 陈南先;;俄罗斯文学“文革”前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J];当代文坛;2010年05期
3 谭素钦,邓年刚;战争与命运的交响和变奏──《一个人的遭遇》与《俘虏记》的比较批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赵一凡;后现代主义探幽——兼论西方文学应变与发展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1期
5 李建立;;“风筝通信”与1980年代的“现代小说”观念[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4期
6 杨莉馨;;弗·伍尔夫的影响与汪曾祺早期的意识流小说实验[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舒宪;原型数字“七”之谜——兼谈原型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启示[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1期
2 安少龙,唐萍;学理渗透 方法整合——浅议师专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比较文学思维[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6期
3 ;关于“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6期
4 乐黛云;;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一瞥[J];读书;1982年06期
5 陈鸣树;;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阐释——兼评《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J];唐都学刊;1992年02期
6 钱林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读书目推荐[J];中国研究生;2004年02期
7 方平;;对于《促织》的新思考——比较文学也是“思考的文学”[J];读书;1982年11期
8 孙景尧;横向接轨,纵向相连──对中美比较文学发展现状的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02期
9 王钦峰;巴赫金与比较文学的方法[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3期
10 刘春慧;比较文学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0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2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3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连敏;;诗人的春天——“法国诗歌现状学术座谈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5 苏晖;;《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戏剧研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林精华;;1990年代以来的俄国文学发展与俄语变化关系[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子林;“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陆扬;米勒的网络时代文学观[N];文艺报;2007年
3 杨乃乔;踏着谢阁兰的足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止庵;从兼好到芥川[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艾西;悬念如此制造[N];长春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宏宇;赫鲁晓娃:克里姆林宫的美式后裔[N];南方周末;2007年
7 生安锋;“易卜生与中国百年回顾高级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N];文艺报;2006年
8 ;中印古代文化和诗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王天兵;“哥萨克来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艳兵;外国文学遭遇困境[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王爱金;王润华现代华文文学观的论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4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5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洪雪花;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漆秋香;西方“乐园”与中国社会[D];四川大学;2006年
3 韩冰;从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艾伦·坡哥特小说与蒲松龄志怪小说[D];内蒙古大学;2007年
4 管新福;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5 侯朝阳;《劝世良言》与《圣经》[D];河南大学;2006年
6 武娟;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徐玲;《左传》与希罗多德《历史》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杨;韩中旁(?)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司见南;卡夫卡与残雪小说中荒诞意识及其呈现方式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学术期刊中的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35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