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读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本文关键词:书评:读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衣俊卿 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摘要】:衣俊卿在人的本质和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历史困境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日常生活批评通过对人的不同活动领域的存在方式的分析,构成了他的文化观。
【作者单位】: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关键词】: 衣俊卿 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分类号】:C912.1
【正文快照】: 衣俊卿是当代哲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以揭示不同活动领域中人的存在方式为基础,以人及人的世界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人的本质和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历史困境,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而在1994年出版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则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系统的、集中的阐释。在书中他以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衣俊卿;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百年现代化的深层思考[J];河北学刊;1993年02期
2 衣俊卿;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3 衣俊卿;从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学人类学——中国现代化的宏观理论构想[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丰子义;九十年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2 李小娟,肖玲诺;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8年07期
3 张笑川;;郑孝胥在上海的遗老生活(1911—1931)——以《郑孝胥日记》为中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2年00期
4 姜新生;谌安荣;;文化学视野下教师生存方式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5期
5 王南n\;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赵景来;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张雪伟;日常生活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海军;现代设计的日常生活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宋吉玲;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杜红艳;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菲;当代文化转型期人的精神需要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玉然;日常生活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璇;浸润日常生活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三峡大学;2010年
4 杜红艳;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李军;马克思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当代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彭英英;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王元元;生存的逻辑[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李兴明;日常生活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云;网络时代下的城市化景观[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小娟;日常生活与人的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雨人;功到阔深处 天教勤苦成──青年哲学家衣俊卿博士简介[J];许昌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2 常延廷;让哲学之光亲近你的生活──记黑龙江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衣俊卿教授[J];学术交流;1999年01期
3 ;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衣俊卿教授[J];求是学刊;2000年03期
4 郝德;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马婷婷;;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6 黄楚安;;存在与相关性:论E时代“学习”的重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8期
7 杨清望;;权利的根基——兼评《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和《可操作的权利》[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刘毅青;;美育何以可能——论艺术与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J];美育学刊;2010年01期
9 王晓东;拥抱生活的哲学──读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J];求是学刊;1996年02期
10 张建英,李爱彬,王鹏;社团生活与研究生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一;;社会转型期人的存在及其实现形式[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袁宏建;;系统、系统交换与系统思维刍议[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毛萍;;论现代人的技术化存在方式[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丰子义;;树立新的财富观[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5 王慧;;修辞学的重要概念:零度与偏离[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刘艳玲;赵忠娟;夏光敏;向凤宁;;高寒藏药材麻花艽及其体细胞杂种齐墩果酸合成关键酶——β-amyrin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鉴定[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彭宣宪;周裕琳;王三英;柳珑;杨天赐;;清除HBVDNA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及其意义[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8 杨芳芳;方炎;;脱氧核糖核酸(DNA)LB膜的表面增强拉曼(SERS)光谱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胡鹏林;;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审美话语方式[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唐永泉;;清水祖师迎春绕境民俗的形成及其作用与意义[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风光;衣俊卿 以新理念办好大学[N];人民日报;2002年
2 李宏_";从“外延”到“内涵”的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黄裕生;穿越时间: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N];人民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王琦;百尺竿头找差距 不需扬鞭自奋蹄[N];光明日报;2002年
5 黄义武 杨元妍;新合并地方高校如何定位[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曾山金 曾钊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N];湖南日报;2000年
7 张孝评 高字民;从文学的存在方式追问文学的本质[N];陕西日报;2003年
8 沈新;培养大学生“第三种能力”[N];中国矿业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王s
本文编号:1118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1118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