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娜娜”人物形象特征——《娜娜》书评
本文关键词: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娜娜”人物形象特征——《娜娜》书评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学 左拉 自然主义 男人 人物形象特征 酗酒 弗洛伊德 欲望 兽性 潜伏期
【摘要】:正在污秽、嘈杂的巴黎游艺剧院,虚伪、亢奋的社会各层人士,见证了娜娜在低俗歌剧《金发爱神》中的一脱成名,她的身体唤醒了这个虚伪的面具下男人欲望的渴求。娜娜用她原始而贪婪的兽性,征服并腐蚀了一个个男人,从脚夫到伯爵,从男孩到老头,从戏子到王子。然而肉欲无止尽的需求,也断送了他们。倾家荡产的银行家斯泰内,自焚的旺德夫尔伯爵,自杀的乔治少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65.074
【正文快照】: 在污秽、嘈杂的巴黎游艺剧院,虚伪、亢奋的社会各层人士,见证了娜娜在低俗歌剧《金发爱神》中的一脱成名,她的身体唤醒了这个虚伪的面具下男人欲望的渴求。娜娜用她原始而贪婪的兽性,征服并腐蚀了一个个男人,从脚夫到伯爵,从男孩到老头,从戏子到王子。然而肉欲无止尽的需求,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自然主义大师的浪漫主义情怀——浅谈左拉的《爱情一叶》[J];贺州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徐知免;;论左拉[J];法国研究;1985年02期
3 王一玫;自然主义与左拉的创作[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顾国柱;茅盾与左拉自然主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郑永慧;《娜娜》——左拉对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控诉书[J];法国研究;1985年03期
6 列克;;还左拉应有的文学地位——兼谈《小酒店》[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7 朱湘莲;;试论《萌芽》中矿工群像的动物性特征[J];理论观察;2007年06期
8 刘连青;刘蕤;;左拉的“社会主义”理念——再读《妇女乐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丁子春;;论左拉的文学功绩[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朱宝荣;关于自然主义的再认识[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南;;横看成岭侧成峰——论《呼啸山庄》中隐含的心理学类型和原型意义[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陈延;;自然主义在日本[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春燕;;一沙一世界——从《伊芙琳》看乔伊斯的写作特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6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贤军;;论《送菜升降机》中的玩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吕涵;周晓芳;;从心理分析角度试析《赤裸的心》及《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琦;;反叛的精灵 自由的化身——评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尼尔斯·威克伦德邋凌云;弗洛伊德为何未获诺贝尔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躲斋;自然主义理论的忠实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胡小跃;左拉先生的双重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李丽;古老神话萃取“心灵鸡汤”[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康慨;哈利·波特是“哲学王”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埃米尔·阿夫拉莫夫·卡洛 (保加利亚);没有文学,我们无法在灾难尽头发现答案[N];文艺报;2010年
7 顾杏娣;当达·芬奇遭遇弗洛伊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二十世纪西方传记文学的繁荣[N];文艺报;2001年
9 约翰·弗里曼邋王锋;翻阅她的金色笔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易昕苑;魔幻的现实寓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为;左拉的自然主义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晓兰;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谭惠娟;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麦妮卡(Melnyk Tetiana);自然主义批评视域下的托尔斯泰与德莱赛—《复活》与《嘉莉妹妹》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保中;欲望际[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邱佳岭;论汤姆·斯托帕德文人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7 孙艳华;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D];吉林大学;2009年
8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宝鸿;通往自省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华;论左拉自然主义小说中人的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叶辰晨;从左拉的创作观来看“大逆事件”后永井荷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杨晓明;试析《庭长夫人》中的自然主义[D];吉林大学;2009年
4 车俊思;《娜娜》与《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朱建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分析”阐释[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杨景莎;《到灯塔去》:自性的实现[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彭旭;“自助”文学热在美国[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爽;卡森·麦卡勒斯小说创作心理与人物心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申利锋;论毛姆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稳;《红色英雄勋章》:自然主义、印象主义抑或是现实主义?[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33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123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