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书评论文 >

手机软件开发教程_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6-11-24 16:16

  本文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为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成果。
为此,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成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上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又叫素材资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可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条件多种多样,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会有所区别。
2、价值潜在性。各种各样的资源为学科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从这种意义上看,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
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的资源,还可以成为学生调查、统计的资源。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以用于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这一特点,要求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
既然课程资源具有了广泛多样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认识课程资源,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定的分类。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可以利用开发和建设的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学校文化、教材、设施设备等各种软硬件环境等。其中许多校内课程资源过去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处在一种闲置状态,一切以教材为中心,仅仅作为灌输教材上知识的陪衬,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1)教材是教师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
所谓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教科书(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这里取其狭义内涵。虽然就教材的发展趋势而言,其作用相对不断下降,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无法取代的,我们倡导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圣经”,不作任何开发加工,而应把它作为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与其他课程资源一起共同支撑新课程。教材不再仅仅是那一点点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学生也不只是被动地记忆与接受,教材更是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张力的不竭的学习源泉,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坚实平台。教师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还要好;其次,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与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3)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学生知道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所想象的,教师真的要好好地向学生学习,一定要把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不仅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让课程包含许多学生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学生生活于群体之中,相互之间不断地影响,有时这种影响力之大要远远超过教师的说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为课程资源。
(4)学校文化是深厚的课程资源。
文化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难以直接把握的深层东西,作为一种潜在的、弥散在学校每个角落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和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持久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建构优秀的学校文化,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让课程在丰富的精神家园展开,这样我们的课程才不单薄,才更有一种内涵与精神在里面。通过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不仅促进了学校自身品质的发展,形成办学的品牌,还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了升华。
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外的各种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过去,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因为学校几乎是对外封闭的,学生们在一个狭窄的世界中学习,生活被抽象成几门课程,课程被简化为几本干巴巴的教材,而校外各类资源的拥有者们也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所以各种校外资源闲置现象十分突出。
(1)家庭是可以依托的课程资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命令》的报告,报告有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学生需要称职的家长。学生每天要在家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爱到父母的性格、文化、素质、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多方面极大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关系到学生的一生。过去,人们对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似乎关注得还不够,简单地把家庭视为配合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辅助手段,家访、开家长会是较为单一的家校联系方式。现在,家庭这一丰富的资源理应受到学校和教师的足够关注,并争取在课程层面得到落实。
(2)社会是广泛丰富的课程资源。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的人力、物力等软硬件教育资源。在社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司、各种社团组织、各类馆(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组织与机构中,有着大量的各类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资源的品种类型繁多,而且资源量的深度和广度均远远大于学校所能提供的,拓宽了学生各方面的视野,尤其是在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没有现成的内容让教师去讲授,没有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模仿,强调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与探究,让学生自己去生成,去创造,仅仅依靠书本是无法完成这一课程目标的,而社会蕴涵的课程资源正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
大自然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非常值得学生去体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既能领略到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放松身心,也能看到大自然的凶险的一面,感受到自然的伟大,接受了自然的洗礼,人性中内在的坚持、纯真的一面被激发出来,这种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的形成,不是课堂中空洞的说教就能起作用的。我们应该充分开发自然资源,把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浪花拍打在身上的感觉,在与自然的拥抱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感受,体会到生命的崇高价值,成为意志坚强、情感丰富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2、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例如,用于生物课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艺术课程的自然景观等。认识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课程实施过程应体现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资源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另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3、根据物理特性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
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以教材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们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着人类的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实物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类是自然物质,如动植物,矿石等;一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建筑、机械、服饰等;一类是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如笔墨纸砚、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实物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
活动资源内容广泛,包括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等。充分开发与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接受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增进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养成健全的人格。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
4、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比较易于开发与利用。
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例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与显性课程资源不同,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5、根据功能特点,可能把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当然,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和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往往既包含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
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课程资源无论怎样划分,其目的都是要帮助大家澄清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框架,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三)课程改革为什么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和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然而,由于长期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的原因,我们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所以,课程资源的提出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
也许有的教师会问:“我们有教科书 ,为什么还要提出课程资源的问题呢?”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很单一,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过去我们讲“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现在这种观念已经陈旧了。现在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必须突破以课本为中心的思想,即在学好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超越教材,也就是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举其“一”而反其“三”,触类旁通。即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发学生探究课外的相关内容,从有限的课内教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内容,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探究时间。
一些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活动其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长期以来,课程资源单一,表现为: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因此导致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往往偏重纸张印刷品,甚至把书面文字载体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多样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则重视不够。事实上,尽管教材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
过去,我们把课程(其实那时我们理解的还只是教材而已)看作“整个世界”,接着就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完成教材任务,是众多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唯一目的。但是,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正如赞可夫所言:“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师的天地就开阔了”。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原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尺度和准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基于课程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我们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即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经济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一是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口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二是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而不是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三是尽可能地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鹜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四是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如果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晦涩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针对性原则
就 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所以,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种各类课程资源,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实效性。
4、个性原则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可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不能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校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个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地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就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
5、社会性原则
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所以,社会理应是教育的社会,也就是课程资源从社会生活中来,又为社会生活服务。
(二)怎样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它们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广泛支撑。面对这么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开发,首先,要做一个价值判断,哪些是学生们迫切需要时,对于他们现实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这些资源应该得到及早优先的开发,把虽然学生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并不是特别强烈的课程资源留在后面开发;其次,还要考虑到具体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一些特殊情况,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学生内化吸收,就暂时不要开发。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从开发出来的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关注学生的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 ,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中心小学、普通村小的学生的层次是完全不一样的。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开发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研究;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个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
二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他们最愿意参加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 [2] 下一页

《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文由3edu教育网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190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