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本文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时间:2016-05-06来源:海达范文网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的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和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对数学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解法。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多少件?(注意对n的大小要有所考虑)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分析:(1)根据以上规定,如果买100件,需要花220元,当n?220时,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种商品的件数为(100+
n?202
n
2.2
n?220
25n11
件(即
511
n
),当n
n?202
?220
时,这人买了这
5n11
)件,即件
?0.48n
(2)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即
?0.48n,显然方程
?0.48n
或
无解。解另一个方程得n=500。
二、活动2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报告,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一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教师指出: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弄懂它们。然后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精确到1元) (2)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精确到1元)
由学生分组合作解答:
(1)设: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元
则:(1+10.2%)x=3587 解这个方程,得:x?3255
因此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
(2) 因为2006年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20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
即:3255三、活动3
布置学生运用活动前的准备的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
?7.4%=240.87?241
(元)
棋子和一个支架,分组进行如下实验:
1、将直尺的中点置于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尺子还是保持平衡。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且重复以上操作,并做好如下记录:
根据记录下的a和b的值,探索a和b的关系。
根据实验得出的a和b的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时,a和b的关系会如何?(a=nb)
由学生合作探讨: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 ,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
解:设:支点离放n枚棋子的一端距离是x ,根据实验所得结论可
知,支点离一枚棋子的一端距离是nx 则:x+nx=L 解方程得:x?
L1?n
四、小结: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并对各小组的结果进行评比,教师将评比的结果公布,便于学生找出差距和方法,为今后的探究课做铺垫。 五、布置作业:
1、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于活动1的问题,并举出实例。 2、从报刊、图书、网络中收集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出问题,看看能否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其中的未知量。
篇二:初三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生活中的数学
校本课程3生活中的数学(储蓄、保险与纳税) 储蓄、保险
、纳税是最常见的有关理财方面的数学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因此,我们在这一讲举例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增强理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简单财务问题的数学能力.1.储蓄
银行对存款人付给利息,这叫储蓄.存入的钱叫本金.一定存期(年、月或日)内的利息对本金的比叫利率.本金加上利息叫本利和.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本利和=本金×(1+利率经×存期).
如果用p,r,n,i,s分别表示本金、利率、存期、利息与本利和,那么有
i=prn,s=p(1+rn).
例1 设年利率为0.0171,某人存入银行2000元,3年后得到利息多少元?本利和为多少元?
解 i=2000×0.0171×3=102.6(元).
s=2000×(1+0.0171×3)=2102.6(元).
答 某人得到利息102.6元,本利和为2102.6元.
以上计算利息的方法叫单利法,单利法的特点是无论存款多少年,利息都不加入本金.相对地,如果存款年限较长,约定在每年的某月把利息加入本金,这就是复利法,即利息再生利息.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多数实行的是单利法.不过规定存款的年限越长利率也越高.例如,1998年3月我国银行公布的定期储蓄人民币的年利率如表22.1所示.
用复利法计算本利和,如果设本金是p元,年利率是r,存期是n年,那么若第1年到第n年的本利和分别是s1,s2,…,sn,则s1=p(1+r),
s2=s1(1+r)=p(1+r)(1+r)=p(1+r)2,
s3=s2(1+r)=p(1+r)2(1+r)=p(1+r)3,
……,sn=p(1+r)n.
例2 小李有20000元,想存入银行储蓄5年,可有几种储蓄方案,哪种方案获利最多?
解 按表22.1的利率计算.
(1)连续存五个1年期,则5年期满的本利和为
20000(1+0.0522)5≈25794(元).
(2)先存一个2年期,再连续存三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1+0.0522)3≈25898(元).
(3)先连续存二个2年期,再存一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2·(1+0.0552)≈26003(元).
(4)先存一个3年期,再转存一个2年期,则5年后的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58×2)≈26374(元).
(5)先存一个3年期,然后再连续存二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22)2≈26268(元).
(6)存一个5年期,则到期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66×5)≈26660(元).
显然,第六种方案,获利最多,可见国家所规定的年利率已经充分考虑了你可能选择的存款方案,利率是合理的.
2.保险
保险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生命和财产保护的金融事业.例如,火灾保险就是由于火灾所引起损失的保险,人寿保险是由于人身意外伤害或养老的保险,等等.下面举两个简单的实例.例3 假设一个小城镇过去10年中,发生火灾情况如表22.2所示.
试问:(1)设想平均每年在1000家中烧掉几家?
(2)如果保户投保30万元的火灾保险,最低限度要交多少保险费保险公司才不亏本?
解 (1)因为
1+0+1+2+0+2+1+2+0+2=11(家),
365+371+385+395+412+418+430+435+440+445=4096(家).11÷4096≈0.0026.
(2)300000×0.0026=780(元).
答(1)每年在1000家中,大约烧掉2.6家.
(2)投保30万元的保险费,至少需交780元的保险费.
例4 财产保险是常见的保险.假定A种财产保险是每投保1000元财产,要交3元保险费,保险期为1年,期满后不退保险费,续保需重新交费.B种财产保险是按储蓄方式,每1000元财产保险交储蓄金25元,保险一年.期满后不论是否得到赔款均全额退还储蓄金,以利息作为保险费.今有兄弟二人,哥哥投保8万元A种保险一年,弟弟投保8万元B种保险一年.试问兄弟二人谁投的保险更合算些?(假定定期存款1年期利率为5.22%)
解 哥哥投保8万元A种财产保险,需交保险费
80000÷1000×3=80×3=240(元).
弟弟投保8万元B种财产保险,按每1000元交25元保险储蓄金算,共交
80000÷1000×25=2000(元),
而2000元一年的利息为
2000×0.0522=104.4(元).
兄弟二人相比较,弟弟少花了保险费约
240-104.4=135.60(元).
因此,弟弟投的保险更合算些.
篇三:初三数学校本课程教案-找规律1 有理数的巧算
校本课程教案有理数的巧算
有理数运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1.括号的使用
在代数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去掉或者添上括号,以此来改变运算的次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较简单.例1 计算:
分析 中学数学中,由于负数的引入,符号“+”与“-”具有了双重涵义,它既是表示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符号,也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性质符号.因此进行有理数运算时,一定要正确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尤其是要注意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
注意 在本例中的乘除运算中,常常把小数变成分数,把带分数变成假分数,,这样便于计算.
例2 计算下式的值:
211×555+445×789+555×789+211×445.
分析 直接计算很麻烦,根据运算规则,添加括号改变运算次序,可使计算简单.本题可将第一、第四项和第二、第三项分别结合起来计算.
解 原式=(211×555+211×445)+(445×789+555×789)
=211×(555+445)+(445+555)×789
=211×1000+1000×789
=1000×(211+789)
=1 000 000.
说明 加括号的一般思想方法是“分组求和”,它是有理数巧算中的常用技巧.
例3 在数1,2,3,?,1998前添符号“+”和“-”,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 因为若干个整数和的奇偶性,只与奇数的个数有关,所以在1,2,3,?,1998之前任意添加符号“+”或“-”,不会改变和的奇偶性.在1,2,3,?,1998中有1998÷2个奇数,即有999个奇数,所以任意添加符号“+”或“-”之后,所得的代数和总为奇数,故最小非负数不小于1.
现考虑在自然数n,n+1,n+2,n+3之间添加符号“+”或“-”,显然
n-(n+1)-(n+2)+(n+3)=0.
这启发我们将1,2,3,?,1998每连续四个数分为一组,再按上述规则添加符号,即
(1-2-3+4)+(5-6-7+8)+?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
所以,所求最小非负数是1.
说明 本例中,添括号是为了造出一系列的“零”,这种方法可使计算大大简化.
2.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先来计算(100+2)×(100-2)的值:
(100+2)×(100-2)
=100×100-2×100+2×100-4
=1002-22.
这是一个对具体数的运算,若用字母a代换100,用字母b代换2,上述运算过程变为
(a+b)(a-b)=a2-ab+ab-b2=a2-b2.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
(a+b)(a-b)=a2-b2, ①
这个公式叫平方差公式,以后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时,不必重复公式的证明过程,可直接利用该公式计算.
例4 计算 3001×2999的值.
解 3001×2999=(3000+1)(3000-1)
=30002-12=8 999 999.
例5 计算 103×97×10 009的值.
解 原式=(100+3)(100-3)(10000+9)
=(1002-9)(1002+9)=1004-92=99 999 919.
例6 计算:
分析与解 直接计算繁.仔细观察,发现分母中涉及到三个连续整数:12 345,12 346,12 347.可设字母n=12 346,那么12 345=n-1,12 347=n+1,于是分母变为
n2-(n-1)(n+1).应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得
n2-(n2-12)=n2-n2+1=1,
即原式分母的值是1,所以原式=24 690.
例7 计算:
(2+1)(22+1)(24+1)(28+1)(216+1)(232+1).
分析 式子中2,22,24,?每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若在(2+1)前面有一个(2-1),就可以连续递进地运用(a+b)(a-b)=a2-b2了.
解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32-1)(232+1) =264-1.
本文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3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