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书评论文 >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发布时间:2017-02-25 14:11

  本文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1.《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综合原《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等课程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综合性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力图摆脱原知识体系的束缚,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出发,以培养小学生成为有爱心、负责任、守规范、善思考的小公民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在社会知识、社会探究(方法、技能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融道德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教育于一体,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课程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增强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养成,也有利于解决以往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课存在的部分内容交叉重复问题。

当前,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小学阶段德育的显性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树远大理想,明做人之理”的任务。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在生活中养成。德育实践表明,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的做法阻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很难实现德育的目标,而生活恰恰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设计上采用生活化的方法,坚持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尊重儿童权利,建构对于儿童自身具有意义的课程等原则。


  本文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45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6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