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StructuralEngineering)
本文关键词:工程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 (Structural Engineering)
我校结构工程学科于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3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立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获评为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等大中城市建设的需求,抓住我国城市与工程建设大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优先资助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本学科拥有“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等挂靠本学科。并且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9子台模拟地震振动台台阵系统和40000kN特大型多功能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建成了拥有设备总值为7000余万元、面积达4635m2的工程结构实验中心),为解决北京市以及全国城市和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攻关课题和技术关键问题、促进首都和国家的科技进步提供了研究平台。
自本学科成立以来,在周锡元、张在明院士等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长期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术造诣深厚的研究梯队。现有教师60余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北京市特聘教授2人、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北京市级人选2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
本学科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与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为主导,在结构工程相关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在结构新体系及其设计理论和方法、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健康监测、钢结构与大跨空间结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理论、城市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等前沿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
“十五”、“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含海外杰青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余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8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1项(含主持和第二主持课题各3项)等,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近五年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出版著作23部,发表论文千余篇;主编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项。并且多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北京奥运场馆等重要建筑工程。
本文关键词:工程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9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