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_什么是课程合_重庆谢家湾小学:以课程整合促进学校综合变革
本文关键词:整合课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谢家湾小学以课程整合促进学校变革——
“小梅花”绽放每个孩子的光彩
刘希娅校长在课堂上。张皓翔 供图
体育老师教数学,这本是一句戏言,但在谢家湾小学却成了真;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活动,多门课程融合成几门“小梅花”课,这一切的设计者就是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她的课程整合,在师生和家长眼中不亚于一次“地震”,但在以此促进小学教育综合变革上,她看得还要更远些。
——编者
谢家湾小学坐落于山城重庆这一红色教育基地,1957年创校时,谢家湾小学便以“红岩文化”为建校思想;上世纪60年代,谢家湾小学学工、学农、学军的社会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及至后来,教学质量提高,声名远扬,谢家湾小学仍然保留着红色教育的底色。
刘希娅“领”下谢家湾小学校长一职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校。如何使名校的声望在自己的管理下继续熠熠生辉?摆在刘希娅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固守学校原有文化的保守之路,一是求新求变的变革之路。她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选择,与刘希娅的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紧密相连。在她看来,教育即影响,“六年”与“一生”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联系,也是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内在联系。而在刘希娅“六年影响一生”办校理念的推动下,谢家湾小学也“变”出了新意,“变”出了特色。
以孩子为中心:
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
基础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而小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其中环环相扣连接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则是一门门课程。谢家湾小学在深入推进课程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发现,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成为影响师生发展的核心要素。于是,学校组建了以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主的科研团队,研究国际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课程呢?为找到答案,校长刘希娅深入各省市30余所中小学,市内50余所城市或乡村学校,就各区域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广泛调研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或研修机构人员、社会人士等。她发现,旧有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门类繁多、分科过细、内容陈旧、交叉重复的问题:十多门课,几乎占满了孩子的在校时间,学生特长爱好只能周末花钱去培训;学科之间分割太细,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同时,在学科专职化要求下,学科教师一本教案多班教学,习惯性地照本宣科,每周要面对150至500名学生,很难因材施教。
发现这些问题后,学校开始推行的课程改革由此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凭借曾经在幼儿园、村小丰富的从教经历,刘希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改造”: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及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学习的特点,确立“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建构了融合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于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学校将现有十几门课程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艺术生活6门课程,主要集中在上午完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希娅带着全校教师,认真分析现有教材,确定整合学科、提炼学科精神、梳理学科知识目标……教师不再抱着教材教死书,而是从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了以孩子为中心。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度咀嚼课标,反复集体备课、联合教研,主动、个性化、多元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这种课改热情也慢慢扩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即使不少相对保守的老教师也深受感染。赵晓岚是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她仍和一群年轻教师一起研讨课程设计思路。为了寻找数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点,一堂课往往要讨论好几天。教师们互相听课、提意见,在将数学课的知识点保质保量教给孩子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整合。
走进谢家湾小学,你会看到这样的课程“风景线”:数学课上,刚学了厘米、分米概念的学生拿起了尺子,开始量旗袍、做旗袍;音乐教室内,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吟诵起古诗词。学生们上午完成了“小梅花”课程后,下午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各尽其才: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考试
作为一名校长,刘希娅很清楚,课程整合的推进和实施,并非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同时,教师之于学生,影响更为直接。所以,要整合课程,更需要整合教师资源;要想推动课程整合,首先得让教师各尽其才。
谢家湾小学语文老师李晓琼,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多次站在赛课领奖台上。可她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40分钟的时间,教师讲课模式千篇一律。往往是,台上教师围绕一篇课文支离破碎地咀嚼分析、翻来覆去重复知识点,台下学生了无兴趣。“孩子们喜欢读书,却不喜欢语文课,微信微博刷刷刷,却不喜欢写作文。”李晓琼老师十分彷徨,她不喜欢这样的教学生活。当刘希娅校长提出课程整合的教育理想时,她觉得自己的教学追求似乎听到了回音。于是,她主动申请担任语文学科牵头人。
但是,这个学科带头人却不好当。在编写“小梅花”课程教材过程中,李晓琼屡受打击。她和语文组的其他教师研究揣摩了十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一课一课梳理人教版一至六年级所有知识点,一点一点建构“语文漫道”教材编写体例。数易其稿,他们编写的教材一次一次被“泼冷水”。作为学科牵头人的李晓琼,面子上挂不住,内心很委屈,校长刘希娅看在眼中。
一次夜深,李晓琼老师收到了校长刘希娅发给她的一条微信——“鹰的重生”的故事。刘希娅希望通过老鹰痛不欲生褪羽、涅槃换来新生的故事,鼓励李晓琼,而这个故事最终也点燃了李晓琼和其他语文组教师的信心。当看到孩子们手捧凝结着自己汗水和智慧的“小梅花”课程丛书爱不释手时,编教材编得“走火入魔”的李晓琼老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从来没有像这样年轻过,从来没有离孩子这么近过,去研究琢磨孩子,这是一名中年教师鹰一般重生的感觉!”
除了给予教师专业自信外,学校的课程整合方案还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这被认为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刘希娅进行的这一更为大胆的教师跨学科整合尝试,也正是家长对学校课程整合的最大担忧所在。跨学科整合意味着教师单科教学的传统将会被打破,一名数学教师会承担一个班的教学。十多门课程简化成几门,家长们本就抱有疑虑,如今听说自己孩子的数学竟然由体育老师来教,当然不干。于是,很多投诉电话打到了区教委、市教委。
为了化解家长的疑虑,学校邀请家长到学校试听跨学科教师的课,并承诺:“如果不满意,那就换回来。” 校长刘希娅相信教师的才能,定会让家长们放心。杨必亮老师原本教音乐,课程整合后,主动请缨教数学。这几年,他教的班级与专业数学老师任教的班级相比毫不逊色,这充分说明了课程整合是完全行得通的。而2014年学校作的问卷调查,3000多张问卷反馈中,,表示对学校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家长占到了98.5%。“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怕考试的!”这是刘希娅所坚守的教育理念。
优化校园生态:
让每名学生都可爱
在谢家湾小学,随处可见“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的体现。“小梅花”是指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等课程,但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说,学校里的孩子们也是“朵朵红梅”。学校希望孩子们按照各自优势去发展,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在学校,曾经有过一朵特别的“小梅花”。学校有一名学生比较好动,开学才两周,就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在课堂上大吼大叫,拧断洗手间的水龙头,针扎同学的手指……
对此,学校教师都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班主任欧老师每天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言行举止,常常和他散步聊天;信息中心卞老师观察到他对编程特别感兴趣,非常有感觉,每节课就专门为他设计游戏编程的作业;德育干部专门为他建立成长档案,而校长刘希娅甚至把手机号留给他,与他保持24小时沟通无障碍,校长办公室也成了这名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四年级时,远在西藏工作的父母将那名学生接回西藏。谁知刚过去一学期,刘希娅便收到学生的短信:“我不适应西藏的气候和生活,我喜欢吃谢家湾小学的饭菜,我常常想念重庆,想念谢家湾小学。刘校长,我回来可以吗?”
敢于面对难题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刘希娅决定让那名学生回来。但学生的情况特殊,让不少教师很为难,他所在的住读班班主任人选成为了难题。经过一番斟酌考量,刘希娅找到了合适的班主任人选,并通过长谈,开学后,与这名班主任共同承担起了照顾、呵护那名学生成长的任务。
刘希娅深知,要让这朵“花”灿烂绽放并不容易,但她认为:“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六年影响一生’,需要我们长久的耐心和无怨无悔的期待。”令人欣慰的是,这朵特别的“小梅花”开始绽放光彩:课间,他帮助三年级小朋友抱书刊;科技创造节上,他的绘画作品挂在了林荫道上;期末考试时,他自始至终专注地答题;运动会队列比赛中,他站得笔直,步伐矫健;运动会上他摘得400米中长跑的桂冠。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这是冰心的感悟,也是刘希娅在从教和办校过程中所坚信的,在学校,每一名学生都值得教师、校长去关注和爱护。
如今,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涵盖小学所有学科的34本“小梅花”课程教材,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谢家湾小学取消了统一指挥全校的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新课程、新教材、新作息时间优化了校园生态,师生们更加轻松、自在、自主。
之所以这样做,校长刘希娅说,自己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孩子们既有当下的快乐童年、又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生活,以孩子为中心,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记者 李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9日第6版
本文关键词:整合课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4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7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