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华书评四章
本文关键词:澳华书评四章
更多相关文章: 澳华作家 中西文化的比较 微型小说 书评 澳洲 主流社会 澳华文学 华裔 英语 军人
【摘要】:正我和洪丕柱先生虽然偶有书信来往,但一直未见过面,只是从报章上不时看到其社会活动的身影,也常读到他发表的散文随笔.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杂”字:于得杂,写得也杂.读书、打工、教学、翻译,华人社区及主流社会的各类活动他都经历过,参与过,可谓阅历丰富.文学非文学他都涉笔,小至家庭琐事、个人情感,大至政治环境、社会时弊.他都收入笔端,可谓面面俱到.及至读了他新近出版的澳洲文化随笔集《南十字星空下》,方领悟出他的杂家优势.
【关键词】: 澳华作家 中西文化的比较 微型小说 书评 澳洲 主流社会 澳华文学 华裔 英语 军人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洪丕柱《南十字星空下》:人在澳洲心系澳洲我和洪丕柱先生虽然偶有书信来往,但一直未见过面,只是从报章上不时看到其社会活动的身影,也常读到他发表的散文随笔。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杂”字:于得杂,写得也杂。读书、打工、教学、翻译,华人社区及主流社会的各类活动他都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锐;;澳大利亚华裔英语文学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2 黄万华;澳洲华文文学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王永志;新移民生活实录的澳华文学[J];海内与海外;2002年05期
4 郜元宝;张劲帆小说集《初夜》序[J];华文文学;2004年03期
5 黄源深;评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03期
6 冰夫;岭南才子澳洲情———序张奥列散文新集《家在悉尼》[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03期
7 任梦瑶;;解读任碧莲小说《爱妻》中的中国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8 刘捷;寻找生存的意义——兼评《打破沉默:华裔加拿大人的英语文学》[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9 许锬;;从《接骨师之女》看美国华裔的文化认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邱瑾;;从《传宗》与《吾家有女》谈华裔的中国文化承袭[J];电影评介;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赵文书;;创造“华裔美国感性”——赵健秀的华裔美国文学评论与创作实践述评[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刘满贵;;《花鼓歌》:美国华人移民文学的里程碑[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张云;;属性流变 生存策略——文化解读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腊宝;;流亡、思乡与当代移民文学[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张龙海;;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余传诗;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鸦片战争》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王光林;重塑华裔男性的阳刚形象[N];文艺报;2003年
3 梁余晶;一扇了解澳洲的窗口[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韩浩月;华裔作家获奖对中国作家的启示[N];太原日报;2008年
5 钟鑫;中美共推华裔少女动漫小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刘葵兰(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无所不在的“疏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陈熙涵;华裔作家非母语写作 引起西方主流文坛关注[N];文汇报;2006年
8 石扬邋史国强;美籍华裔作家:从边缘融入主流[N];辽宁日报;2008年
9 张子清;我观“华裔美国文学”[N];文汇报;2007年
10 薛玉凤;《长留不归》——被死神诅咒的华裔家族传奇[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光林;错位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3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南平;永远的“他者”:跨文化视野中的金山客形象[D];苏州大学;2006年
5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7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娟;从沉默到反抗[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滕毅;日暮乡关何处是——美国华裔文学形象的变迁和汤亭亭的努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冬梅;论《唐老亚》主人公对美国华裔史的颠覆[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炳钰;华裔美国女性在种族与性别交互关系中的沉默打破:汤婷婷《女勇士》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胡莹;华裔的失乐园与复乐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周霓忻;试析基督教与儒教精神在四位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筱怡;黄哲伦:文化身份的探求与应变[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安冬青;从沉默到歌唱[D];暨南大学;2002年
9 卢婧洁;论赵健秀作品中对华裔男性刻板形象的解构与华裔男性主体意识的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薛红宏;美国梦的挑战[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95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99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