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中国非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衔接错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0:22

  本文关键词:中国非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衔接错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英语专业硕士论文 英文摘要写作 衔接手段 错误分析


【摘要】:摘要是一篇论文主题思想及其要讨论问题的精炼,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对于中国非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如何用英语来准确顺畅地表达论文摘要是英文摘要写作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可是如何写出既有意义又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对于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是特别容易,更进一步说如何使所有的句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篇衔接连贯的完整语篇则更加困难。因此正确运用英语衔接手段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自从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发表《英语的衔接》一书以来,衔接和连贯便成了语篇分析的重要概念。他们(1976: 13)指出,衔接是连贯的基础,衔接在语篇连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连贯是形成语篇的重要前提。国内外很多学者(Witte Faigley, 1981; McCuller, M., 1985; JL Meurer, 1987; Xu Weicheng, 2000; Li Changzhong, 2002; etc.)曾就衔接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非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衔接研究鲜有提及,而且将错误分析理论应用到语篇层次上进行的研究也是少见。本研究通过对中国非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常见衔接错误数据的统计,分析衔接错误的特征,并尝试归纳总结造成这些常见衔接错误的可能原因。目的在于加强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使用衔接手段的意识,并希望对英语教学有所启迪。因此本文作者针对研究目的,尝试从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中国非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出现的衔接错误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二,产生衔接错误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本文以从中国知网随机抽取的工程,企业管理,新闻学,农业,经济和艺术6个专业的3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为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他们提出的衔接定义和衔接手段的详细分类为标准,对其中一些地方做了改动补充以便适应本研究的要求,同时将错误分析理论应用到语篇中的衔接问题上,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统计出语料中各种衔接手段使用的频率,衔接错误的数目及错误率;并且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阐述部分衔接错误的特点,指出导致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在分析全部语料之前,依据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纽带的分类法设计了代码化方案,并对一篇范例英文摘要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其中的衔接手段并进行归类,以此表明整个研究的进行步骤及方式方法,接下来这种方法也被应用于剩余的语料。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本研究的总体介绍,分别介绍了研究动机,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其中包括国内外学者对衔接理论及错误分析理论研究的回顾,并对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于衔接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实证分析进行了归纳。 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类标准,即韩礼德和哈桑衔接理论中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的分类。并对研究设计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工具,语料收集,研究步骤,编码方案与范例分析. 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结果与分析。首先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提出的衔接定义和衔接手段的详细分类为标准,依据第三章设计的代码化方案,标出语料中各衔接手段并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各个类型错误使用的衔接手段进行分类统计,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分布情况,然后加以分析。同时对词汇衔接中搭配错误的使用进行了分类阐释。分析表明,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进行英文摘要写作时,照应衔接手段的使用错误位居四种语法衔接手段之首,也就是说照应衔接手段的使用是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中的弱项,而词汇衔接中搭配错误集中体现在八个方面。由此得出衔接手段的过度使用和误用直接影响英文摘要写作的质量。最后,本章还对产生上述衔接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是结论和启示。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明确了衔接理论在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重要性,及实际的教学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本章还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总而言之,本研究为促进中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国内英语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衔接知识的实例讲授,培养学生对英语语篇衔接机制的认识,而学生应主动提高语篇衔接意识,注重实践写作,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本研究对于探讨其他体裁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硕士论文 英文摘要写作 衔接手段 错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A List of Tables and Charts13-14
  • A List of Abbreviations14-15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5-19
  • 1.1 Research motivations15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5-16
  • 1.3 Research objectives16-17
  • 1.4 Organization of this paper17-19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9-31
  • 2.1 Reviews on cohesion theory19-23
  • 2.1.1 A survey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ohesion theory abroad19-21
  • 2.1.2 A survey of previous studies on cohesion theory at home21-22
  • 2.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 and coherence22-23
  • 2.2 Reviews on error analysis23-26
  • 2.2.1 Description of error analysis23-25
  • 2.2.2 The procedure of error analysis25-26
  • 2.3 Retrospect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writings26-28
  • 2.4 Evaluation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focus of present study28-29
  • 2.5 Summary29-31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31-41
  • 3.1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31
  • 3.2 Definition and criterion of cohesion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31-36
  • 3.2.1 Working definition of cohesion in this study31-32
  • 3.2.2 Working criterion of cohesion in this study32
  • 3.2.3 Grammatical cohesion32-35
  • 3.2.4 Lexical cohesion35-36
  • 3.3 Research materials36
  • 3.4 Research method and procedures36-37
  • 3.5 Coding scheme and sample analysis37-40
  • 3.6 Summary40-41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Analysis41-63
  • 4.1 Introduction41
  • 4.2 Data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errors in English abstract writings41-43
  • 4.3 Description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errors43-58
  • 4.3.1 Misuse of reference43-50
  • 4.3.2 Misuse of substitution50-51
  • 4.3.3 Misuse of ellipsis51-52
  • 4.3.4 Misuse of conjunction52-58
  • 4.4 Description of lexical cohesion errors58-60
  • 4.5 Possible causes for cohesion errors60-62
  • 4.5.1 Interlingual transfer60
  • 4.5.2 Intralingual transfer60-61
  • 4.5.3 Induced factors61-62
  • 4.6 Summary62-6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3-67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63-64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64-65
  • 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studies65
  • 5.4 Summary65-67
  • Bibliography67-71
  • Appendix I List of Sample Abstracts71-75
  • AppendixⅡPart of Sample Abstracts75-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9-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伟成;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与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5期

2 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3 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4 宋美华,夏纬荣;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好作文与次作文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02年06期

5 李长忠;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1期

6 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8 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红;对写作中词汇语法衔接错误的分析与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张培;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错误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8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1098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8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