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汉语研究所举行第二届硕士论文答辨会
本文关键词:我院汉语研究所举行第二届硕士论文答辨会
更多相关文章: 答辨 汉语研究 硕士论文 加并 杨刚 复音化 审辨 训诂方法 副教授 汉语词义
【摘要】:正 我院中文系汉语研究所于六月十一日举行第二届硕士论文答辨会。四川大学教授冉尚灵,副教授张永言、向喜,我院教授冉友侨、刘君惠,副教授杜道生、郭诚永、张振德等参加并主持了答辨会。导师们对我院研究生杨刚的《汉语词义引申初
【正文快照】: t .我院中文暴露谔研究所于六月十_目举行箩二届硕士论文答辨会。四川大学教授冉尚灵。.副老啦张永言、向喜,我院教授冉友侨、刘君惠,剧攀:授杜道生、郭诚永、张振德等参加并主持了答辨会。导师们对我院研究生杨刚的《汉语词必。弓I申初探》、李万福的《论意必因素奄谬话谬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铁平;希望汉语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携手并进[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2 胡双宝;汉语研究科学化三题[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3 陈建民;汉语研究要重视口语[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4 余惠邦;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服务[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5 张立俊;应当重视科技汉语研究[J];汉语学习;1983年05期
6 白江;关于“‘爱’呀‘厄’的去”[J];红楼梦学刊;1983年03期
7 肖枫;《先秦汉语研究》简介[J];东岳论丛;1983年06期
8 金有景;;民族语言研究与汉语研究[J];民族语文;1983年06期
9 戚桂宴;;汉语研究中的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0 洪成玉;;一部富有特色的汉语断代研究论集——读《先秦汉语研究》[J];语文研究;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川;;汉语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方言、古汉语和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例说[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2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吕f^;;“把”字句的一种特殊隐含意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冯琳;;赵元任与中西文化交流——以语言学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6 杨亦鸣;徐以中;孙万松;;试论两种不同的语义指向(摘要)——兼谈语用因素的形式化处理[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7 封世文;梁丹丹;王美豪;翁旭初;杨亦鸣;;VWFA区与汉语句子阅读加工的fMRI初探[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靳光瑾;;词汇-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适用性[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9 靳光瑾;;基于语料库的数字化辞书编纂平台研制与应用[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志成;;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提要[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花;通向古代文化之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商务启动《赵元任全集》工程[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董迎春;“我要当反贪副局长!”[N];工人日报;2000年
4 记者 耿健;一句网上谣言三人法庭受审[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5 伊火;学界研讨当代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课题[N];光明日报;2002年
6 苏宝荣;谈谈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民族特征[N];光明日报;2002年
7 许钧;从全译到变译[N];光明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杨益波;宁波市商业银行用“赛马机制”经营客户[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9 张蕾;浓缩学术精华,,尽展大师风采[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崔清新 易凌;大量新词收入权威词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武建宇;《夷坚志》复音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4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5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珍;变换分析与汉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徐晓菲;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杨庆东;《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康振栋;《杂宝藏经》新词考[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吴东海;汉语附加成分的语义指向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薛健;量词“个化”与“个”的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新征;涟源方言的部分副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荣;英汉主位结构对比研究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建;“比”字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62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116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