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中国大学_九三学社原副主席刘应明逝世 一生痴情模糊数学
本文关键词:模糊数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网讯 据九三学社中央消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九届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原主委,四川大学原副校长,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应明同志于2016年7月15日上午9点40分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76岁。
延伸阅读:
7月15日,四川大学的师生们被悲痛笼罩。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刘应明教授因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6岁。
刘应明院士毕生致力于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模糊数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他获得中国数学会华罗庚数学奖。
在刘应明院士学生、同事的心目中,他治学严谨,对待学术的态度近乎苛刻。不过他也不失生活情调,有时候发在朋友圈里的文字,会让人感叹他的才情。这是一位怎样的院士,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怎样杰出的贡献?
笑对病魔
病床上关心百科全书的撰改
从7月13日凌晨开始,刘应明院士出现重度昏迷,还出现了脑溢血。尽管第二天短暂地清醒过,但不料15日上午9点40分,他永远地离开了他最爱的数学,离开了他的学生和亲人。
2015年11月,刘应明院士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时,在酒店里不小心把腿撞伤了,到医院做检查时发现了白血病。据他教过的博士生介绍,早在去年5月,刘院士胃上的淋巴出现问题,当时就已经发现白血病的征兆。
从北京回到成都之后,刘应明院士就住进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医院的专家,乃至全国其他医院的顶级专家都为其进行了会诊,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不过,住院期间的刘院士非常乐观,他知道白血病的严重程度,但他几乎没有流露出焦虑的情绪。有时候有人到病房里探视他,他都会把白血病的来龙去脉介绍得头头是道。一位学生说,刘老师的精神状态很好,即使到了他生病后期,他也在努力让自己情绪平静。
刘老的学生知道,白血病与免疫力下降有很大关系,加上刘老一直在接受化疗,为了避免造成感染,学生尽量减少到医院探视,但如果在工作上有重大事情需要刘老做决定的,大家还是会去找他。有一次,《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要重新撰写,其中涉及到刘老研究领域的拓扑学领域,他非常关心进度,学生会不时到病房里向刘老请示汇报,他也会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
治学严谨
朋友圈里有才情“理工男”
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曾经担任过刘应明院士的秘书,在他看来,刘老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他一生都非常简朴,在学术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
1989年,刘应明教授开始担任四川大学副校长,2005年卸任。如今已是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张德学,1987年考上了刘老的硕士,1990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即使到现在,张德学教授对刘老也非常畏惧。“刘老实在太优秀了,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办法达到他的要求,我们永远达不到他的高度。”张教授说,他在读硕士博士期间,经常会因为做事情没有达到刘老的要求而被批评,“他很严厉,但我们明白他对学生的一片苦心。”
张德学说,刘老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很多人看过他的文字后简直不敢相信他是一名“理工男”,刘老有时候到某一个地方游玩,会写一段优美的文字发在朋友圈里,好友们经常感叹他的才情。其实,这与刘老的读书时代有很大关系。
刘老少年时代就读的福州一中紧挨着福建省图书馆,刘老是馆内的常客,他的阅读范围很广,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爱好。一直到高中毕业,刘老都担任语文课代表。
刘老在生病期间也会发朋友圈,他经常转发环境、数学领域的新闻,偶尔也会在朋友圈里说说他的病情,或者有些朋友到医院探望,他也会发表一些感叹。
与人为善
时隔多年还能叫出医生名字
据刘应明院士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刘教授的记忆力相当好,他在华西医院住院期间,有一次一位医生为他会诊,当这位医生刚刚走进病房,刘教授立马喊出了医生的名字,还准确地说出了这位医生曾经的职务。这让在场的人都很诧异,原来,是刘应明当副校长的时候,与这位医生有过接触,即使过去了很多年,他依然还记得这位医生的名字。据说类似的情况还发生过好几次。
作为刘老的学生,有件事情让张德学教授印象深刻。一次同学们聊天,一位同学埋怨家里人做饭不好吃,恰巧被刘老碰到。“你在家做饭吗?”“不做。”“你都不做饭还好意思抱怨饭不好吃?不会做的事情就不要挑剔!”刘老的一番批评,让这位同学哑口无言。张教授说,刘老一直教导学生为人要谦和,做事要踏实,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因此他把这个做人做事的道理传承到了他的学生身上。
杰出贡献
中国迈入“国际四强”功劳有他的一份
刘应明院士主要从事数学与系统科学方面的研究的研究,,特别是在不确定性的数学处理方面理方面,,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称赞。模糊数学是刘老研究领域之一域之一。
模糊数学又称不分明数学,确切地说,是指在自然界和人们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不确定性的数学处理。众所周知,经典数学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是以严谨而著称的,非此即彼,黑白分明,同时遵循因果关系,这都属于确定数学的处理范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一位教授提出了模糊集的理论,这样,数学在经历了确定性与随机性两个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人们从未涉足的新领域——模糊性的研究。
刘应明院士的模糊数学如今在社会生活、军工等方面有广泛运用。他的一位博士生弟子举例说,不同的人生病,呈现不同的症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可以寻找到更有利于病情的解决方案。
模糊数学问世不久,人们就发现了其产业化的前景非常可观。1989年,日本的三菱、日立等大公司资助成立了国际模糊工程技术研究所,从地铁运行到家电生产等领域,都成功地使用了模糊工程技术,形成了很大的产业。美国宇航局、欧洲西门子公司也非常关注模糊数学在军事与工业方面的运用。
1994年5月,刘应明担任了“模糊技术产业化”专家组组长,国际学术界对刘应明院士在模糊数学方面的工作非常肯定。2005年,模糊系统协会世界大会在北京召开,刘应明担任大会主席,大会推选刘应明为“Fuzzy fellow”,这是协会对该领域内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一种表彰,刘应明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学者,也是发展中国家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学者。
在国际上,我国也因以刘应明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的杰出成就,与美国、日本、西欧合称为模糊数学的国际四强。
刘应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带过的博士生罗懋康如今已是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教过的学生阮勇斌,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长江数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名词解释
什么是模糊数学
模糊数学又称不分明数学,是指在自然界和人们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不确定性的数学处理。
众所周知,经典数学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是以严谨而著称的,黑白分明,同时遵循因果关系,这都属于确定数学的处理范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一位教授提出了模糊集的理论,这样,数学在经历了确定性与随机性两个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人们从未涉足的新领域——模糊性的研究。
成长经历
靠救济上完学北大毕业进川大
1940年10月,刘应明出生在福州市郊洪山桥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刘贞汉早期在国民党十九路军担任过参谋等职。父亲抗战后返乡,不久便失业在家,靠卖苦力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母亲是一名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刘应明是家中的长子,下有两个弟弟。
刘应明小时候,洪山桥不通公共汽车,百年前水陆码头的繁华也不复存在,只是闽江上小汽轮靠岸时会上下一些旅客。处于这个闭塞的小镇,刘应明在小学时代几乎没有见过什么课外读物。
1951年,刘应明被保送到福州格致中学。当时幸好有人民助学金制度,支持他从初中读到大学毕业。这12年求学期间,家中在经济上几乎没有给过他什么支持,零用钱可说是接近于零。因此,刘老一辈子在生活方面都非常简朴,他曾经说过:“少年清贫是一种难得的财富;清贫能够养志,,而且在以后生活挫折乃至身处逆境时,都能处之泰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而集中精力于事业。”
1957年,刘应明以优异的成绩从福州一中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进入四川大学工作。
人物档案
刘应明
(1940.10-2016.7)
数学家,福建福州人。主要从事拓扑学与不确定性(主要是模糊性)数学处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历任四川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学会首届副理事长等。1985年,成为第二届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之一。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参与科技部973项目及教育部长江学者项目评审工作。
刘应明专于拓扑学,对不分明拓扑中代数问题、嵌入理论与不分明凸集有较深研究。与人合作研究一般拓扑及不分明拓扑,引进重域概念,解决了不分明点概念及其邻近构造以及收敛这两个基本问题,在积空间和商空间问题上有所突破。著有《Fuzzy 拓扑在中国》等。(中国新闻网)
本文关键词:模糊数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8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11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