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别墅_流域自然地理学论文: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1)
本文关键词:自然地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文章对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了先容,阐述了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及物质的迁移和循环,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各大圈层的相互作用。以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地球表层的各大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关键词: 四大圈层,物质,能量,相互作用Abstract: After introduce the geological cycles of lith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of the earth su***ce, the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energy and the migr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were expou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is a completed and interconnected system. The geological cycles are interacted and restrained by each other, and they should be researched as a whole.Keywords: geological cycles; materials; energy; interaction
前言 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和探索研究活动由来已久,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都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逐渐熟悉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组元或子系统——主要是地核、地幔、土壤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 组成的同一系统, 即地球系统来研究,才能真正深化对地球的研究,才能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地球系统行为的紧迫环境题目。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地球内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循环。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在改造环境,环境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地球表层的各圈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岩石圈承载着河流、湖泊,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也活跃在这里。在各圈层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交换。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大气和水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天气变化。同时,它们承受变化而不产生灾难的能力是有限的。
1.1岩石圈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整个地壳均匀厚度约 17 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均匀为33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 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2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公里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由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人类天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1.3水圈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
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71%左右。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可见,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在地球全部的水储量中,陆地淡水仅占2.526%,而且尽大多数又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因此,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水体水蒸发进进大气,又在适当条件下降水回到地面和海洋。陆地降水一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透地下,最后都流进海洋,构成了水的循环。自然界的水就像这样处于不断地活动和循环状态,从而为生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供水条件。只有在水循环的作用下,才能把各个特征不同的水体联系起来形成水圈。它是生物生存必要的环境条件之一,也对地球表层起着巨大的改造和建设作用。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条件。水分循环不仅调节天气、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1.4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尽大部分都已经灭尽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生物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和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究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须依靠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
人类以多种方式转移地球物质,其以局部效应与整体效应两种不同形式影响环境。如人类大量开采地下能源,形成塌陷区;人类削山采石,构筑大都市中星罗棋布的高层建筑群,造成地表沉降,还明显改变其近地面层风场结构,产生干岛、湿岛、热岛效应等;而一些举世著名的拦河筑坝、移山填海工程,变山川为湖泊、变水为陆,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变了区域的地壳承力条件。但这类物质转移,多以局部效应形式影响环境,人类已在关注研究它们的负面影响。人类从多方面对地球进行着改造,然而,人类却无力完全恢复其本来面目。尽管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进步,但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地球是人类的生存依靠,人们应全面关注和研究地球发生的一切变化。
2.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成的。要弄清地球表层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弄清其空间分布、分异特征与规律, 就必须从圈层的相互作用出发。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来完成的。
2.1地球表层能量传输、交换与圈层相互作用
能量是维持地球表层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圈层间进行着多种不同能量的传输。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由于大气与水体之间温度的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热能交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如冷空气经过的水面会发生降温现象,热流对大气有增温、增湿作用。由于大气与水面之间的摩擦作用,大气运动往往影响和带动水体的运动,如风吹拂水面会产生波浪,信风作用于洋面产生洋流。当然,水体的运动也会影响和改变大气的运动,如在静风天气时,来到瀑布或快速活动的河流四周,立即感到风的存在,这是大气圈与水圈动能交换的结果。大气与水体(主要是海洋)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也会发生某些化学反应,因此两者之间也存在化学能的交换。气压代表了大气势能的大小。当大气压力不同或发生变化时,会改变水体的分布与位势。如气压偏低时,海平面就会升高;当气压偏高时,海平面就会相应降低。如台风经过的海面,由于台风中心气压比较低,往往会导致海平面高出四周几十厘米至几米。当水体分布发生变化时,同样也会引起气压的变化。又如,高山、高原冰川以及中高纬度地区冰盖的发育,将会使这些地区的近地面气压升高,导致区域间的气压差增大。
第二,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地面与大气之间通过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在进行着热能的交换。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也在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发生着某些化学反应,如风化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同时也使岩石中的某些元素开释出来,因此两圈之间存在着化学能的交换。通过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接触与摩擦作用,岩石圈的动能可以传递给大气圈,大气圈的动能也可以传递给岩石圈。如地球自转速度变化,通过地面摩擦动能从岩石圈传递给大气圈,从而导致大气运动速度的改变。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在赤道四周的大气可以获得1cm/s 的向东相对速度。当然,大气运动的动能也可以通过地面摩擦传递给固体地球。
第三,水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势能与化学能的交换。在水与岩石接触的界面上,由于岩石与水温度的差异,导致两个圈层之间的热能交换。最明显的例子是海底火山、海底熔岩的溢出(如洋中脊),加热了海水。热流不仅热和所经过地区的大气,而且还热和四周的岩石与土壤,冷流则对经过区域的大气和岩石具有冷却作用。岩石圈的变动往往引起水体分布的变化,水体分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通过均衡作用引起地面岩石高程的调整。如当山地隆升到一定高度,冰川开始发育,使原来分布于海洋的水体以固态水的形式分布在山体顶部,从而进步这些水的势能。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就会导致地面的均衡下沉,反过来对岩石圈的位势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很频繁的,并且存在着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进行着化学能的交换。如水对岩石的风化、分解与溶蚀,水中碳酸盐、硅酸盐等物质的析出与沉淀,海底火山喷出大量物质到海水中,洋中脊四周熔岩与海水的反应等,都是岩石圈与水圈化学能交换的例证。
第四,生物圈与其它三个圈层之间,普遍存在着热能与化学能的交换。热能的交换很好理解。假如没有一定的气温、水温顺土壤温度,生物是无法生长与发育的,生物需要从三大圈层中吸收热量以保持自身所需要的温度,当然生物呼吸也会放出热量到三大圈层中。化学能的交换主要表现在生物圈与三大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上,生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从环境(三大圈层)吸收营养物质,同时生物的新陈代谢也不断向环境(三大圈层)排泄出物质。生物死亡后生物体被分解,物质回回环境(三大圈层)。通过物质的循环及其化学反应,生物圈与三个圈层之间进行化学能的交换。碳、氮、氧、磷、硫、氯等物质的循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2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迁移、循环与圈层相互作用
能量驱动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反过来,物质迁移与循环不仅带动了能量的活动与传输,而且还导致能量的转化与交换。物质迁移与循环,同能量传输与转化一样,是地球表层系统发展演化的原因与动力,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相互作用的桥梁。
水循环似乎是水圈中的物质循环,但实际上水循环跨越了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降水发生在大气圈,水汽的运移是由大气运动完成的;径流发生在岩石圈表层(地表径流)和岩石圈内部(地下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步骤;植物的蒸腾是水循环的重要方面,植被对降水的截留,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与速度。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当水蒸发时,吸收大气的热量;当降水发生时,开释热量到大气中;当蒸腾发生时,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同时也吸收大气的热量。它是地球表层系统其它物质运动与循环的传送带。任何物质的运动和循环,都离不开水的运动和循环。如泥沙的搬运、沉积,岩石的风化、分解,元素的迁移等,大都是在水的参与下完成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论人与河流的基本关系
下一篇:山村固体垃圾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流域自然地理学论文: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1)相关推荐
摘要:位置度检测是机动车零部件检测中经常进行的一项常规检验。所谓“位置度”是指对被评价要素的实际位置对理想位置变动量的指标进行限制。在进行位置度检测时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和消化图纸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基准。位置度的检测就是相对于这些基准,它的定位尺寸为理论尺寸。
关键词:三坐标;位置度;方法
一、位置度的三坐标测量方法
1.1 计算被测要素的理论位置
①根据不同零部件的功能要求,位置度公差分为给定一个方向、给定两个方向和任意方向三种,可以根据基准体系及确定被测要素的理论正确位置的两个理论正确尺寸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投影面,如XY平面、XZ平面、YZ平面。②根据投影面和图纸要求正确计算被测要素在适当投影面的理论位置。
1.2 根据零部件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在PC-DMIS软件中,可以把基准用于建立零件坐标系,也可以使用合适的测量元素建立零件坐标系,建立坐标的元素和基准元素可以分开。
1.3 测量被测元素和基准元素。在被测元素和基准元素取点拟合时,最好使用自动程序进行,以减少手动检测的误差。
1.4 位置度的评价。①在PC-DMIS软件中,位置度的评价可以直接点击位置度图标。②在位置度评价对话框中包含两个页面,特征控制框和高级,首先根据图纸要求设置相应的基准元素,在基准元素编辑窗口中只会出现在编辑当前光标位置以上的基准特征,如图1所示。③基准元素设置完成,回到特征控制框选择被测元素,设置基准,输入位置度公差。④在位置度评价的对话框中选择高级,在此对话框中可以设置特征控制框尺寸的信息输出方式和分析选项。如图2的对话框,在标称值一栏中手动键入被测要素的理论位置值,点击评价。
1.5 在报告文本中刷新就可以看到所评价的位置度结果。
二、三坐标测量位置度的注意事项
2.1 评价位置度的基准元素选择和建立坐标系的元素选择有相似之处,都要用平面或轴线作为A基准,用投影于第一个坐标平面的线作为B基准,用坐标系原点作为C基准。如果这些元素不存在,可以用构造功能套用、生成这些元素。
2.2 对位置度公差的理解。如位置度公差值t前加注φ,表示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圆内的区域,圆心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和B的理论值确定。(如图3)
如位置度公差值前加注Sφ,表示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球内的区域,球心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B和C的理论值确定。(如图4)
2.3 对于深度小于5mm的孔,可以直接计算测量其位置度。对于深度大于5mm的孔,必须采用先测量圆柱,然后与上、下端面求相交,再对交点求位置度的方法来控制测量误差,上、下端面一般是指整个孔的两端面。或者尽量取靠近两端面孔的截面位置,如果仅测量一个截面,求其位置度是不能保证此孔在整个长度范围上所有截面的位置度都合格的。因为交点是圆柱轴线与两端平面相交得到,不管轴线方向往哪个方向倾斜,如果两端交点位置度合格,中间各截面的位置度也应该是合格的。
2.4 对于有延伸公差带要求的,评价时要包含延伸的长度。
2.5 在位置度公差设置时,有时会出现[M] [L] 图标,它们的含义各不相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尺寸公差和形状、位置度公差之间的相互补偿。
①孔的最小实体位置度公差。
它的含义是计算位置度时,要遵守最小实体状态原则,并按最小实体要求输出其位置度误差值,如上所示φ14的孔,当其实测值小于φ14,例如为φ13.9时,孔的最小实体位置度公差补偿值=13.9-14。
它输出的位置度公差值=|13.9-14|+φ0.5。
②孔的最小实体位置度公差(以孔为基准)。
它的含义与①相同,与①的不同之处是它的基准是规定的孔,即要先测量基准孔,再测量被测孔,软件自动计算出包含最小实体要求的位置度误差值。
③孔的最大实体位置度公差。
它的含义是计算位置度时,要遵守最大实体状态原则,并按最大实体要求输出其位置度误差值。如上所示φ14的孔做到φ14.1时,孔的最大实体位置度公差补偿值=14.1-14,它输出的位置度公差值=(14.1-14)+φ0.5。
④孔的最大实体位置度公差(以孔为基准)。
它的含义与③相同,与③的不同之处是它的基准是规定的孔,即用三坐标测量时要先测量基准孔,再测量被测孔,软件自动计算出包含最大实体要求的位置度误差值。
2.6 基准的选择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顺序不同,评价出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在位置度的检测时要按照图纸标注的要求设置选择,但是设计人员设计图纸时不一定考虑到测量的问题,因此有时图纸会给测量人员带来很大的误解和麻烦,我们不见得非要按照图纸不合理的标注来搞很复杂的测量,可以及时和厂家设计员沟通,更好地理解产品的要求,简单准确地做好检测工作。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河北省乡土树种资源浅析
下一篇:抓好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三坐标测量位置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相关推荐
摘要:河北省野生和长期栽培的乡土树种有89科,245属,799种和199个变种与类型,只有部分落叶阔叶树种应用于园林绿化,大部分乡土树种资源未得到广泛应用。为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效果,应通过适地适树方法提高和推广乡土树种的应用。
关键词:河北;适地适树;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是区域性的宝贵生物资源[1]。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高、多样性丰富、抗逆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乡土树种用于园林绿化可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效果,可以有效避免当前许多地方绿化效果雷同的现象,是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的绿化树种。
一、河北省乡土树种园林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1.1 河北省乡土树种园林应用的现状
目前,由于对绿化树种的应用缺乏正确认识,河北省的园林绿化状况发生了变化,乡土植物逐渐由外来树种代替,原有的城市绿化特色逐渐消失。大多数优良乡土观赏树种及优良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未得到广泛开发及应用。河北省野生和长期栽培的乡土树种有89科,245属,799种和199个变种与类型[2],但是只有少部分落叶阔叶树种被应用于园林绿化,例如:据邯郸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应用调查表明,邯郸市应用园林绿化树种54科、130属、300种,其中,乡土树种应用的科、属、种分别占邯郸市应用树种的51.9%、46.2%和25.0%[3]。
1.2 河北省乡土树种园林应用存在的问题
1.2.1 乡土树种的规模化研究较少
目前,乡土树种的规模化研究都存在滞后的问题,许多园林设计人员对乡土树种资源极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够,在规划设计中很少应用。同时,相关学科领域对乡土树种的研究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乡土树种产业化开发程度低,市场狭小[4]。
1.2.2 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制约了乡土树种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绿化也越来越重视。在城市绿化中出现了某些流行趋势,出现了跟风现象,诸如草坪热、大树热、色块热、南方树种热[5]等。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绿化状况发生了变化,乡土植物逐渐由外来树种代替,原有的城市绿化特色逐渐消失。
二、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建议
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应该根据具体的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园林建设功能需要及用途进行规划,真正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就是绿化树种特性和绿化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适地适树体现了树种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如邢台市襄都路上的高杆女贞和红叶石楠,在南方它们是很好的绿化树种,在邢台普通年份加上保护措施也能过冬,但遇到了2009年的极端天气,它们几乎全军覆没,造成很大损失。同样在邢台市有的小气候条件下,同样是2009年,它们也能生长良好。因此在绿化之前充分分析绿化地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特性,把符合绿化目的,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乡土树种确定为主要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是非常重要的。
2.1 加大乡土树种的宣传和研究推广力度
加大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推广应用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增强自我营销功能[6]。目前,各地建筑趋同,道路趋同,街景趋同,园林趋同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竭力模仿,甚至照抄外地模式是普遍现象,从而导致城市特色快速消退,特色城镇越来越少。邢台有几条街行道树是苦楝,每到初夏,满街是淡淡的苦楝花香。闻着花香,感到生活是那么恬静和安逸。我们的杜梨,也是很好的乡土树种,春天满树繁花,淡淡的香气,秋季一树红叶,为什么我们的园林绿化中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研究,没有优选它们中的优良品系与单株。
2.2 立法上制定乡土树种应用法规
把乡土树种的应用,按区域划分,分别制定出不同区域乡土园林树种,乡土地被植物应用比例等硬性指标,在评选园林城市,园林单位,园林住宅区时,乡土树种达不到一定比例,不授予园林城市,园林单位等相关称号等措施。
2.3 重视并加强乡土园林苗圃建设
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固然重要,但目前现有的、可利用的优良乡土树种苗源规模小、数量少,无法满足绿化所需苗木的大量需求,因此急需扶持优良乡土树种繁育基地,选出既耐修剪又适于大量繁殖、观赏效果好、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适于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并且加强对新品种选育和改良,同时要跟踪市场信息,选育适合市场需求的树种,也可与国际苗木市场接轨,变进口为出口。因此,在提高苗木质量、数量的同时,积极协同园林植物科研所、植物园等有关单位开展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为城市园林植物提供必要的苗木来源[7]。这样的决策者和设计者将在乡土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同时促进苗木生产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形成了乡土树种从生产到应用程序的良性循环。
2.4 从规划设计上把关,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
对风景区、城市广场、行道树、公园等重大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设立完善的审批程序,且通过立法明确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使绿化效果充分发挥其适应性好,生命力强,养护管理成本低的最大优势,亦充分显示出其地方特色。
总之,中国正处于城市建设、城市绿化和城市发展高度配合快速发展的高峰期,不管对短期利益而言还是出于长远考虑,树种美化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养先.浅谈乡土树种的优势[J].防护林科技,2005(9):68-69.
[2]董军生.河北省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建议[J].河北林业,2012(8).
[3]冀亚伟,张涛,段大娟,等.乡土树种在邯郸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83-4084,4088.
[4]赵国亮.浅谈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10(39):59-61.
[5]熊祚元.关于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6(44):85,88.
[6]樊建平.乡土树种在运城市城市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8):43-44.
[7]雷一东,唐先华.城市植物多样性应用及其实现途径[J].城市问题,2007(3):32-35.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下一篇:三坐标测量位置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河北省乡土树种资源浅析相关推荐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使用,地勘单位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地质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希望能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全面实现地质档案的信息化。
关键词:地勘单位;应对策略;档案信息化建设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力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使用,节约了工作时间,减少了由于员工失误而造成的管理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加之,地勘单位所要管理的档案信息覆盖面广,工作量极大而且复杂,对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1.1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已取代了历史条件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推动力,走信息化建设道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质档案作为推动地质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不仅影响着地质单位内部的管理成效,还对我国地质工作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实现了地质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地质档案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为社会的生产发展做出贡献[1]。
1.2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系统,它主要是在运用了现代科技的基础上,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盘刻录机以及扫描仪等硬件,借助于网络和数据库的使用,对地质档案进行综合管理。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一般包括对地质资料的接收,加以分析后进行编目和著录,最后对其进行统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档案信息系统内进行快速检索,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料。
二、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载体在档案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复印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缩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地质专业的档案主要是工程勘察设计文件(如:勘察报告、图纸、计算稿、施工日志、野外工程地质资料等内容)、工程勘察的批复文件以及工程竣工资料等,查找翻阅非常不方便,如果采用光盘和多媒体技术,利用缩微胶片、光盘、磁盘、磁带等新型载体,这对于档案的储存、保管、查找、复制、利用等都将是新的突破。只要用现代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管理地勘档案,就能在几分钟内、十几分钟内把馆藏档案迅速查找一遍,并可以随时复制出利用者所需要的档案资料,这样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实现地勘专业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很多,最主要、最基本的有3个。一是必须具有先进的设备。比如缩微机、计算机、录像机、复印机、光盘机等,有了先进设备才能使费时费力的手工劳动变为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二是必须具备一批有知识、有文化并能操作先进设备的专业人才。随着先进设备和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大量使用,档案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性能,熟练的操作设备,对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科学管理,这就要求现职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尽量用信息化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以适应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需求。三是要搞好档案资料的基础工作。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档案的整理,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开发、检索、传输手段,要做到有目可查、摆放有序、完好无损、上机能用,逐步走向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三、加强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对地质信息化建设加强重视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思维观念的碰撞是必然的,如何让管理人员接受现代创新理念才是关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就是由传统的对档案进行实体管理转变为以信息化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一些新突破:一方面,管理理念要更新。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从注重储存和保密的传统观念里走出来,接受注重服务用户的现代理念,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观点。借助网络和科学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有序整理,在遵守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共享,发挥地质档案的有效价值。
3.2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要想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实现整体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一,注重人才建设。地质单位可根据需要引进一批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能仅限于对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选用。第二,加强在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壮大需要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或者专题培训等形式对科技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断适应对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第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地质单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往往造成人才流失,为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改变内部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很重要[3]。
3.3 加快信息设备建设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需要立足长远,合理的购买、更新必要的设备。首先,对计算机和数据库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和更新。其次在档案馆内配备空调和其他防尘、防霉、防光、防火、防盗等高科技设备,提高档案馆的安全系数和档案的使用寿命。只有相应地完善现代化办公设备建设,再加上现代科技的有效利用,才能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四、结语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像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体制约束,信息化技术水平差,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化水平较低等。为此,地质单位应该想办法转变管理人员的传统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信息技术培训,满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设备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寇宁.论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3,S3:60-61.
[2]高爱红.试论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4,03:46-48.
[3]陈昕.地质档案信息化助力采油厂建设[J].企业导报,2010,10:190-191.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地勘单位的地质项目预算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河北省乡土树种资源浅析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相关推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经济的发展势头也逐渐趋于良好。本文阐述了地勘单位地质项目预算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预算管理意识,体制不完善以及地方财政的资金保障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完善地质项目预算机制,促进地勘单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项目;存在问题;对策;预算
地质设计工作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地质项目预算,是地质单位经营活动的财务保障,它关系到地质项目的规模大小、项目计划的落实以及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决定着地质项目的招标和投标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在双方签订合同或协议时,也是衡量合同透明度和监督地勘经济运行的数据依据。本论文从自身工作的实际经验出发,揭示出了地勘单位在预算编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地勘单位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地勘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时效性,充分发挥预算在地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地质项目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管理意识,对项目预算不重视
很多地勘单位在预算方面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如忽视了管理预算经费的重要性,预算编制造假,巧立名目套现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有的把地方财政的经费拨款完全作为成本,把获得的利润拿到项目单位进行内部分红,这实际上相当于私设小金库,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后果。地质项目评审专家中缺乏既懂地质有擅长财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很多都是地质专业出身,对财务管理方面可以说是“门外汉”,导致项目评审忽视了财务方面的评审,不符合项目预算评审的要求。不少地勘单位的管理者都是身兼多职,在企业中作为管理者的同时,很可能也是某高校客座教授,甚至是地质项目的评委,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项目预算不重视,导致地质项目预算的管理职能形同虚设。
(2)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
地勘单位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的问题,导致预算过后产生的经费结余要全部入库,不允许有任何的节流经费,缺乏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就打“擦边球”,利用虚报成本费用的方法获得调控预算的结余;或者不按照预算的范围内使用资金,故意节省预算,当花不花,通过各种渠道如凑发票,套现,把项目使用预算结余的资金回流到单位,作为单位的小金库进行分配;会计核算做手脚,会计报表造假,单位的基本开销来源占用项目资金的支出,严重影响了预算的固定性,使得预算形同虚设。
(3)地方政府拨款迟滞,影响工作效率
地方拨款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拨款到达地方的时间太长,效率太低,资金最少半年才能到位。往往有时候项目工作已经开展实施,财政拨款还没有到位,导致项目进度经常性的因为财政不到位而耽误,只能在项目开展前自筹经费,导致前期钱不够花,后期钱不知道如何去花的尴尬境地。
二、完善地质项目预算的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项目承担部门在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审慎选择,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要关注预算的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审批预算的程序要公开透明,建议单位管理者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预算的编制要以本单位的长远发展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预算制度规定的吻合,通过提问和答辩讨论的方式,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定夺,审批要严格把关。预算的编制通过后,要严格按照预算使用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2)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增强责任意识
实行“两级三岗”的岗位责任制:“两级”指的是地勘单位的管理者和决策执行者,“三岗”指的是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应履行下面的责任:首先,健全单位岗位责任制;其次,制定单位项目管理制度;再次,保证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最后,监督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每个岗位分工到位,相互配合。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的开展情况,包括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和明细监督与核算,并最后签字定夺。财务人员要全过程地参与预算编制,做好本单位财务支出平衡和预算执行的衔接,保证审核质量。坚持项目初审制度,初审人员中必须有经济人员参加并提出明确的预算审核意见。
(3)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早落实拨款
国家财政预算年度与项目实际工作年度不同步,经费拨款迟缓,地方财政拨款“人代会”后才能下达,即3月底到4月初,中央财政拨款要到下半年或是年底才能下达,影响了野外工作开展,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在深入学习国家财经政策和主动适应财政拨款现状的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国土及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早落实拨款,或采取折中政策,即在“人代会”前先落实部分拨款,可以是三分之一,保证项目的如期开展工作;或是按季节有重点的分批落实拨款,如水文地质调查中野外采集水样的工作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丰水期要保证采集水样的工作量,拨款要确保按时足额保障;枯水期则主要做数据分析、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拨款按实际需要即可。
三、结语
总之,完善地勘单位地质项目预算机制是一项系统的过程,笔者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增强管理的意识和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地质项目的预算工作,提高地勘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宪琛.浅谈如何改进地质项目预算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9):39-41.
[2] 张雪芳,潘勇.项目预算经费在执行过程中如何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0(7):183-184.
[3] 武苹,雷鸣.编审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的几点思考[J].企业经营管理,2011(11):44-45.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路径
下一篇: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地勘单位的地质项目预算现状与对策相关推荐
本文关键词:自然地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12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