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硕士论文与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本文关键词: 莫言 故乡 血地 高密东北乡 经验与体验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莫言创作的成功在于他早在1994年的硕士论文中就提出了要建立"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理想。他的硕士论文提出了文学创作应源于故乡又超越故乡的论点。他的故乡是"血地"说,比李贽的"童心"说,海明威的"摇篮"说和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馈赠"说,更深刻地阐述了故乡的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富有感情的意涵。他的创作实践围绕着他想建立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展开,他不认为写故乡就是复制故乡,而要经过梦幻般的文学处理,要超越故乡,从特殊提升到普遍,写出人性、人情,这样才能与全国的读者和世界的读者的心息息相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莫言论文和创作实践给作家们以深刻的启示:创作要有自己的领地、童年经验与童年体验的区别;作家要社会化,又要社会化阻滞;童年体验基本上是心理印象,它的历时性特点使它成为作家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Abstract]:The success of Mo Yan's cre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put forward the ideal of establishing the literary kingdom of "Gaomi Northeast Township" as early as in his master's thesis in 1994. His master's thesis put forward the argument that literary creation should originate from and transcend the hometown. His hometown is the "blood land". Than Li Zhi's "childlike heart", Hemingway's "cradle" theory and Kang Bhaustovsky's "gift" theory, the meaning of the experience of his hometown to literary creation is more deeply expounded. His creative practice revolved around the literary kingdom of "Gaomi Northeast Township," which he wanted to build. He did not think that writing about his hometown was a reproduction of his hometown, but rather had to go through a fantastic literary process to transcend it. From special promotion to universal, write human nature, human feeling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hearts of read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those of the world be closely linked. Mo Yan deserv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Mo Yan's thesis and creative practice gave writers profound inspiration: creation must have its own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the writer wants to socialize, but also the socialization block;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is basically the psychological impression, its diachronic characteristic makes it become the writer's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lif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谦;;鳄鱼的“血地”温情与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与恣肆反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2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3 殷罗毕;;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与莫言暴力史观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4 赵勇;;莫言与诺奖·文学与政治·作家与知识分子——北师大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课堂讨论[J];粤海风;2012年06期
5 阮直;;莫言的跨越[J];学习月刊;2012年21期
6 曹顺妮;;莫言的世界[J];中国企业家;2012年21期
7 韩超;;看莫言如何被消费[J];中国企业家;2012年22期
8 汪二;;有感于莫言获奖[J];中国新时代;2012年11期
9 ;莫言获奖,文学还在路上[J];西部大开发;2012年10期
10 ;文学振兴 自莫言始?[J];浙江经济;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楠;;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作家评论家共话莫言获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4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些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5 郑周明;;是“幻觉”还是“魔幻”?——对莫言诺奖授奖词翻译的辨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6 刘正伟;;我看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7 杨扬;;讲故事与听故事——评《木匠与狗》[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8 陈欢欢;;莫言与诺奖[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9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10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曼;莫言我不是一个大作家[N];华夏时报;2005年
3 本版撰稿 彭治国;莫言:当作家,因为想吃肥肉馅饺子[N];华夏时报;2005年
4 小月;回归文学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5 樊发稼;有感于莫言荣膺诺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6 记者 付小悦;莫言获奖或将推动“文学热”[N];光明日报;2012年
7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报;2012年
8 司马心;“莫言热”中一点忧[N];解放日报;2012年
9 吴明泉;别捆绑莫言[N];人民公安报;2012年
10 黄波;祝贺莫言, 请少点莫名的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6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7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8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红莉;莫言,,民间的行吟歌者[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佳慧;批评视域中的“莫言形象”演变[D];渤海大学;2012年
3 姜静;暴力的狂欢—论莫言的暴力叙事[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夏威;莫言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5 巴俊玲;论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想象[D];青岛大学;2008年
6 马斐;论莫言作品的狂欢美[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玫;莫言的农民观及其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群昌;山东方言在莫言作品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田正华;独特的经验造就独特的声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川;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2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153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