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
本文关键词:昆虫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昆虫的种类超过地球上其它生物种类的总和,其数量占动物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在昆虫中,有少数种类危害农作物、储藏物和建筑物,或传播人畜疾病;而绝大多数种类是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的益虫,如天敌昆虫、授粉昆虫以及可作为工业原料、医药和食品的资源昆虫等。此外,昆虫也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实验动物。因此,昆虫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发展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科学治理有害昆虫的发生与为害,充分发掘、利用和保护有益昆虫资源, 对于保证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农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浙江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始建于1912年,是中国现代昆虫学的发源地之一。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如吴福桢、蔡邦华(院士)、周明牂、柳支英、李凤荪、祝汝佐、程淦藩等著名昆虫学家曾在本学科工作过,钦俊德(院士)、蒋书楠、吴维均、杨平澜、唐觉、李学骝、肖刚柔、管致和、汤枋德、何俊华、胡萃、吴孔明(院士)等著名昆虫学家曾在本学科求学或毕业于本学科,祝汝佐、程淦藩、屈天祥、唐觉、李学骝、陈琇、何俊华、胡萃、高祖紃等前辈昆虫学家一生在本学科工作,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农业部重点学科点,所在的“植物保护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项目,硕士点、博士点和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专业点,教育部高校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点,建有农业部农业昆虫学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点具有以下优势:
●学术队伍优秀:昆虫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7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人才3人、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基础研究”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创新团队1个。获国际昆虫学杰出成就奖1人,国家级荣誉称号6人。有8位教授在国际及全国性学会担任学术职务,7位教授在国际SCI期刊中任学科主编或编委。80%以上教学、科研人员具博士学位。多数教师都有在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留学、进修或访问研究的经历。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研究员和吴孔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和马来西亚国家科学院院士Kong Luen Heong博士等为客座教授。
●教育质量突出:近五年培养硕士83人、博士81人,现在读硕士生52人、博士生67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篇。
●科研特色明显:瞄准国际昆虫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学科交叉,实现了昆虫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新兴领域的结合,,在昆虫系统和进化生物学、昆虫生态学、入侵生物学、城市昆虫学、昆虫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害虫治理和益虫利用、转基因工程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
●实验设施先进:实验室面积5800余平方米,除有宽敞的现代化养虫设施外,还配备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显微、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行为观测等方面的仪器设备。在“211工程”资金资助下,教学实验室、田间认知实习基地、科研平台及其设施均得到明显改善。
●国际合作频繁: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多个高等学校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和人员互访,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现有国际昆虫学会理事1人。
昆虫学科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的渗透和新技术的应用。从原来着重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研究,逐步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拓展,即从宏观生态系统水平和微观分子、基因水平来探索害虫演变规律和益虫利用途径。例如,应用生态学、遗传学、系统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研究作物生态系统中害虫成灾规律,同时应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在微观上探索害虫的成灾机理,以发展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害虫防治新策略、新方法;应用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昆虫资源的物质基础及大规模开发的途径;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以促进昆虫学研究成果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在与相关学科结合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昆虫学科发展成为学科间广泛交叉、学科内分支众多的综合性生物学科。
长期以来,本学科点在寄生蜂分类、害虫生物防治、农业昆虫学、资源昆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誉。近年来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的利用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开展学科交叉,应用分子生物学和信息技术,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形成了昆虫进化生物学与生物防治、昆虫生态学与害虫治理、昆虫分子生物学与功能基因利用、转基因抗虫植物与生物安全等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的研究方向。
● 昆虫进化生物学与生物防治: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害虫重要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的系统研究,现已基本查清我国水稻、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上重要害虫的寄生蜂资源,提出了保护和利用策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80年代以来发现了寄生蜂新种900余种、500余个新记录单元。近年来在国际上率先组建了茧蜂科多基因分子系统树,揭示了新的系统发育关系。出版了中国经济昆虫志2册、中国动物志3册、浙江蜂类志1册,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寄生蜂标本及资源库,成为寄生蜂领域国内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
●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治理: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组建了水稻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和动态规划模型,此后率先开展水稻生态系统中植物-害虫-天敌多营养层互作研究,提出了水稻害虫持续控制策略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建了以保护和促增天敌为核心内容的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大面积应用,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2004年应邀在第22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并被大会理事会授予昆虫学杰出成就奖。
● 昆虫分子生物学与功能基因利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揭示了多种寄生蜂抑制寄主免疫的机理;建立了中蜂毒腺cDNA文库,明确了中蜂主要蜂毒组份的基因特性,获得一批功能基因;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有特色的家蚕多角体病毒基因操作平台,对杆状病毒种群开始分化形式提出了新观点;报道了第一个鳞翅目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家族。研制了含几乎所有与化学毒性物质抗性相关基因的cDNA微点阵芯片,可用于昆虫抗药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建立了对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超敏感的乙酰胆碱酯酶Bac to Bac高效表达体系,为研制用于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残留检测的超敏感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核心技术。
● 转基因抗虫植物与生物安全:上世纪末率先开展转抗虫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研究,为Bt水稻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近年发现和克隆了多个新型杀虫蛋白质基因,取得了杀虫基因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始入侵生物学研究,为我国科学治理入侵害虫稻水象甲做出了贡献;近年首次发现入侵害虫B型烟粉虱与其所传播的植物双生病毒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从而加剧害虫入侵和病毒病流行,该成果在2007年1月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及《全球科学新闻网》、《The Economist》、《科学时报》、《科技日报》等权威科技媒体的广泛关注。
根据昆虫进化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向互相交叉,不仅可开拓昆虫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而且可为害虫综合治理和昆虫资源利用提供新思路新技术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科内现有昆虫分类与进化生物学、化学与分子生态学、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转基因抗虫植物与生物安全四个平台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协调各研究小组的力量,促进相互间更多的实质性合作,以目前拥有的教育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创新团体为依托,通过积极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科队伍。进一步加强同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积极鼓励和促成青年骨干去国外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出国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以扩大青年骨干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提升学科的整体势力和发展潜力。稳定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成为中国昆虫学科原始创新研究的一个主要平台、高级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基地、国际合作交流的一个名牌窗口,同时为浙江省和中国害虫持续治理及昆虫资源发掘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使学科总体上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本文关键词:昆虫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23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