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曼氏无针乌贼人工养殖 用科技手段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浙江海洋大学刘慧慧科研团队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免疫学相关研究工作
浙江在线·科技新闻网2月25日讯(记者 张吉 通讯员 陈登 俞振伟) 爱吃海鲜的朋友对墨鱼一定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吗,随着海洋环境的破坏和人们日益增强的捕捞强度,野生的墨鱼日益减少,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
曼氏无针乌贼是进化地位较高的软体动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曾被誉为东海四大海产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条件恶化等种种原因,生物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产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如何保护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使其不遭受灭顶之灾?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慧慧等研发人员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免疫学相关研究工作,课题组把该乌贼的资源保护和增养殖开发作为工作重点,针对资源分布、繁殖生物学、群体遗传学、营养组分、增殖保护、天然免疫机制等作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为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保护和增养殖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通过课题组在舟山东极岛、温州苍南等海域建立的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培育成功环境适应力较强的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几年来将数以亿计的苗种放流大海,从而逐渐恢复野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近三年来渔民回捕的曼氏无针乌贼越来越多,其养殖也得到推广,开始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道路,为我国沿海继续成为世界范围曼氏无针乌贼的主产区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同时,随着其人工养殖业的兴起和发展,,曼氏无针乌贼病害问题也被“摆上了台面”,其中由哈维氏弧菌引起的溃疡病给该乌贼的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为揭开曼氏无针乌贼病害防治的秘密,刘慧慧课题组通过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TLR介导曼氏无针乌贼抗哈维氏弧菌感染的机制与功能”的开展,探明曼氏无针乌贼抵御病原感染中作用机制。
该项目借助曼氏无针乌贼这种具有较高进化地位的软体动物来研究天然免疫分子的功能,在高等和低等生物间寻找具有相同功能的同源分子,为揭示和阐明天然免疫系统的奥秘和本质提供证据;为曼氏无针乌贼抗病品系培育、抗病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进而促进我国曼氏无针乌贼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海水养殖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阅读】孵化中的新技术——“浙江基础研究进行时”系列报道
姜罗罗:互联网能促进人类之间的合作博弈
外籍专家扎根中国寻找“血管清道夫”
温州大学向家伟:用科技实现机器免停机智能诊断
每年入沙3亿吨 海归博士为杭州湾海域泥沙淤积开"药方"
杨为佑:农村里走出的浙江省科研“杰青”
“追风者”吴巧燕:保持恒心探索千变万化的海洋
本文编号:31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3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