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04-20 16:56

  本文关键词:自然科学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身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由竺可桢创议成立于1957年,1975年扩建成为研究所。目前研究所下设研究部、科研计划处、联合办公室;另有一个刊物编辑部和科学史主题图书馆。1998年底核定在职职工102人。研究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2人、通讯院士1人,上岗博士生导师9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要从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它们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之关系,以及相关的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研究实体之一。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的“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在国内从事科学技术史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具有公认的核心地位,在国际科学史界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发扬本所传统领域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史研究方面优势的同时,确定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战略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技术史与科技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知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学科建设的三大方向为科学技术史、科技战略,以及科学文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以来,其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约3600篇,出版学术专著400余部,曾获得近20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部委科技成果奖以及中国图书奖。近年来的突出成果包括编撰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0卷50分册)、《中国文化通志 · 科技典》(10卷)等,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天文断代研究,对世界著名实验室的研究,对近百年来科学与技术发展历程和创新规律的研究,关于印刷术起源和传播的研究,参与制作《龙腾》大型系列片等。目前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有“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编号KJCX2-W6)、 《中国科学技术史》 (30卷)、《中国古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综合研究》(2系列共30余卷)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经历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98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挂靠单位,先后主办过数十次国际和国内的综合或分学科科技史学术会议。该所有人担任国际科学史学会副主席、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主席等职,对团结国内科技史界力量,加强同国际科技史界的联合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英国已故李约瑟博士、日本薮内清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8名外国科学史家先后被该所聘为名誉教授。目前,该所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一道,承担了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组织工作,该大会将于2005年夏天在北京举行。

自1978年以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近30人,硕士研究生百余人,个别专业也在尝试与国外有关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该所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科学技术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博士学位授予点有:科学技术史(科技史与科技战略两个方向)。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不断进行科技史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宗旨

在实施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计划中,该所将努力发挥多学科、综合性科技史研究的总体优势,在保持和发扬在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加强对近现代科技史以及世界科技史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力度,力争在未来十年内办成一个精干、流动、开放性的研究所和名副其实的科学技术史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机构介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所领导

所长:廖育群

副所长:张柏春、汪前进

所长助理:王扬宗

党委

副书记:汪前进(负责党务工作)

委员:汪前进、罗桂环、孙小淳、袁江洋、李映新

学术委员会

主任:王扬宗

副主任:罗桂环

委员:方在庆、郝刘祥、韩琦、廖育群、刘钝、罗桂环、苏荣誉、孙小淳、汪前进、王扬宗、袁江洋、曾雄生、席泽宗(当然成员)、张柏春

学位委员会

主任:袁江洋

副主任:孙小淳

委员:袁江洋、孙小淳、方在庆、郝刘祥、韩琦、廖育群、袁江洋、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学术队伍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现有在岗工作人员1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级研究人员40多人。本着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原则,研究所还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研究所还聘请世界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科研成绩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5年取得的成果和获奖情况

研究所2005年发表论著8本,编译著3本,形成研究报告2本,论文94篇,其中译文6篇,国外发表6篇,科普27篇,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良好。

2005年,研究所承担的院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重要方向项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已出版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中的13卷。院“九五”重大项目的成果《传统工艺全集》已出版6种专著。受到国内外同行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2005年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效

2005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是由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共同承办的国际性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70多个国家1200名学者参加。大会围绕“全球化与多样性——历史上科学和技术的传播”这一主题,组织了近90多场研讨会,有近300人作了学术报告或提交了论文。大会还特别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知名学者吴文俊、李学勤等主持大会并致辞。通过这次大会,更多的外国学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和中国学者在科学史学术领域中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发挥了国际间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为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学术对话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德国马普学会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伙伴小组的合作研究进展顺利,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组织专题研讨会,集中展示了中外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KarineChemla(林力娜)教授与我所郭书春研究员合著的中法对照本《九章算术》于2004年10月由巴黎DUNOD出版社出版。这是两国最高科研机构科学合作的成果之一。

截止到2005年年底,我所已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柏林工大、爱尔朗根大学、图宾根大学、法国远东学院、韩国建国大学、俄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和葡萄牙科技部等国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双边的人员互访和图书资料交换。

目前,我所现有席泽宗、潘吉星、刘钝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席泽宗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钝任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学会第一副主席,张柏春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主席、国际机构与机器学历史委员会执行委员,田淼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中国秘书兼司库,张九辰任国际地质学史学会理事。

2006年取得的成果和获奖情况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研究所2006年发表论著7部;编著7部;译著5部;校注1部;研究报告若干种;论文55篇,其中发表在国外的论文5篇;译文4篇;科普文章13篇;其他文章22篇。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良好。

截至2006年底,研究所承担的院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院“九五”重大项目的成果《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路甬祥总主编)已出版漆艺、陶瓷、金银细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造纸、印刷、雕塑、传统机械调查研究等8卷,丝绸织染、金属工艺、民间手工艺、文物修复和辨伪、酿造、历代工艺名家等卷将陆续推出。2006,年该《全集》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的“中华优秀图书奖”。

院“八五”重大项目的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史》 (卢嘉锡总主编)已出版21种,受到国内外同行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已出版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路甬祥总主编)的24种,其中部分卷册获得了部级或媒体的奖励。

2006年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效

德国马普学会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伙伴小组的合作研究课题“中国力学的发展及其与其他文化传统的互动”进展顺利,2006年出版了一册研究成果——TransformationandTransmission:ChineseMechanicalKnowledgeandtheJesuitIntervention(ZhangBaichun,JuergenRenn主编)。伙伴小组及其德国合作者于4月和9月先后在德国柏林和中国北京召开研讨会,,并向国际评估专家汇报研究成果。该课题已通过国际评估,正在办理结题,其余成果即将先后出版。该小组通过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合作研究,尝试了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了青年人才,向国际同行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科技史界率先实行国际评估等先进的项目管理办法。以这个小组的工作为基础,中德双方正在扩大两个研究所的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11月24日,在路甬祥院长访问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之际,中德两所签订了新的五年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林力娜(KarineChemla)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合作协议框架内合作完成的中法对照本《九章算术》于2004年在巴黎出版,2006年荣获法兰西学士院所属的金石略文及文献学院的平山郁夫奖。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5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在北京共同主办了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会议的协办与支持单位是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日本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日本文化厅、日本国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日本国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博物馆及日本文化艺术振兴财团等。。来自日本、韩国及国内的专家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距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故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庆祝这个遗产日的前奏,而且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6年7月研究所的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与意大利威尼斯VEGA集团签署修复、维护、开发中国历史、艺术、建筑与考古学遗产合作协议。2006年11月,研究所与马普科技史所再次签署5年期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包括中西方科技发展史的比较研究,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间的互动研究,以及全球化与多样性的研究。

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Postnikov等领导访问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介绍俄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情况及其学术成果,商讨中俄双方合作的事宜。目前,双方正筹划将中方科研成果《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选译为俄文。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柏林工业大学续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双方将在未来三年中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共同倡议双方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和教学项目,共同组织和实施一些学术活动,如讨论会、座谈会、大中型会议和展览等。此外,双方还将互换出版物,联合发表科研成果等。

由美国数学协会发起并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的“数学史与中西交流史”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8日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开,我所专家应邀作学术报告。美国数学协会代表团19位研究人员和研究所部分研究骨干参加会议并展开了讨论。

截止到2006年年底,研究所已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柏林工大、爱尔朗根大学、图宾根大学、意大利研究理事会、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远东学院、韩国建国大学、俄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国宝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葡萄牙科技部等国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双边的人员互访和图书资料交换。

目前,研究所现有席泽宗、潘吉星、刘钝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席泽宗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钝任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学会第一副主席,张柏春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主席、国际机构与机器学历史委员会执行委员,田淼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中国秘书兼司库,张九辰任国际地质学史学会理事。


  本文关键词:自然科学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39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4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