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科学网《古地理学报》的办刊之道

发布时间:2016-05-06 16:07

  本文关键词:古地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古地理学报》的办刊之道

 

改回日期:2010-00-00

 

 

 

《古地理学报》是1999年创办的地质学类学术期刊,创刊后的第3年即2001年就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第4年即2002年就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文收录[1],第10年即2008年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成为30个地质学核心期刊之一[2],目前已被国内外15家数据库收录[3]。同时,《古地理学报》自创刊以来,历年影响因子均在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所统计期刊排名的前100位之内[3,4],这在地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是什么原因让一本年轻的期刊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跨过了其他期刊几十年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古地理学报》能在强刊如林的地质学期刊中异军突起?《古地理学报》的办刊之道,有哪些值得大家借鉴的经验?

1  专家出力星捧月,重拳突击创新刊

20世纪90年代,世界能源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地质学研究也是日新月异,成果倍出,古地理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研究分支逐渐发展成熟,研究队伍也逐渐壮大,但当时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期刊供学者们交流成果与探讨学术。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从1994年8月拟办刊开始,经过了长达5年的筹备与探讨,在40多位地质学界专家的强烈支持下,《古地理学报》终于在1999年1月创刊了;又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在地质学界14位院士联名写信的大力支持下,才在2001年4月拿到了国家正式刊号,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3]。

《古地理学报》的创刊,不仅显示了期刊主编冯增昭先生的执着与坚韧,也有王英华、杨承运、王德发、沙庆安和刘焕杰等几位副主编的齐心协办,更有大量学者们对于创办《古地理学报》的热情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些地质学前辈的帮助与支持,期刊才在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点,专家们都亲自撰写文章来支持期刊的发展,因此《古地理学报》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是院士、教授、专家的高水平文章,可以说是重拳突击,靓丽登场。据统计,创刊第一年还没有正式刊号时,第一作者是教授的文章就占全刊发表文章的80%,这足以表现学者们众星捧月的力度;这个比例在后几年尽管稍有下降,但基本都在60%左右,这保证了期刊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像《古地理学报》这样,有众多科学家的支持与帮助,有众多科学家文章的捧场,这在地质学界、甚至期刊界都是不多见的。这是《古地理学报》能够一炮打响、并且能够长足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  礼贤下士引作者,严谨办刊创品牌

《古地理学报》的主编冯增昭是古地理学的领头人,在古地理学界乃至地质学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主编能够坚持不懈地向专家约稿,感召了地质学界的不少学者和专家,学者们纷纷将自己的优秀作品送到《古地理学报》来发表,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对于年轻的作者,主编就像爱护和关心自己的学生一样付出心血,对于有新观点与新看法的文章,力求帮助作者修改、提高,达到发表水平,这样就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而又学有专长的作者;对于一般性的文章,也从来都是退稿不退人,每每有不适合在《古地理学报》刊登的文章,主编总会亲自写信,向作者讲清缘由,希望得到作者的谅解,同时,还要送给作者一本最新出版的期刊和总目录,以此向作者表示歉意,借此希望作者继续关注本刊。主编对待作者的态度,不仅留住了常写稿件的作者,也吸引了许多新的作者。

古地理学报》对作者的爱护和吸引还表现在审稿周期上。期刊的审稿周期不是一般的3个月,而是1个月左右。一般稿件,在1个月内能否则用,基本上可以给作者准确的答复;如果初审未通过的文章,会在10天之内给作者答复,作者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再投其他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大量作者。

作者队伍的不断扩大,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前提。《古地理学报》主编办刊的严谨认真态度,在地质学界乃至于期刊界也是出了名了,也成了期刊走进作者和读者心中的品牌。在三次交叉校对、一核红制度之下,还比其他期刊多一次刊登前的专家外审,即在三校样出来之后,不仅编辑校对,送给作者核对,还有一份专门送给相关专家,请他们在学术与编辑上再把一次关,将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这无疑又给期刊加上了一层保险,将差错率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点。十几年来,《古地理学报》的差错率基本上都在千分之一以下。

抬高门坎招编辑,优秀团队共风雨

     一份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期刊的编辑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劳动,因此办刊人员的素质与期刊出版的质量密切相关,期刊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编辑和管理人才[5]。《古地理学报》编辑部牢牢地掌握着这一点,并且始终把这个理念付之于引井人才的工作之中。

《古地理学报》创刊之初纯粹是学者办刊。没有编辑出身的人手,主编就千方百计地到处请人,聘用有经验的编辑帮助办刊。先后聘用过不同期刊社的编辑多人,其中最重要的是聘用了《岩石学报》的原执行主编周云生先生。周先生把他在《岩石学报》多年的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在带了过来,他在《古地理学报》工作3年,和主编默契配合,一人主抓学术,一人主抓编辑,为期刊的发展及各项制度的形成与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引进新编辑时,编辑部的要求也很苛刻,在其他期刊还是要求编辑具有硕士学位即可的时候,《古地理学报》就公开招聘有博士学位的、愿意从事编辑工作、专业出身而且文笔好的编辑,同时要求有科研工作经验者优先,因此,目前期刊的4个编辑中,除了早期进的1名编辑是硕士外,后来的3名编辑都是博士,而且4人均有一定的一线科研工作经验,这为办好期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选择编辑时,编辑部还十分注意编辑的专业搭配,尽量使几个编辑的专业能够覆盖期刊的内容,从而基本上做到专家型编辑办刊,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

期刊的质量是编辑人员素质的一面镜子,编辑的科学素养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影响甚大,只有经历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实践,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准确把握文章所涉及的研究目的和思路,准确判断文章的学术水平,筛选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仅如此,因为编辑是出版活动的组织者,会直接影响期刊的出版过程[6]。总之,除了强调编辑的专业水平,编辑部也十分注意编辑的业务水平,4个编辑均参加过责任编辑和主编培训班、英文编辑培训班等,以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除主编外,《古地理学报》有4名专职编辑,都是十分敬业而且认真工作的人,他们不仅从主编那里学到了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具有创新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都把办好期刊当作自己的事业。当所有的人都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时,这份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得最好。

4  实名审稿扩团队,谨小慎微编期刊

古地理学报》10年来一直坚持采用实名审稿制,即对专家公开作者的姓名,同时一般对作者也不隐瞒审稿专家的名字,甚至有些是让导师评审自己学生的文章,采用导师负责制。只有在审稿专家要求隐瞒时编辑部才对审稿单进行处理[7]。实名制审稿,就是对审稿专家和投稿专家的最大信任与尊重。这本身也是对所有审稿专家及投稿专家的一种无形的约束,他必须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否则就会失去编辑部及学术界对他的信任。同时,实名制审稿可以真正实现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地位平等,增进学术界同仁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8]。

从审稿专家的角度来看,实名制审稿,可以让审稿专家对文章及作者“知情”,,自己来判断是否需要回避或是不作审稿。审稿的目的不是枪杀稿件,而是对稿件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或是存在的不足,是为了帮助提高作者文章的学术水平与质量,是对作者无偿的帮助,因而,如果审稿专家意见是中肯而刊用的文章,就会将审稿意见在不隐藏审稿专家姓名的情况下给作者参考,让作者也知道是谁为他文章水平的提升尽了一份力,审稿专家的劳动可以得到编辑部及作者的共同尊重。如果审稿专家意见过于尖锐,而且编辑部也不准备再用的文章,则不向作者透露审稿专家信息,以免引起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误解。从作者的角度看,实名制审稿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与本专业知名学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大多数作者倾向于公开审稿制度[9],希望找到慕名很久的审稿专家帮他审稿,以提高文章的学术质量,找到自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憾,然而作者有时候和审稿专家并不相识,通过编辑部这个渠道,让其沟通,既帮助作者提高了文章质量,又以审定文章为契机,为作者找到了事业上指导其前行的老师。实名制审稿的益处[7]:有一大批稳定的作者及专家队伍,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大;培养了年轻的作者队伍;审稿周期相对较短,吸引了大批作者投稿;实名制审稿,审稿人因知道是谁的文章,可以了解作者的前期工作、现状和进展,有利于发现张冠李戴、可能的剽窃行为和一稿多投等不良现象[8]。

专家审过的稿件到了编辑手中,编辑还要对文章进行精雕细琢,处处加小心,以防出现编校错误,真的可以说是谨小慎微。在尊重作者观点、尊重作者写作方式和用语习惯的基础上,编辑先要掌握文章结构,弄懂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然后再从稿件的格式、图例,到句法、错别字和标点仔细斟酌,每一个有可能影响文章刊出质量的蛛丝马迹都不放过,有时为了一张图件的精美与准确,编辑要反复从几个角度进行加工设计,找到认为满意的构思后和作者商量,征求作者的意见,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稿件的编校质量、甚至学术质量,都在编辑和作者的反复探讨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古地理学报》编辑部这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作法,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一致认可与好评。作者与读者的认同与满意,是编辑在加工过程中付出心血的最好回报。

5  重视引领学术潮,学科期刊共发展

    《古地理学报》的诞生,应该说起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正是由于这个专业委员会团结了很多的学者与专家,才使期刊得以创办与发展,同时,期刊的发展,也促进了专业委员会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因为有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了专业委员会的地位,扩大了影响,从而促进了古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的扩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按传统的定义,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的科学[10],这个定义所限定的学科内容仅属于地质学的范畴。2002年12月,在香山科学会议197次学术讨论会上,全体与会专家们对古地理学定义的修正达成共识[11],即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的科学。学科内容的拓宽,使《古地理学报》刊登的内容也进一步拓宽,出现了一些崭新的栏目,如“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及人类文明”等,一些用人类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近代的遥感资料等,研究近几千年、近几百年、甚至近几十年前的自然地理(包括古气候)特征及其演变的文章,就在《古地理学报》中陆续出现了[3]。

古地理学涉及的学科甚多,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主要属于地质学,也涉及自然地理学及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它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还与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赖以生活和生存的古今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栏目设置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相应的栏目名称,10多年来,《古地理学报》的栏目已经从第1卷时的5个扩大到第12卷时的10个,除主打栏目每期必有外,其他根据栏目内容需要,定期进行选择调换,以照顾到古地理学的所有学科内容,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期刊的繁荣,期刊的繁荣,又反过来引领学科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古地理学报》与古地理学就处于这样一个良性发展之中。

 

6  结语

一切为了学术,紧紧围绕学术,为学术的发展与研究搭建平台,这是学术类期刊始终不能忘记的社会责任,也是期刊能够健康发展的力量与源泉。《古地理学报》创刊以来所走过的路,也正说明了这一观点。同时也说明,办好学术期刊,一定要做到学者办刊,要用学者的严谨认真态度来办刊,只有既懂专业、又懂编辑学、同时热爱编辑事业的人才来办刊,才能办好学术期刊,从而引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期刊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

135

2 朱强,戴龙基,蔡蓉华,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5,

3 冯增昭.我国古地理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亮点.古地理学报,2009,11(1):1-11

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9.北京: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240

5 潘月红.《农业展望》发展探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71-473

6 王亚俊,塔世根·加帕尔.《干旱区研究》的办刊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20-622

7 郑秀娟.《古地理学报》实名制审稿的得与失.编辑学报,2009,21(5)425-426

8 金晓明.论学术期刊的审稿方法与发展趋势.第六届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出版学术会议,2007,

43-46

9 钱寿初.审稿是否可以公开了?编辑学报,1999,11(3):184-186

10 冯增昭.为我国古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而奋斗——《古地理学报》创刊词.古地理学报,

1999,1(1):1-6


* 中国科技期刊学研究基金项目(计划编号:GBJX C0959)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建、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09A009)联合资助。



 此文来自科学网郑秀娟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内容之管见
下一篇:沉痛悼念地学先辈王鸿桢先生


  本文关键词:古地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42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