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自我矛盾性的结构、积极作用及其对矛盾寻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7 16:46

假设自我的概念完全确定,周边世界的反馈已经绝对无法威胁到它的连接性,也无法进一步提高自我评价。这一状况带来的恐怕并不是安宁,而更可能是乏味、无助。此时个体会试图追求新的反馈,以获得变化的可能性,即便这样的反馈可能威胁到自我概念的连贯,可能降低自我评价。这效应主要存在于自我概念的核心方面,对于自己并不看重的自我的侧面,这一效应可能会较弱,甚至可能不存在。因化我们假定对于重要的自我领域,人们的自我追求一致也但是当自我一致性达到之后,个体便会试图追求不一致性。因为不一致的信息提供了进一步确证、扩展自我概念适用性的机会。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总体上个体的自我在矛盾与一致之间不断地变化。正是在对一致性的追求、寻求自我矛盾性的过程中,个体才获得了成长与发展。

...


2文献综述


2.1自我的概念、形成及功能

儒家学说主要从伦理方面考察个体的自我。儒家思想主要重视个体的利益、观点与集体(家庭、国家、天下)之间的关系,面对个体的利益与集体冲突,主要侧重的是个体要努力避免考虑私利,应当为实现"大我”而抑制"小我"。在儒家角度而言,只有置于其所属的社会地位、群体身份、人伦关系时,个体才可能谈得上有"我"(吴晓番,2014),该样的我是典型的集体自我的表现。魏晋之后、乃至明中后期的儒家学说中,个体主体性实现一些发展,自我的能动性也有所强调,比如陆九渊所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突出展现也学对个体自我主动性的认识。即便如此,儒家的主动的"我"仍然服务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天命",即俺家伦理纲常的抽象化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主要指的是个体内在自我潜能的充分表达。

2.2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及反思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会刻意试图引导对方按照符合自我概念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价。比如,人们会在互动过程中用夸奖等方法,刻意引导他人对自己的印象。除此之外,人们会展示个人的身份线索,以引导他人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对待自己(类似自我呈现的过程)。如果个体的自我认识受到了环境的挑战,导致对自我产生了怀疑,个体也会通过寻求互动的方式,刻意寻求之前便认同自己自我认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这一怀疑。互动结束之后,对于他人的评价中符合自己自我概念的部分,人们的加工、记忆、提取效果更佳。这种对符合自我概念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加工的现象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

3总体设计.....44

3.1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44
3.2研究设计.....45
3.3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46
4研究一:自我矛盾性概念的测呈与验证.....48
4.1被试.....48
4.2测试工具.....48
4.3程序.....50
4.4数据分析与结果.....50
5研究二:自我矛盾性的积极影响研究.....55
.5.1研究2a:自我矛盾性在个体内层面的影响研究.....58
5.2研究2b:自我矛盾性在个体间层面的影响研究.......62

7研究四:自我矛盾性对矛盾寻求的影响


7.1研究4a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由主试带入单独的实验间,简单介绍实验目的后,主试离开,被试独自在电脑上进行实验。电脑屏幕上首先呈现指导语,欢迎被试参加实验,同时介绍实验中需耍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一些想象,并完成少量题目。被试做好准备,选择继续实验后,实验程序首先呈现测量数学重要性的题目,包括填充刺激在内,一共六道题。随后,屏幕上呈现"接下来,进入正式实验。实验中,你会读到一段话,要求你想象某种故事情节,请你尽可能地运用你类似的经验进行想象”,实验程序随机将被试分为高、低自我确定组或控制组,分别呈现应的指导语。被试阅读完毕后,实验程序要求被试"认真地想象2分钟: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习,怎样与同学交往,等等"。2分钟之内,被试无法进行任何操作。想象完成后,被试回答因变量的测星和操作检査的题目。实验结束后,被试领取实验报酬,并由主试介绍实验的目的。

7.2研究假设

为考察矛盾寻求在自我矛盾性与矛盾信息接触意愿之向的中介作用,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由于之前的分析已经表明本研究中高自我矛盾性的操作并未成功,加之在中介模型中的二分变量较之其他多类别的分类变量更易于操作,此处将自我矛盾性编码为二分变量,低自我矛盾性编码为1,控制条件与商自我矛盾性条件编码为化因此,这一模型主要考察的是低白我矛盾性个体是否因知觉到能力能够发生变化,以及寄望挑战既成的自我概念,从而选择接触可能动摇自我概念的人。关于相对普通人群而言,高自我矛盾的个体的情况则无法加以考察。结果可见矛盾寻求完全中介了低自我矛盾性对矛盾性寻求的预测作用。

自我矛盾性的结构、积极作用及其对矛盾寻求的影响

....


8总讨论


本研究在以往关于自我的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矛盾性的概念,构建了自我矛盾性的理论,并通过四个实验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初步的实证支持。研究一中,根据自我矛盾的定义编制了《自我矛盾性问卷》。其因子结构与理论构想基本一致,且信效度良好。这表个体的自我矛盾性确实是一个可以测量的、独立于其他变量的构念。与以往研究不同,在本研究的理论构想中,个体的自我矛盾性除了具有消极的影响外,也存在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在研究二中进行了检验。研究二通过两个实验分别从个体内和个体间两个层面验证了自我矛盾性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在确定自我矛盾性概念的结构及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考察自我矛盾性的动态加工机制。具体而言,在研究三和研究四中,个体的自我矛盾性被畳于动态变化的角度下。个体自我矛盾性水平与其主动寻求矛盾信息的动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四中的三个实验为这一动态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实验证据。总体而言,本研究首次提出并检验了自我矛盾性的概念,表明一个人自我中存在的矛盾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存在积极的影响,并且个体很可能始终处在追求矛盾性、回避矛盾性的循环中.正是在运一过程中个体的自我逐渐丰富,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4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54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