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主要来源于知识、信息、能力以及相关的无形资源。Quinn(1992)[1]指出,组织提高公司战略的有效性越来越依靠智力资产的开发和部署,而不是依靠物质资产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产是企业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特有资源,它可以产生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企业价值。但是由于知识资产本身存在的一些特殊性,如存在收益期长,风险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企业的经营者可能为了当期收益指标而规避风险,避开研发投入活动,表现出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现代企业都认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问题,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是一套以指导和控制、管理企业运作的组织机制和规则,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包括管理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关作用中产生的具体利益冲突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关系。企业设置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与董事会的监督机制正是为了控制和解决这样的代理问题。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为了提高自己的个人财富,研究者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监督机制可以协调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
1.2 研究意义
本文探究了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来说,具体如下:1.理论意义(1)有助于拓宽知识资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范围。在公司治理机制下,企业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确定不同参与者的权利与责任,引导决策者有效开发利用知识资产,提供了一种实现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经过文献的梳理,大部分学者往往只研究了知识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加入了公司治理机制变量,考察公司治理机制是否会影响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丰富了现有的研究。(2)进一步丰富了公司治理机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由于现今缺乏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的研究,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调节效应模型的分析,构建调节交互项,测量出公司治理机制的各因素能否起调节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的类型,进一步丰富了 Sharma模型[2]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
...............
2 文献综述
2.1 知识资产研究综述
在对知识资产的研究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思路,他们都试图把各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知识资产的研究。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从该角度研究的学者认为知识资产是一项资产,是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一种投入,通常将这种资产称为“知识资产”或“智力资产”;而对于知识资产所有者来说,从该角度研究的学者认为知识资产则是一种资本,是资产所有者的一种产出,通常将这种资本称为“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归纳了与本文所界定的知识资产内涵有关联的研究。另外,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具有相关性,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知识资产既可能促进企业绩效,也可能对企业绩效有抑制作用。本文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开展本文的研究。
...............
2.2 公司治理机制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的起源源于代理问题的出现,现代公司的根本特征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学长们关注的焦点。大量的学者对其从众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与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研究内容,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在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其中激励机制集中在总经理薪酬、总经理持股、总经理任期方面的研究成果;监督机制主要集中在董事会领导层结构、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
...............
3 理论分析...............14
3.1 知识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4
3.2 公司治理机制的构成及效应...............16
4 研究设计...............23
4.1 研究假设...............23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5
5 实证结果及分析................28
5.1 样本描述性分析...............28
5.2 相关性分析...............28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分析
表 3 提供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值为 47.2%,最小值为-16.1%,,平均值为 6.7%,标准差为 5.9%,样本公司业绩差异比较大。总经理持股比例平均 16.5%,最小值为零,说明还存在总经理零持股现象,总经理持股比例相对较低;总经理任期时间平均为 3.196,时间相对较短。领导层结构,两职分离为 1,均值为 54.5%,标准差为 0.499,这说明超过半数的企业能够做到两职分离;独立董事比例平均值为 39.0%,说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基本能够发到董事会人数的 1/3,独立董事人数较多时,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独立董事的外部资源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独立董事缺乏专业背景,当知识资产对当期报表产生不利影响时,他们很可能对知识资产配置与利用的计划持反对态度,这就对企业未来地长期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董事会会议次数平均每年召开 9.26 次,会议次数最少为 3 次,最多高达 24 次,均满足证监会的要求。能够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总体工作强度较高。
...............
5.2 相关性分析
从表 4 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0.654 到 0.311 这个区间内,其绝对值均未超过 0.9。因此,本研究所选取的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不会对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验证治理机制各要素与知识资产、企业绩效的简单相关关系。从表4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在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方面在5%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说明知识资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抑制影响。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发挥巨大作用,但是知识资产自身所具有的投资回报期长与高风险性等特点也会对当期的企业价值创造产生抑制影响。
...............
结论
本文对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知识资产对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构成及效应,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其中知识资产对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从理论基础、知识资产界定以及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三个方面来展开进行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构成及效应从理论基础、公司治理机制界定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投入与产出三个方面展开来进行分析;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分别从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然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假设,最后采集中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本文假设进行了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及其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知识资产阻碍当期企业绩效的提升。知识资产使用上的非竞争性、技术上的不易复制性与边际收益递增性通常被预期能够驱动企业绩效提升。然而,知识资产的内容构成很多且较为分散、投资中存在较大风险,即使研发成功是否确实能给公司带来持续性的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另外,知识资产的投入也不能立即为企业带来超额价值,所以知识资产可能抑制当期企业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3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