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基于适应性的城市格网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9:57

摘  要


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城市需要快速的设计以满足实际的建设需要,然而,只看到当前问题则可能产生错觉,导致重复建设问题。城市格网是一个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耗费甚大、改造甚难,对城市格网的设计必须慎重行事。因此,城市格网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性基本理论表明,城市格网的适应性本质上是人通过对环境的改造来适应人本身的需求,属于主动性的文化调节。城市本身具有时空局限性,城市空间受制于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作者通过对适应性概念和机制的分析,提出城市空间适应性的测度,以此作为城市格网设计的评价标准。
五行理论通过生克关系将五种不同的要素结合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将五行理论运用到适应性格网上,是将适应性格网作为文化表象,从而其与政治、社会、生态与经济四个要素直接关联起来,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适应性格网的对象与机制问题。在不同的阶段,由于主导性矛盾不一,格网形态产生不同的变化。当然,文化本身具有遗传性,格网形态作为一种文化表象,表现出明显的中西方差异。。
城市格网的类型多样,构成要素却很简单,可以简化为线与单元格两个。从历史中追溯,可以发现四种基本格网原型:四方格、九宫格、希波丹姆斯格网与功能主义格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城市格网的尺度是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建筑、外部环境、人口密度、文化习惯、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抽象的角度而言,城市格网的生成可分为增殖与细分两种形式,从具体环境而言,城市格网的生成则要需要外营力和内营力的作用。对适应性城市格网的研究需要技术支撑,传统的图底理论和连接理论有利于将实体和空间分离开来,地理识别技术为环境分析提供了更加精确而详尽的资料,计算机技术则可以建构模型并提供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机会。
适应性城市格网的设计,需要一定的设计方法。文章最后总结出括层化、立交、分与合、双重格网、拼贴以及功能置换等六种,期待大家的补充与完善。

关键词:适应性;城市格网;五位一体;类型;原型;生成机制;设计方法

Abstact


Chineses cites in the proce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need rapid design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but illusions may emerge if being immersed in the current problems. Urban grid is the framework of cities, which make up material basis of cities. High costs and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y make the design of urban grid being treated very carefully.
Adaptive of Urban grid is essentially through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to meet human demand , is a process of active cultural adjustment. Cities are restricted by space-time, urban space is subjected to specific region and times. Urban space apa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rough reaserching the adaptive concept and mechanism .
The five element theory integares five elements into acomplete system according to relations of generation and restriction. As a kind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pative grid is relevance to politics,society, ecology and economy. Thus, urban grid has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nt stages for different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n the other hand, culture has inherit which shows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grid in China and the West .
Unban grid wnich has many types is composed by only 2 elements, line and grid. Historically, basic prototypes of urban grid included four kinds, four-rectangle-grid, nine-rectangle-grid,  Hippodamus grid and functional grid. The scale of urban grids is a result of comprenhensive fun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buildings, oute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density, cultural habits,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straction urban grids can be produced by proliferation and subdividing, and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y are decided by endogenic forces and exogenic forces. Studies on apative urban grids need technical supports,such as Figure-ground theory, Linkage Theory, Ge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design of adaptive urban grid needs certain methods which is summarized to six kinds:  stratification, interchange, separation and reunion, double grids, cllage and function replacement.
key words:  adaptation,  urban grid,  Five-in-One,  type, prototype,  generation mechanism,  design methods
 
目  录
摘  要 I
Abstact II
插图索引 VI
附表索引 IX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快速城市化对理论的需求 1
1.1.2 可持续理念的认同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
1.2.2 国内研究进展 3
1.2.3 研究述评 6
1.3 研究意义 8
1.4 主要研究内容 9
1.5 主要研究方法 9
1.6 研究框架 9
第2章  适应性理论研究 11
2.1 基本概念 11
2.2 适应性机制及获取途径 13
2.3适应性形式及特征 15
2.4 人与环境系统的互适 19
2.5 城市的时空局限 20
2.6城市空间适应性的测度 26
第3章  适应性的城市格网 30
3.1 五位一体与城市格网 30
3.2城市格网与文化 34
3.2.1文明与文化 34
3.2.2中西文化异同及格网形态 36
3.2.3中西建筑文化与城市格网 38
3.2.3中国传统文化与格网形态 42
3.2.4传统格网象征性的解体 47
3.2.5当代中国文化与格网建构 49
3.3 城市格网与生态 60
3.3.1生态系统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61
3.3.2城市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63
3.3.3城市扩展的方式与自然的关系 64
3.3.4城市格网的地形适应性 66
3.3.5生态适应性的城市格网设计 69
3.4 城市格网与经济条件相适应 90
3.4.1紧缩城市与单元格扩展 90
3.4.2经济全球化与普遍格网 92
3.4.3城市格网的中心与边缘 94
3.4.4 城市更新与格网完整性 96
3.5城市格网与社会 100
3.5.1闾里制、里坊制与街巷制 101
3.5.2铁路城镇与新城市主义格网 109
3.5.3 城市格网的简明性与生态反馈 112
3.5.4 城市管理与城市格网层次性 113
3.6与市政管理相适应 115
3.6.1 城市生活的社会化程度与城市格网的覆盖面 116
3.6.2作为触媒的城市格网 118
3.6.3 城市格网的尺度与模糊性 120
3.6.4 粗放格网与城市文化分异 121
3.6.5 城市格网的拼贴与城市管理 122
第4章  适应性城市格网设计理论 131
4.1 城市格网主要构成要素 131
4.1.1城市格网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131
4.1.2格网中格的位置及其性质考察 133
4.2 城市格网原型 135
4.2.1四方格原型 135
4.2.2九宫格原型 137
4.2.3希波丹姆斯格网原型 140
4.2.4功能主义格网 143
4.2.5小结 150
4.3 城市格网尺度 151
4.3.1格网尺度与人口 151
4.3.2中西方城市的大尺度格网 151
4.3.3格网的尺度与形状 152
4.3.4格网尺度与建筑的关系 153
4.3.5格网尺度与功能分区思想 153
4.3.6格网尺度与地理的关系。 154
4.4城市格网的生成机制 155
4.4.1 从抽象的角度演绎格网的生成机制 155
4.4.2 基于适应性原则的格网生成机制 158
4.5城市格网技术支撑体系 165
4.5.1 图底关系分析理论 165
4.5.2 连接理论 167
4.5.3 地理识别技术 168
4.5.4 计算机技术 169
第5章  适应性城市格网设计方法 170
5.1 层化 170
5.2 立交 173
5.3 分与合 177
5.4 双重格网 181
5.5 格网拼贴 182
5.6 功能置换 184
第6章  结语 187
6.1 主要创新点 187
6.2 未来研究方向 188
致  谢 190
参考文献 191


 
插图索引
图2.1  适应性的形式分类 16
图2.2  1935年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22
图2.3  城头山遗址 24
图3.1  五行生克图 31
图3.2  五位一体的生克关系图 32
图3.3  《三礼图》中的王城规划 46
图3.4   清代山西大同平面图 48
图3.5  明代北京图 48
图3.6  微循环模式图 52
图3.7  均质社区格网 53
图3.8  镶嵌式社区格网 55
图3.9  砌筑式的社区格网 58
图3.10 城市生态系统简图 63
图3.11 伊朗亚兹德地图 66
图3.12 公元前4世纪中叶普南城复原图 67
图3.13 旧金山的城市格网 67
图3.14 下沙规划 73
图3.15 靖港古镇地图及靖港古镇鸟瞰 74
图3.16 人民日报连发四文探讨社会财富分配 76
图3.17 人地关系紧张度分析框架 89
图3.18 勒•柯布西耶光辉城市规划平面图和鸟瞰图 90
图3.19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93
图3.20 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定、申请、审批、实施、竣工等操作流程 98
图3.21 更新地区划定图 99
图3.22 西汉长安遗址平面图 102
图3.23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104
图3.24 唐长安复原平面图 105
图3.25 开封古今城垣位置变化图 107
图3.26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107
图3.27 北宋东京模型 108
图3.28 芝加哥1871年大火后的重建规划 110
图3.29 美国弗罗里达seaside镇 112
图3.30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结构图 115
图3.31  TOD模式 来自城市设计的维度 119
图3.32 城市拼贴 123
图3.33 清代四川成都平面图 124
图3.34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流程图 129
图4.1  城市形态图 132
图4.2  四方原型 135
图4.3  九宫格原型 138
图4.4  井田制划分 140
图4.5  井田的组构 140
图4.6  米利都BC5世纪重建平面图 141
图4.7  希波丹姆斯格网的基本单元 142
图4.8  普南城平面示意图 143
图4.9  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规划图 146
图4.10 广亩城规划图 147
图4.11 米尔顿.凯恩斯城市规划图 148
图4.12 萨瓦纳规划 156
图4.13 提姆加德城市格网形态 157
图4.14 意大利旧城的图底关系 166
图4.15 云南丽江四方街图底反转关系 167
图4.16 城市空间的三种形态 168
图5.1  城市层次划分的方法 170
图5.2 “城市中的城市——柏林,绿色城市群岛”设计方案 170
图5.3  新街口中心区空间肌理分析 172
图5.4  设计过程分析 172
图5.5  竹溪立交 173
图5.6  豫园立交 174
图5.7  北京西直门立交桥 174
图5.8  英国民尼阿波黑斯市的人行天桥系统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 175
图5.9  董国良3541模式的格网规划模型 176
图5.10 森林都市模式及其连云港新城规划 176
图5.11 城市格网的细分 178
图5.12 密度与城市形态 179
图5.13 宁波华茂学府1号 180
图5.14 光辉城市 182
图5.15 纽约哈德逊街街区的格网拼贴 183
 
附表索引
表3.1  五行性质列表 30
表3.2  《周礼》的居民组织(根据《周礼.大司徒》和《周礼.遂人》制作) 46
表3.3  均衡因子 88
表3.4  产量因子 88
表3.5  2000年中国产生生态效率 89
表5.1  世界著名城市中心区的街廓、街道、地块的尺度比较 184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对理论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30%拐点,正在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我国的快速城市化社会经济基础与西方18世纪背景大不相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产业和工业共同发展,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状况,也具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格网作为一种分配城市土地资源的手段,对城市的空间秩序乃至社会、经济、政治秩序都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格网的规模、形态、边界、网络结构等空间形态内容作为建筑学研究的内容,一直受到各学科的关注,然而作为专题研究,国内还没有综合性的专著出现。
格网城市是遍及各种文化圈的一种普遍的城市结构模式,它在古代发挥了规范政治秩序、引导经济活动的作用,近代以来,特别是美国,将格网城市作为一种体现民主的规划手段大力实践。中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建设,大都以老城为依托,无论是改造、更新还是新城建设,都关系到城市历史空间模式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从多层面对格网城市进行评价,则是我们重塑城市结构的基础性条件。鉴于转型时期中国城市面对的全球化挑战和历史遗产继承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使得古老的中国格网城市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的奠基者,值得建筑学界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创新点

传统的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上存在较多的缺陷与不足,这样不仅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同时还会造成了城市未来的发展的空间不足,这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格网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以上的一些问题,,同时格网化的管理和格网化的城市周边规划是一种极为创新和极具前途的城市建筑设计。
(1)五位一体的适应性理论
借鉴中国传统五行思想,本文将城市格网作为一种文化表象,将其适应性对象指向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从而构成五位一体的适应性理论,这同时表明了适应性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特征。五位一体的适应性理论,要求我们在城市格网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格网原型的来源、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城市管理形式的创建、城市居住与生态的关联、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等等问题,从而找到并分清楚在某一阶段主导性力量和具有影响力的次要联系,为城市格网形态设计提供全方位的基础。




本文编号:790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790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d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