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山地域环境影响下的旅游型公共与居住空间的设计研究
1.绪论
地方性建筑的形式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形、自然材料、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有关。地方性建筑往往选择当地的材料,营造方法也较为环保,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革新,混凝土建筑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促进了城市化发展,统一化的城市肌理和面貌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随着建筑理念的发展,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开始被关注,地域性成为建筑设计中的要素之一,一些地方建筑生态节能的建造方法被重新关注和加以改良,与当代的建筑技术结合,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的建筑形式。旅游开发的热潮让更多的地方建筑被人们所关注,在新的功能要求下产生了新的建筑,针对旅游者而建设的公共空间一方面要满足和景区环境的融合,维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外来的旅游者成为这些建筑的使用者,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联系人和环境的纽带,建筑不仅仅是临时停留的场所,也是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直观的表现出当地建筑的符号,延续地方文化,功能性观景建筑在满足其观景功能的同时,也被赋予新的功能。新的结构、材料和功能空间共同组成建筑系统,优化的结构与当地的建筑材料相结合,在延续其地域特征的同时引导开放型功能空间,为旅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在旅游开发中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发展。
1.1 研究背景
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对于地方文化的延续非常重要,就地取材的方法和环保的建造方式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这些建造方法也被重新研究和创新,应用于城市或者其他地区的建设中,材料和营造方式的优化能够帮助建筑减少能源的损耗。在旅游开发中,不合时宜的新建筑对当地整体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造成破坏,让地域特征逐渐被消减。地域性不但对文脉的传承起积极作用,也成为吸引游客的要素,更好的推动旅游开发,带来经济增长。建筑理论不断发展,对于地方性建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建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这是无法复制的。
......
1.2 研究现状
各国建筑师对地域性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其中不乏商业用途或公益用途的建筑,包括利用地域建筑的建造方法去缩减建造成本设计,也有根据地域环境要素去创造更适应当地的营造方法,或者利用自然材料更好的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建筑,从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上看,主要分为两种倾向,一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环境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第二种是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将自然引入建筑。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气候差异较大,形成的自然环境也大相径庭,以北方民居代表生土建筑为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史学家对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窑洞进行了考察;五十至六十年代传统民居研究主要采用实物测绘、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的方法。掌握了传统民居的平立面、结构、材料等资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结合各类学科,如社会学、生态学、人文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总结了传统民居形成的规律。随着传统民居的日渐衰败,学者们开始关注传统民居的更新创作问题。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也提出利用当地传统和适当引进新的内容组成独特总体的方法,主张学习民间建筑的手法,保持传统。新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使建筑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紧密的联系。国内外均有很多建筑师针对地域建筑的更新在具体的项目中做出研究和表达。
.........
2.以生土民居和石构民居为例的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概况和新的应用
生土民居和石构民居是我国较常见的地域性建筑,由于这两种材料取材方便,可直接从当地获得。石材的坚韧性和泥土的可塑性使得这两种材料不仅经济,而且实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在当地充当着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师在呼吁保护民居的同时,也将当地的建筑形式、材料和建造手法应用在新的建设项目中,地域性建筑虽然环保节能的优势显著,但是建筑学的发展是向前的,并且是不会重复历史的,纵观建筑发展的历史,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其特性,地域性建筑也需要更新发展。生土建筑作为典型的地方性建筑,很早就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总结出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生土建筑的利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鼓励了更多人朝地域性方向去研究建筑。相比而言,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石构建筑的研究暂未像生土建筑那样系统和全面。
2.1 生生土民居的概况和新的应用
生土民居多见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燥,,降水量少,物资较为匮乏,黄土层为当地建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天然建筑材料。生土建筑造价低廉,其冬暖夏凉的特点为当地居民节省能源;它的外表和形式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一直保持着生命力。生土建筑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原土生土建筑,一种是土筑生土建筑。原土生土建筑是指为扰动的原生土中挖掘而成的靠崖窑、地坑院、地穴、土窑等等,这类建筑以我国黄土高原的靠崖窑和地坑院位置要代表;土筑生土建筑,指以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前者主要为穴居形式,后者更接近“房屋”的概念。土筑生土建筑按空间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拱结构房屋和土木结构房屋。拱结构房屋又称为砌筑式窑洞的掩土式房屋,按照砌拱材料的不同还分为土坯拱、砖拱和石拱;土木结构房屋指的是建筑的承重和维护结构是由生土、砖石和木构件共同组成的,而承重墙和隔断墙主要是夯土或者土坯砖等。生土建筑虽然环保节能、经济适用,但由于结构的限制,影响了开间的尺度,布局受到限制,生土材料的抗弯、抗剪、抗折强度很低,使生土建筑的抗震能力较弱,需要改进。随着人们对生态污染、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中国的西北布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致使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缺乏,经济落后。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社会层面上出发,“生土”这一绿色建筑材料,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
2.2 石构民居的概况和新的应用
石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建筑材料之一,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人类最早利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就是石材,在中国,很早以前就使用石材建造房屋基础或者围墙,由于中国古代主流的建筑为大木作,石构建筑主要以地方性民用建筑的形式发展和流传。我国石材资源丰富,几乎各个省均有石材资源开发,花岗岩资源集中分布在中国沿海各省,大理石资源极其丰富,有近四百个品种,遍布于中国各地。因此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石砌为主的建筑群,其中还有一些完整保存的石构民居群尚未被外人发现,较为突出的石构建筑群有:山东海草房、浙江沿海石屋群、闽南石构民居、贵州石板房、川西石构民居群、河北于家石头村等。每个地方的石构民居都各有特点,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文化传统演变而来,山东东楮岛海草房属于北方渔村体系,空间形态和房屋形式与以四合院为核心的北方宅院民居风格相似,以适应岛屿环海的自然环境和满足渔业生产为中心而形成的民居形式,传统海草房的墙体多以碎石任意组砌,墙根之上用体量较大较方正的基石以确保其荷载能力,石料之间以黄泥黏固,墙缝用生石灰抹缝,屋顶堆砌海草,创造出屋面优美的曲线形态,同时达到夏季避暑冬季保温的效果,还可以阻挡风雨。
.........
3. 嵊山当地的石构建筑.........17
3.1 嵊山岛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18
3.2 嵊山后头湾地区的石构建筑............18
3.3 后头湾村的聚落形式............19
4. 开放性空间与场所的契合方法......21
4.1 建筑空间和功能的关系.........21
4.2 建筑形体与环境的契合方法............22
4.3 空间的连接可能性与分离可能性研究.........23
4.4 以空间中的质来契合自然环境的设计策略............25
5. 嵊山旅游型公共与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设计部分)............25
5.1 建筑场地分析............25
5.2 概念分析.........26
5.3 形体生成.........28
5.4 功能分区....29
5.5 动线分析....30
5.6 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30
5.7 效果图.......35
5.嵊山旅游型公共与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
后头湾在嵊山岛的东北角,是被遗忘的村落,正因为被遗忘,长时间的废弃让自然景观渐渐包裹这个老渔村,形成了自然环抱老旧建筑的和谐状态,如同自然对整体环境的“修复”,夏天来临时,整个村庄披上绿植,由此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来感受这“绿野仙踪”的氛围,由于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让原本单一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多了新的参与者,产生了新的功能需求去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嵊山旅游型公共与居住空间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由公共服务中心和餐厅两部分组成,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包括:后头湾村参观购票的票务中心、旅客休息观景空间、基础配套设施、内部人员休息、内部人员办公等。居住空间是针对来岛旅游者开发的居住项目。
5.1 建筑场地分析
嵊山岛具有典型的东部沿海岛屿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氛围,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5-17℃,极端高温 36.7℃,极端低温为零下 7℃,年平均相对湿度 81%,年降水量 1072.5MM,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年平均有效风时为 7917 小时,东南风系常年导向风,夏季受台风影响较重,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940.6 小时,光照充足。气候环境和交通方式让该岛屿的旅游开发形成了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人流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后头湾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居于两岬之间的低洼处,除了海上的交通方式,陆地上进入村内只有唯一的入口。公共建筑的选址位于这一入口的西南部,场地地势较为平坦,山脊的地理位置使得场所内视野开阔,既能俯瞰村庄又能直观海景,作为观景建筑能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休息,且位于入外界交通和村内入口的交叉位置,交通较为便利。外来游客进入后头湾村需要经过游客中心购票,沿山路往下走,村内已形成的环形交通为天然的旅游参观路线。
.........
总结
本文从各地域的民居建筑和其延续性出发,横向和竖向比较生土民居和石构民居的特点,以及这类民居的发展,研究了地域性对于建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地域性建筑中传统的构建方法中经济节能的特点对于建筑应用发展的启发意义。节能的方法和逻辑作为一种营造概念被提取出来之后,不仅仅是属于这一个地区,其核心思想也可以适用于城市。对嵊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地传统石构建筑的形式、材料、砌法、布局等,由此扩展到对后头湾地区聚落的形式的研究,从最基本的聚落要素出发,探讨真正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建筑形式和新的建筑形式如何与当地聚落环境契合的方法。文章的创新性在于针对嵊山地区的自然、人文、建筑等场所要素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用新的空间理论去契合有较强地域性的场所,创造地域建筑的新形式,由此对地域性建筑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一种可行性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790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79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