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冻土的神殿在那_若尔盖冻土带_普通冻土学-俞祁浩
本文关键词:冻土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普通冻土学-俞祁浩
发布时间:2014-01-25 10:12:34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生特色课程讲稿
冻土学与冻土工程
寒旱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俞祁浩
提纲
?冻土的认识
?冻土的发育、过程和现象?冻土的分类
?冻土的分布
?冻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什么是
对冻土的感观认识:
? 含有水分的土体被冷却、冻结后,成为冻土。(如放入冰柜)? 冬季地表冻结形成冻土。(结冰、坚硬的地表)——季节冻土? 埋藏于地下某深度范围长期保持冻结状态的土层。——多年冻土Frozen soil: 物理意义上对冻土的描述。
Frozen ground: 地理意义上对冻土的描述。
(季节冻土)Frozen ground
__(permafrost) (多年冻土 永久冻土)
冻土
frozen ground (soil, rock)
“具有负温或零温并含有冰的土类和岩石均称为冻土”
-----冻土学词典
冻土------含有冰的土类和岩石。
(冰与正温的土混合?胶结?)
一般而言,有冰存在的土岩温度低于或等于0℃。寒土-------具有负温或零温但不含有冰的土类和岩石。 干寒土 湿寒土
研究历史(国外)
冻土学首先在俄罗斯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16世纪,文献出现有关西伯利亚等冻土存在的报道?谢尔金探井(深 116m)的冻土温度资料在 1925 年测得。
?1927 年《苏联境内永 久冻结土壤》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冻土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后半期,西伯利亚工农业的发展、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冻土学的发展)
《普通冻土学》1940年,《冻土学原理》1959年等
研究历史(国内)
?1956年《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区的分布》(第一份研究报告)
?1956年内蒙古额尔古纳旗某煤矿第一个冻土观测点(根据苏联专家建议)
?1957年铁路部门在大小兴安岭铁路中调查冻土工程地质现象
?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冻土问题开始关注
?1960年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委会,设立冻土研究组、开始冻土研究
?1963年《青藏高原冻土初步考察》 第一次系统报道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及特性专业研究论文
冻土学
研究内容
?土的冻结和融化
?冻土地质过程
?现象的形成、发育和分布规律
?在自然或人为影响下的变化和控制
冻土学:
研究冻土、土的冻结和融化、冻土地质过程和现象的形成、发育和分布规律及其在自然或人为影响下的变化和控制的科学。
——《中国冻土》
普通冻土学(地质过程和现象、发育和分布规律)
冻
土
学冻土力学 (作为材料的力学性质)冻土物理学 (冻结和融化规律及内在机理)
冻土热学 (伴随有冻土内冰水相变的热交换过程)
冻土工程(人为影响下冻土变化、对工程的影响、控制措施)
冻土学的发展国家进行建设、
社会发展
?冻土的认识
?冻土的发育、过程和现象?冻土的分类
?冻土的分布
?冻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过程和现象冻土的发育
冻土的发育
冻土是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复杂边界条件
关键条件
土层热边
界条件
重要环境要素: 气温、降水、云量、日照、积雪等地质构造、地形地温场形成的影响
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对冻
土分布及空间格局的影响
地质构造、地形对冻土温
度、厚度的影响
自然界存在冻土的必要条件:冻土:具有负温或零温并含有冰的土类和岩石均称为冻土。——可能处于负温(零温)的土层的区域就可能存在冻土。地 温(土层温度)
Qd = LE + P + A
地
面
辐
射
平
衡蒸发耗热湍流交换耗
热通过地面的热
流 热通量
自然界存在冻土的必要条件:冻土:具有负温或零温并含有冰的土类和岩石均称为冻土。——可能处于负温(零温)的土层的区域就可能存在冻土。
地 温(土层温度)
A – q = Qd –(LE + P)地
表
热
通
量地热流辐射平衡蒸发耗热湍流耗热
关键
A – q = Qd –(LE + P)
从地温曲线“找”冻土
A
土
层
中
热
交
换地温的形成负温 0 正温环境温度年变化深度
qA – q = △ Q –(LE + P)
不同气候区的地温曲线特征
负温 0 正温
非冻土区负温 0 正温季节冻土冻结深度季节冻土区
负温 0 正温
季节融化层(活动层)
融化深度
(多年冻土上限)多
年
冻
土
厚
度
(多年冻土下限)多年冻土区
实测地温曲线
大通河上游北岸季节冻土江仓盆地多年冻土
年平均气温、平均地温哪里有?
冻土是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
气候环境的变化
冻土演化
生态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冻土分布图
有哪些地下冰类型 “具有负温或零温并含有冰的土
类和岩石均称为冻土”
由于地表水渗入到冻土中的洞穴或裂缝而结成冰
洞穴冰
孔隙冰 裂隙冰
分凝冰
埋藏冰
过程和现象冻土的发育、
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程氏假说?未冻水的不等量迁移规律
?冰的自净作用
?地表加积造成的地下冰共同生长
未冻水的迁移
未
冻水
迁移
方向
冷季迁移过程
正温度梯度
暖季迁移过程
负温度梯度
不等量迁移
地下冰的水分来源地下冰的生长过程
不等量迁移
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冰的自净作用
正温度梯度
土颗粒的移动
正温度梯度土颗粒移动方向未冻水迁移方向
土颗粒的移动
负温度梯度土颗粒移动方向未冻水迁移方向
土颗粒的移动
不同季节温度梯度土颗粒移动速度土颗粒地下冰移动方向
共同生长 加积作用
地下冰的分布
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程氏假说?未冻水的不等量迁移规律
?冰的自净作用
?地表加积造成的地下冰共同生长
微细观
冻土结构
现象冻土的发育、过程和
冻土地貌地质过程及现象冰缘现象 冰缘作用及形态冻土地貌地质过程及现象
《中国冻土》
类型
1
、寒冻风化-重力作用
石河、石海、石流坡、倒石堆等
寒冻风化作用、冰劈作用
冻融分选作用 由于冻融作用,使得粒径相似的颗粒呈现聚集的现象。与含水量、冻结速率、
土的粒度组成、冻融面的方向等有关。一般来说,粗颗粒有向着冷端迁移的趋势。 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则先冻结,水分就先向碎石附近迁移,并于碎石周围形成冰。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则使碎石产生位移,这样就产生了粗细物质的分异。久而久之,粗细物质相对集中,呈现出各种形态。这一过程被称为冻融分选作用。
冻融分选作用
冻拔作用
冻拔石:
粗颗粒和适当细颗粒组成的土中的石块,在反复冻融过程中会在冻胀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上的移动,最终露出地表。
石河:
由寒冻风化产生的岩块、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斜坡沟槽内,碎石沿沟槽徐徐向下移动,故取名石河。
石海:
寒冻风化作用产生的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条件下,大多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
岩屑坡:
物质来源及产生与石海大体相似,但二者出现的地貌部位不同。石海多见于平缓的山顶;石流坡出现在山坡。
倒石堆:
由寒冻风化作用形成的碎石、岩块,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搬运并堆积在山脚或沟口,形成扇形或锥形的碎石场。
冰缘现象形成位置示意图石海
岩屑坡
物质来源
基岩寒冻风化块碎石石河
倒石堆
石海
岩屑坡
2、雪蚀作用
发生在雪线 如雪蚀洼地等
61
3、冻融蠕流-重力作用
泥流阶地、融冻泥流、泥流舌等
由高含冰量细粒土构成的缓坡,在融化季节冻土融化使土层呈流塑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冻土层面顺坡向下缓缓蠕动下滑,这种过程称为冻融蠕流作用。
:融冻泥流阶地
它常出现在地下冰发育的缓坡上,地面坡度一般为15~20度。顺直坡面对融冻泥流阶地形成最为有利。
泥流舌、泥流坡坎:
泥流舌、泥流坡坎形成的坡度要更大一些,一般在25~30度。同时,泥流舌及泥流坡坎的发生,除本身在重力作用下徐徐蠕动以外,来自上方坡面的降水也促使它向下流动。因此,泥流舌的发育过程比融冻蠕流阶地要快,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4、冻融分选作用
由于冻融作用,使得粒径相似的颗粒呈现聚集的现象。与含水量、冻结速率、土的粒度组成、冻融面的方向等有关。一般来说,粗颗粒有向着冷端迁移的趋势。 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则先冻结,水分就先向碎石附近迁移,并于碎石周围形成冰。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则使碎石产生位移,这样就产生了粗细物质的分异。久而久之,粗细物质相对集中,呈现出各种形态。这一过程被称为冻融分选作用。
4
、冻融分选作用
石环、石条、石带、斑土等
石环:
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使泥土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形成所谓的石环。
石条
石条: 岩屑坡上的碎石经反复冻融及冻融分选使碎石汇集于低处,又经重力作用碎屑顺坡向下延伸而形成的。 由于常常与岩屑坡同时存在,碎石与细粒物质呈条形相间顺坡排列,登高俯视,宛如田野沟。
斑土
5、冻胀、冻裂作用
土层冻结,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产生重分布并变成冰,使原土层体积增大,或使地面抬升的过程,称冻胀作用。 冻胀是造成各类建筑物冻害的主要原因。当地基土层冻结,体积膨胀,建筑物和外部荷载不能克服地基土层冻结的膨胀力时,基础便被抬起。由于各侧基础受力不同,建筑物就要产生裂缝、倾斜,严重者甚至倒塌。
冰锥、冻胀丘、砂楔、土楔等
巨大冰楔断面
冰锥、冻胀丘
河冰锥
泉冰锥
冰锥(涎流冰):
水溢出地表冻结面而形成的地面冰体。 河冰锥 湖冰锥 泉冰锥
冻胀丘:
由于差异性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总称冻胀丘。
冻 胀 丘
冻 胀 丘
冻胀草丘:
细粒土的差异性冻胀形成一些非分选的环,环的中部冻土上限常常下凹,呈碗形,夏末,活动层地步常常饱水,饱水的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碗形冻结面向碗底向下和向内的运动,在碗底汇合又做向上的运动,冻融草丘就由这种循环运动形成。
冻胀草丘
214国道沿线, 鄂拉山区
6、热融作用
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热融湖塘、热融冲沟等
由于天然或人为的因素改变了地表状况,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深,导致层状地下冰或高含冰冻土融化,而使地面下陷或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被称热融作用。
热融滑塌:
斜坡遭受破坏,多年冻土的地下冰层暴露,夏天暴露的冰层融化,使上覆草皮和土层失去支承而塌落下来。冰层融水稀释塌落物质呈流塑状态,在重力作用下缓缓下滑。地下冰层继续融化,上边土层再次塌落,并使新的冰层继续露出。如此往复,经过几个夏天的滑塌,就滑塌到坡顶。溢出地表冻结面而形成的地面冰体。
热融湖塘
热融洼地、热融湖:
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铲除草皮、砍伐森林等)的影响,地下冰层融化,使地表沉陷成的负地形,被称为热融洼地;地下冰层融化,融水渗浸进入或地表水汇聚于洼地,便形成了热融湖。
工程作用下的冻融作用
?冻土的认识
?冻土的发育、过程和现象?冻土的分类
?冻土的分布
?冻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存在时间的分类?分布区域的分类?冻土类型的分类?冻土的工程分类
按存在时间:
多年冻土:perennially frozen ground (permafrost) 至少存在 2年以上(青藏高原)
季节冻土: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冻结持续时间一般大于1月。
深季节冻土(冻结深度大于2m); 玉树 呼伦贝尔(3.5-4) 中深季节冻土(冻结深度1-2m); 西宁
浅季节冻土(冻结深度小于1m)。 西安
短时冻土:instantaneous frozen ground
冬季短时间内形成冻结,一般冻结持续时间不超过1月。 (南京、武汉)
中国冻土分布
多年冻土多年冻土
占国土面积占国土面积22%70%
季节冻土区占国土面积2/3
88
按分布区域:
北南
高
纬
度
多
年
冻
土
南
高纬度多年冻土连续性界
90
高海拔多年冻土连续性大片连续多年冻土
大片-岛状多年冻土高
低
岛状-稀疏多年冻土
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海拔高度
H多年冻土连
续分布
H多年冻土出现最低海拔
阿拉斯加
落基山
雅库茨克俄罗斯
蒙古
中国
青藏高原
加拿大
魁北克
格陵兰冰岛
连续多年冻土不连续多年冻土岛状多年冻土
挪威
乌拉
尔山
天山
Alps
按照多年冻土含冰状况划分:
少冰冻土
多冰冻土
富冰冻土
饱冰冻土
含土冰层冻土中含冰量递增
多年冻土工程分类(以后详解)
按照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划分:
多年冻土类型 年平均地温
不稳定型多年冻土: AMGT:+0.5-- -0.5℃过渡型多年冻土: AMGT:-0.5-- -1.5℃亚稳定型多年冻土: AMGT:-1.5-- -3.0℃ 稳定型多年冻土: AMGT:-3.0-- -5.0℃极稳定型多年冻土: AMGT: <-5.0 ℃
程国栋院士分类
备注:俄罗斯多年冻土地温划分:> -5 ℃,高温冻土
多年冻土类型 年平均地温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 MAGT: 0~-0.5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 MAGT: -0.5~-1.0低温基本稳定多年冻土 MAGT: -1.0~-2.0低温稳定多年冻土 MAGT:<-2.0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分类
季节融化层
多年冻土层季节活动层 季节融化层 季节冻结层多年冻土上限 or顶板 多年冻土区 衔接冻土层
不衔接冻土层多年冻土下限or底板
季节融化层年平均地温 季节融化层(>0℃) 季节冻结层( ≦ 0℃)
高低温冻土的划分 高温多年冻土区 低温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层
102
冻土年平均地温取值负温 0 正温
活动层
最低温度包络线
最高温度包络线多年
冻
土
厚
度
多年冻土下限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多年冻土上限年变化深度年平均地温年变化深度:
年内温度变化< 0.1 ℃深度;
年平均地温:
年变化深度处的土层温度
一般而言,10m 以下土层温度可稳定,通常采用15m深度地温作为冻土年平均地温。
(按照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划分)103
多年冻土界限南界 or北界
冻结层上水冻结层间水冻结层下水
?冻土的认识
?冻土的发育、过程和现象?冻土的分类
?冻土的分布
?冻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分布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太平洋
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
短时冻土
阿拉斯加
俄罗斯
加拿大蒙古中国北冰洋
格
陵
兰
冰岛Svalbard挪威
大西洋北半球多年冻土占
陆地面积的24%。
多年冻土和季节冻
土大约占陆地面积
的57%。
北半球多年冻土分布
俄罗斯 50%蒙古65%
加拿大50%
阿拉斯加85%
110
?前苏联多年冻土方布面积1000万平方公里.约 占国土面积48%,是多年东土分布最大的国家。
?其次为加拿大,多年冻土分布面积4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0%。
?我国多年冻土的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4%占世界 第三
中国冻土分布
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占国土面积占国土面积22%70%
季节冻土区占国土面积2/3
1-2 我国的冻土分布状况
我国各类冻土占国土面积比例
多年冻土
+
季节冻土
71.6%
(约70%)
基本数据:
多年冻土:1/5
季节冻土:一半
多年冻土+季节冻土:超过2/3114
1-2 我国的冻土分布状况
兴安岭
中
国
冻
土
分
区昆仑山西部高山多年冻天山土区塔里木盆地柴达祁连山尔盆地准葛尔盆地东北多年冻土区北京天津喜马拉高原多年冻土区雅山
115
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分布特点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纬度多年冻土
不
连
续
多
年
冻
土
区大
兴大片岛状多年冻土区小兴
区
安零星岛
岭状多年冻土安岭
多年冻土南界高纬度多年冻土:纬度范围:N46 °--- 53.5 °季节冻土
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基本特征
不连大片
续多岛状
年冻年
大土区土
小
兴兴
年
装多
安安
零星倒
区
冻土岭
岭季节冻土多年冻土南界1、纬度控制多年冻土的分布格局 N-S多年冻土发育逐渐减弱。2、高程构成控制多年冻土发育的第二重要因素 大小兴安岭的地势改变了各类多年冻土区的界限。
我国山地多年冻土分布特点
地表温度—气温关系: 天山:
Ts =1.86+1.02 Ta
河西走廊:
Ts = 2.20+1.06 Ta
冻土分布特征
海拔高程是控制多年冻土发育的主导因素。
盆地内:季节冻土, 冻结深度随海拔增高而加深;
山区:当达到一定海拔高度时(多年冻土下界海拔)出现多年冻土。海拔越高,多年冻土越发育(连续性增强,冻土厚度增加,地温降低)。
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海拔高度4374m
大片多年冻土
2800m阿尔泰山
岛状多年冻土
2200m季节冻土
季节冻土
阿尔泰山多年冻土下界海拔处年平局气温比其他山区低,冻土连续性差。————积雪影响
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海拔高度天山多年冻土下界海拔:
阴坡:2700-3250 阳坡:3050-3390由一系列山体和断陷盆地组成,
自北至南: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
乌鲁木齐河上游地形及冻土分布
阿克苏河上游地形及冻土分布
乌鲁木齐 1# 冰川
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特点
1-2 我国的冻土分布状况
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
高原隆升与多年冻土形成
符合三位地带性分布规律:
Ta = 65.2529 -0.134 X1 -0.1408 X2 – 0.005407 X3
新疆:
对
比Ta = 67.3733 – 1.1583 X1 – 0.0594 X2 – 0.005164 X3
河西走廊:
Ta = 61.1383 – 0.6712 X1 – 0.1954 X2 – 0.005232 X3
?如同其他山地冻土一样,海拔高程依然是控制多年冻土发育的主导因素。?纬度的影响相对略弱。
青藏高原冻土分区分为5个区阿尔山地金山多年-祁连冻土山
藏北高原北部大片多
年冻土
喜马拉雅山
山地多年冻土高原南部
大片-岛状多年冻土青藏高原东缘岛状山地多年冻土
喜马拉雅山山地多年冻土区
分布特征:
? 海拔控制
? 极高山峰顶,多年冻
土地温可达-17 ℃
? 目前知之甚少。
藏北高原南部大片-岛状多年冻土区
分布特征:
? 北低南高地势决定了
北部以岛状多年冻土为
主;南部以大片分布的
多年冻土为主。
? 多年冻土岛的存在主
要依赖于地表潮湿、植
被发育的低洼地或沼泽
化湿地。
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多年冻土区
分布特征:
? 海拔控制,纬度调整
? 多年冻土下界相对较
低;(北部地区:阴坡
3800,阳坡4000)
? 目前资料不多。
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多年冻土区
分布特征:
? 海拔控制,纬度调整
? 多年冻土下界相对较
低;(北部地区:阴坡
3800,阳坡4000)
? 目前资料不多。
祁连山区的多年冻土
总体地形:在巨大的山体上绵延着一系列NW-NWW向近乎平行的山脉和山间盆地,地势高峻。 西北高,东南低。
多年冻土分布特点:
? 海拔高度为主导因素决定多年冻土的分布,纬度对多年冻土分布有修正作用。
? 多年冻土分布下界:阴坡3450m; 阳坡:3700m。? 山间盆地多年冻土发育。
? 沼泽化草甸多年冻土最发育。
德令哈以北多年冻土分布区地表
海拔:3900
干燥,植被稀疏
木里多年冻土地表
海拔 3900
潮湿,多年冻土发育,多年冻土地貌显著
江仓,海拔3800
青南-藏北高原北部大片多年冻土区
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最为发育的地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主体。
分布特征:
? 多年冻土呈大片连
续分布,局部有融区;
冻土研究空
白?? 由西向东多年冻土分布下界有降低趋势;
? 分凝冰层广泛分布,
埋深与多年冻土上限基
青康公路青藏铁(公)路本一致,冰层顶面与地
面平行。
?分布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1-3 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
多年冻土发育的含义? 利于形成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厚度大? 多年冻土地温低主要影响因素? 气候? 地形? 水分
? 岩性
? 植被
? 积雪
主要影响因素?地带性因素?局地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
维度、经度、海拔高度
Tips:兰州:36°,10℃
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基本特征
不连大片
续多岛状
年冻年
大土区土
小
兴兴
年
装多
安安
零星倒
区
冻土岭
岭季节冻土多年冻土南界1、纬度控制多年冻土的分布格局 N-S多年冻土发育逐渐减弱。2、高程构成控制多年冻土发育的第二重要因素 大小兴安岭的地势改变了各类多年冻土区的界限。
地带性因素
维度、经度、海拔高度
季风气流降雨气温植被水分….
地带性因素
维度、经度、海拔高度
纬度范围:35-36
气 候
宏观上主导多年冻土的发育。气候越寒冷,越有利于多年冻土的发育。纬度: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冻土越发育; ——纬度地带性海拔: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冻土越发育; ——垂直地带性大陆性程度:大陆度性越强,冻土越发育。 (与经度地带性有关)
高纬度多年冻土南界在欧洲纬度高,在亚洲纬度低(更加南移) 当以上因素有利叠加时,多年冻土极为发育。
地带性因素 经度、维度、海拔高度
159
地带性影响
不同因素的权重
主要影响因素?地带性因素?局地性因素
A – q = Qd –(LE + P)地表热通量地热流辐射平衡蒸发耗热湍流耗热
冻土区域性发育规律、植被、水文条件、局地因素- 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岩性、地形地貌
位于布曲河青藏公路泉水及出露形成泉华泉水出露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
、岩性、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条件
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对冻土冻结、融化过程的不同影响对含水率的影响
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岩性、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条件
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岩性、地形地貌、
植被、水文条件
地 形主要表现:
坡度、坡向对辐射的影响。
山区阳坡
平原湿地山区平地、阴坡
温泉区域钻孔地温分析
坡度、坡向
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岩性、植被、水文条件地形地貌、
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路基破面温度监测资料
左坡面
1139+940 右坡面路面道路顶面
左坡面(阳坡)右坡面(阴坡)人为制造坡向、坡度后
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岩性、地形地貌、
植被、水文条件
楚玛尔河高原湖泊下融区地温等温线剖面
安多南桑曲河谷景观
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岩性、地形地貌、植
被、水文条件
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雪盖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和含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水体的影响等
雪盖的影响
、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和含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水体的影响等
积 雪
主要表现:
? 增大反射率,减少辐射吸热;
? 雪盖是低导热体,对下伏冻土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上升。? 积雪的消融耗热,使得积雪层起着冷却作用。
研究仍然不足——积雪厚度、积雪持续时间、积雪出现时间等因子的综合考虑。? 我国东北地区:积雪主要发生在冬季,积雪以保温作用为主;
? 在阿尔泰山、天山地区,稳定的冬季积雪也是以升温作用为主;
? 青藏高原,积雪以春秋两季较多,积雪厚度不大,升温作用微弱;夏季不稳定积雪的消融起降温作用。
个人观点:初冬的积雪——升温作用;向后越晚,升温作用越弱;
开春时的积雪——降温作用;向后越晚,降温作用越强。
主要表现:
? 植被有显著改变地表温度较差的作用;
? 植被对地面有双重温度效应:冷却(遮阳、蒸腾) or 保温(低导热性)? 植被-岩性-水分作用的关联性,通过水分起作用。
植被的影响
不同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水分过程的影响
雪盖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
和含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影响、
水体的影响等
主要表现:
? 土壤成分对导热系数、土壤含水量、植被生长的不同影响? 细颗粒土一般含水量较高,利于冻土发育。
雪盖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
和含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
影响、水体的影响等
沼泽
雪盖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和含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水体的影响等
雪盖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和含
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影响、
水体的影响等
雪盖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和含
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水体的影响等
地表沙漠化对冻土的影响
雪盖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土的成分和含水率、地表沼泽化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水体的影响等
根据地表可见因素判断多年冻土发育程度
多年冻土发育
利
于
多
年
冻
土
发
育沼泽草甸草甸草原干燥裸地基岩泥炭土粘性土砂质土碎块石土基岩有一定积水湿地潮湿地表低洼地表斜坡干燥地表基岩
植被 土质 地表形态注意与热融湖塘的区别仅供参考
?冻土的认识
?冻土的发育、过程和现象?冻土的分类
?冻土的分布
?冻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哪里
冻土是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
气候环境的变化
冻土演化
生态环境的变化
冻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热融湖塘热融坍塌植被退化 荒漠化
地表沙漠化对冻土的影响
冻土变化过程的复杂性
上一篇:农田辐射传输光学遥感成像模拟研究综述_杨贵军 下一篇:外文资料检索
本文关键词:冻土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9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