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际创业日益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Eriksson,et al.,1997; Barkema,et al.,2007;Johanson,et al.,2010;朱晓红和杨俊,2014)。
首先,创业活动逐渐由个人创业转向团队创业,而且团队创业所产生的绩效明显优于个人创业绩效(Reich,1978;Timmons,1990;Kamm,1990;Gartner,1994;Cooper,2000;张玉利,2003;孙凯,2015)。随着团队成员的增加,因成员多样化的差异所引发的团队断层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次,由于全球化、管制的放松、全球和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新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激烈和变幻莫测。在这样不断动态和变化的环境下,企业要保持并提高绩效,一种方法是进行创新(Patel,1999;Cottam,et al.,2001)。对于进行国际创业的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需要更多的资源、人力资本和资金,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能力特征,对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才能延续竞争优势(Hamel&Prahalad,1994;Bettis&Hitt,1995;Brown&Eisenhardt,1997;Gardner,et al.,1998;Doyle,1999;Ducker,1999;Nijssen&Frambach,2000;Perdomo-Ortiz,et al.,2006)。Tushman(1977)发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外部信息获取多少和这些信息在成员内部分享程度的影响。因此,创业团队如何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价这种机会和资源至关重要。以往学者一般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宽泛的研究,主要是对创新能力定义的界定和其评价系统的研究,而很少研究成员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把创业团队断层作为研究对象更是不多。
此外,关于团队断层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对断层的产生以及不同类型的团队断层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创业绩效是本研究的重点。
........................
1.2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团队成员特征的联合作用,对创业团队断层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深究创业团队成员个体特征、创新能力和企业国际创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三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团队断层是否直接对企业绩效具有影响作用,两者关系是否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本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查阅并梳理总结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和国际创业绩效相关理论的研究。首先,对团队断层的来源和内涵、维度、测量和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做出文献梳理。其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维度和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最后,对国际创业绩效进行了内涵和维度的理论梳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变量的内涵和维度,为构建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和国际创业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和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模型及假设。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关于创业团队断层和国际创业绩效的维度,构建出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和国际创业绩效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最后提出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第四章 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运用 SPSS20.0 和 SAS9.2 统计软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然后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再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讨论。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总结本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根据本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创业团队断层相关研究
2.1.1 相关理论基础
(1)高阶团队理论高阶团队理论最先由 Hambrick&Mason 两位学者在 1984 年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高管团队对企业的决策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但任何一名高层管理者都有自身局限性,为了提高整个组织战略决策的效果,组织的中柱力量应该由管理者个人转化为高管团队这一整体,重点研究这一整体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高阶团队理论是异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团队多样性的研究起源于五十多年以前,学者们基于不同的领域对团队中人口统计特征多样性对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团队多样性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也逐渐进入管理学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团队多样性的现象,并引用团队异质性这一概念来描述团队多样性。
(2)相似相吸范式
Byrne,Clore Jr&Worchel(1966)提出了相似相吸范式,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团队成员的不同类型对团队互动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发了团队断层。该理论认为由于教育背景、能力、信念、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等特征的相似性,团队成员之间会相互吸引(Lim,Busenitz&Chidambaram,2013)。对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人们往往更愿意和他们交流、合作、交往和工作(Van Knippenberg,DeDreu&Homan,2004)。而对于与自己有差异性的人,他们之间一般容易出现歧视和隔阂,从而造成亚团队的产生。这一理论是团队研究的基础,即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会影响团队中的人际沟通和合作,从而对绩效产生影响(董玉杰,2015)。
(3)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分类理论
Taifei,Billig,Bundy&Flament(1971)基于组织心理学的“社会认同”概念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往往基于不同的分类特征(如性别、国籍、职能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来区分团队间的差异,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归入不同的社会类别,并对自己所属的亚团队特征来定义自我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团队成员的这种归属感将产生内团队与外团队(即“圈内”—“圈外”)的认知,使个体对圈内成员给予高分的正面评价,而对圈外成员的评价带有歧视和不公。
Turner(1985)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分类理论,指出个体往往拥有比较强的认知观念和评价理念,通过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来实现这一过程。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的比较,将自己与他人归类至不同的社会类别。个人容易从自己所在团队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亚团队内部的成员进行高度评价,而对亚团队以外的成员拥有较差的评价(Taifel,1982)。个体之间的相似度越高,亚团队之间的断层越强(Williams&O’Reilly,1998)。
.......................
2.2 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2.2.1 创新能力内涵
关于创新管理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Wonglimpiyarat,2010;Forsman ,2011),而对于其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Perdomo-Ortiz,et al.,2006)。创新能力反映了企业创新的程度(Calantone,et al.,2002)。由于创新活动日渐复杂多元化,需要各种各样的资产、资源和能力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成功(Sen&Egelhoff,2000)。而创新能力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并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Silva,2012)。因此,应从几个不同层次和角度来定义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特殊条件和竞争环境的需要并满足企业战略的要求。纵观已有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并定义了创新能力。通过综合创新能力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定义创新能力。
第一,从创新内容的角度,根据不同类型的创新来定义创新能力。一些研究只考察了单一类型的创新,如工艺创新(Abrunhosa&Mouraesa,2008)或产品创新(Prajogo&Sohal,2004)。而有一些学者对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都进行了研究(Feng,et al.,2008;Marinez-Costa&Martinez-Lorente, 2008;Jimenez-Jimenez&Sanz-Valle,2011;Kim,et al.,2012)。Sen&Egelhoff(2000)通过将创新能力分为激进性和渐进性创新能力,从而对创新能力进行定义。Avermaete,et al.(2003)认为,创新领域包含产品、工艺、组织和市场创新。Tuominen&Hyvonen(2004)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应该分为两个独立的实体: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Ibrahim,et al.(2009)将创新能力划分为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不是整体创新能力。Damanpour(1991)区分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指出技术创新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或是产品制作和交付方式的创新(Avermaete,et al.,2003)。管理创新是指应用新理念来改善组织结构、系统和流程(Damanpour,1991;Weerawardena,2003),包括组织和市场营销各方面(Avermaete,2003,Jimenez-Jimenez&Sanz-Valle,2011)。
第二,从创新过程的角度来定义创新能力,认为创新能力是生产新产品、新工艺等的能力和过程。快速推出新产品和应用新工艺的能力已成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 面。许多研究把 创新 能力 的概念 与市场营销、 组织创新 相关联(Wang&Ahmed,2004;Evangelista&Vezzani,2010;Wonglimpiyarat,2010;Gunday,et al.,2011;Chang,et al.,2012)。Burns&Stalker(1961)首次对创新能力的定义进行界定,即企业成功运用新工艺、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Adler&Shenbar(1990)把创新能力定义为:(1)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能力;(2)运用适当的工艺技术来创造新产品的能力;(3)开发和运用新产品和加工技术以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4)应对意外的技术活动和由竞争对手提供的意想不到的机会的能力。Lall(1992)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知识和技能,有利于高效的吸收、掌握和改进现有技术和产品并生产出新产品。Kogut,Z&er(1992)认为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调动全体成员知识,并结合它来开发产品或工艺创新的能力。Lawson&Samson(2001)把创新能力看作一个旨在描述能够用来提高创新绩效的企业活动,他们把创新能力定义为不断把知识和思想转化为新产品、流程和系统的能力,从而使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获利。Neely,et al(.2001)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生产创新型产品的能力,使得企业比竞争对手拥有更高水平和更丰富的资源的能力。Un(2002)指出,创新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内部知识和外部市场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Romijn&Albaladejo(2002)表明创新能力是指改进现有产品和工艺、开发新产品所需要的组织知识和其他能力。Terblanche(2003)认为那种促进新产品、新服务、新过程和新程序的产生的能力即为创新能力。Zhao,et al.(2005)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企业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去获取市场价值和成功实施新想法,包括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形式,如专利,去开发新知识的能力。Akman&Yilmaz(2008)将创新能力被定义为促进企业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具有内部推广活动的特点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Olsson,et al.(2010)指出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被描述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不断开发创新的能力。陈田力等(2012)把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探索、识别并获得外部新知识,或发现已有知识和新应用,从而产生能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新知识所需要的一系列技术、组织、战略和市场能力,并发现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经营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王成城,颜惠虹和王月玥(2014)认为创新能力是可以维持企业生存与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创新性思想通过互动过程换成可供管理的要素而形成。
........................
第 3 章 研究假设和模型....................28
3.1 创业团队断层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假设......... 28
3.1.1 创业团队任务相关断层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假设.....................28
3.1.2 创业团队生理特征断层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假设.....................30
第 4 章 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36
4.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36
4.1.1 问卷设计............36
4.1.2 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36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52
5.1 研究结论...............52
5.2 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52
第 4 章 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4.1.1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取最为常用的问卷法对企业国际创业情况进行调查。对创新能力和国际创业绩效的量表采用 Likert 5 点量表法,分别用“1-5”代表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符合程度随数值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理后选择最合适的量表,并进行恰当的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本研究的量表。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的情况,包括其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和任期等情况;第二部分是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成立年限、创业团队人数、创业团队成立年限、企业规模、企业国际化经验、所属行业、创业阶段、经营状况和企业性质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情况,包括 6 个题项;第四部分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相关情况,从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维度出发的 9 个题项。
4.1.2 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
(1)数据收集
本研究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展开调查,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难以含括全国各个地区,因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样本,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南、安徽和吉林等地方。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向相关企业的人员发放问卷的方式来调查创业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创新能力和国际创业绩效这几个方面的数据。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国际化活动的企业,受访者主要是企业创业团队成员,包括创始者、初始合伙人,以及之后加入并对公司运营有直接影响的成员,具体包括高层管理者、主要技术持有者、专家等等。
(2)样本特征
本次研究一共发放了 300 份问卷,收回 230 份问卷,回收率为 76.7%,通过剔除无效问卷 28 份,得到有效问卷 202 份,问卷有效率为 67.3%。
.........................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高阶团队理论、信息决策理论和创业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之后,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创业团队断层和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模型。以在创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的国际化企业为样本,运用实证法验证了创业团队断层、创新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创业团队断层与国际创业绩效正相关。不同类型的创业团队断层对国际创业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创业团队任务相关断层对国际创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生理特征断层对国际创业绩效具有负向的影响作用。这一结论给管理者提供了启示,即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团队,根据断层类型进行差异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第二,创业团队断层与创新能力正相关。创业团队任务相关断层与创新能力正相关,创业团队生理特征断层与创新能力负相关。
第三,创新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正相关。在国际市场环境下,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和长远发展动力。
第四,创新能力在创业团队断层与国际创业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创新能力在创业团队任务相关断层与国际创业绩效之间有中介作用,任务相关断层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国际创业绩效。而生理特征断层降低创新能力,进而降低国际创业绩效。创业团队管理者在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创业团队的同时,应考虑到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的作用,通过任务相关断层提高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通过提高创新能力降低生理特征断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0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