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产纪录片的地理表述研究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2014 年,“舌尖现象”继续引发关注,《舌尖上的中国Ⅱ》不仅延续了之前第一部的高收视率,还创下不菲的经济收益,仅广告一项收入就获得上亿元。一时间,有关于“《舌尖》将带动纪录片产业升级”、“纪录片将迎来春天”的话题成为纪录片领域争议的热点。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纪录片长期处于缺乏盈利模式的尴尬处境。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纪实栏目引领全国风潮之后,纪录片的发展演变、创作题材和生存空间就变得日趋狭窄,不仅播放时段转移出了黄金档,连播放时长也被缩减。究其原因是以“收视率为导向”的各地电视台,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进行了新一轮的市场定位和选择。电视栏目格局被重新洗牌,纪录片和纪实栏目的处境日趋边缘化。
进入 21 世纪以后,由于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各地电视台重新挖掘出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将纪录片作为卫视频道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在创作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纪录片市场根本缺口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根据《2014 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为 75800 小时,其中首播量为 18000 小时。与 2013 年相比,播出总量提升了 5800 小时,但首播量并未增加。2013 年国家广电总局“限娱令”所规定的卫视频道纪录片播出时间大多被重播节目填充起来,且主要分布于垃圾时段。由此看来,仅仅数量扩大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核心问题是质量提升。
就浙江纪录片的发展现实情况来看,与全国多数地区一样,经历了由繁盛期到困境期的现实转换。但是困境之中浙产纪录片始终没有放弃对纪录片人文品质的坚守和探索。2008 年浙江广电集团改版中国蓝之后,浙江卫视基本上一力举起了区域文化传播的“人文”大旗,投资千万,两三年之内必有一部精品纪录片问世,成为了浙产纪录片的发展常态,这一点无疑值得欣喜。
........................
(二) 研究对象
1、浙江:作为典型的文化地理样本
浙江在整个江南地理中具有典型意义。一是因为浙江地理所具有典型性。“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在古诗词中,繁华的浙江逐渐成为了江南的某种指代。奇观化的自然地理,使浙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 800多处,水域景观 200 多处,生物景观 100 多处,如西湖、千岛湖、新安江、天台、普陀、雁荡等等,数不胜数。此外,浙江还兼具沿海的区位优势,毗邻东海,与长三角相连,境内水系发达,交通便利,具有先天发展商业的优势。自然地理的风貌及其所赋予的优势,成就了浙产纪录片中“绿水青山”和“商业发展”的两大主题。二是因为浙江文化所具有典型性。浙江文化传承悠久,从良渚文化开始,浙江的风俗民情就已经开始形成。其间又历经马桥文化、吴越文化、永嘉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浙江形成了文学、诗词、绘画、建筑、戏曲等齐头并进的文化盛景。到南宋时期,这种文化上繁盛已经达到顶峰。宋词在文学领域富有盛名,园林和古镇是江南建筑的经典范本,戏曲方面有传承百年的越剧,同时浙江还有陆游、鲁迅等一批古今文化历史名人。在现已公布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2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6 项,涉及传统音乐、戏曲、舞蹈、音乐、杂技、医药、曲乐等多个名类。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使浙江人文地理空间得以延伸和拓展。
2、纪录片:作为文化地理的媒介表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也养育一方媒介,某一地域品性的养成,除了水土滋养,尚有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在起着作用,纪录片也不例外。以纪实性为特征,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因为风土、人情、历史、习俗的不同,区域纪录片的表达才具有了百花齐放般的审美风格,如京派纪录片植根于国家制度的现实土壤,形成了的宏大的叙事美学,西派纪录片依托于塞外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形成了苍凉质朴的美学风格,海派纪录片的视野关注市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冷暖,富有社会温情和时代责任感等,地域性的文化差异成为中国纪录片流派分类的主要依据。此外,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面临着濒临传承断绝的危险。传统区域文化因内容和形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难以符合主流人群的欣赏喜好,而传播路径日趋窄化,传承也愈加艰难。在我国,文化讲求以源流为脉络,相互承继,此起彼伏,一旦出现传承缺失和文化隔阂,这种文化可能就此走向消亡。在大众主流文化进一步侵袭地域文化生存空间的背景下,纪录片对文化地理的表征作用显得弥足珍贵。地域文化正是借助了大众媒介的传播,才使得地域个性的生命力得以拓展和延续,使文化的传承的源流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因此,即使传承难以为继,也有记录的影像资料可用于查询。
.........................
二、浙产纪录片相关概述
(一) 相关理论概述
1、“地理”及人文地理
首先需明确本文研究的“地理”,是人文地理。按照研究对象划分,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类。其中,自然地理学是描述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属于环境学和生态学的范畴,如徐丽芬的《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方法》就是如此。而人文地理学则是以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范畴。
在本文研究中,区域文学艺术、历史传说、文化名人、风俗物产以及由社会现象引起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变化,都属于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表述范畴。如《近代成渝地区饮食文化地理研究》、《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以及《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研究》分别将饮食、建筑、戏曲甚至人口迁徙都看作文化地理研究的一部分。需引起注意的是,在人文地理学中,自然环境并不是永恒地、超脱于社会现实和社会文化的,它往往与人文现象的产生及分布之存在着现实的密切联系,如《浙江自然地理环境与采石文化之间的关系》将浙江独有的地质、水系、地势、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下置于浙江采石文化发展背景之中,就是将自然环境置于人文地理版图综合考察的结果。对此,李德尔在《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将二者关系描述为:“自然成为了人文的动因”。
近年来,人文地理学有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广阔的视野,它不仅涵盖了自然环境的空间基础,还逐渐与其他领域相结合,进而表现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地缘政治、区域形象、民族心理、群体差异等等,甚至将“情感”和“身体”也纳入了人文地理学的视野,形成了特有“情感地理学”和“身体地理学”研究。因此,随着跨学科思维运用与融合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人文地理学的视野就不能局限于“狭隘的、专属的、固有的地理学范畴”,而要以一种“开放性、包容的、可对话的思路”才能实现对复杂地理现象的认知和研究。
.......................
(二) 浙产纪录片相关概述
纪录片的风格和地理之间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欧阳宏生在《纪录片概论》中,将“在一定的区域内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共同的倾向”的纪录片划分为:京派、海派、西部三大流派,并在日后又增添了渝派、南部纪录片流派等,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地域风格作为依据划分纪录片流派的做法。随着纪录片流派研究的不断成熟,对隶属于一定区域内纪录片进行研究体系也已出现,虽然此类研究无法逃脱地缘美学、地域写作、符号传播之类的范畴,但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纪录片发展的现实困境,使跨文化传播中的区域纪录片研究有了新的意义。对于浙产纪录片而言,其独特的江南文化地理及特征,以及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记录的生存镜像,使浙产纪录片成为了区域纪录片中独具特色的“江南影像”
1、浙产纪录片的定义
首先,需先明确“浙产纪录片的定义”为何。对浙江区域纪录片的命名、名称颇多,诸如浙江纪录片、浙派纪录片、浙江题材纪录片、浙江创作纪录片等等。但经过笔者梳理后发现,虽然对浙江区域纪录片的命名纷繁复杂,不一而同。但在浙江省官方文件中的名称始终只有一种:浙产纪录片。在《浙江省出台促进纪录片发展的十条意见》中有“争取每年有 5—8 部浙产优秀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及其他专业纪录片频道播出”之类的表述。同样,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寿剑刚在浙江省纪录片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同样表述的是浙产纪录片。可见,相较于其它名称,浙产纪录片的命名更加正式,也受到官方的认可。
另一个原因与其定义有关。周松曾对“重庆电视纪录片”作过一个较为全面的表述。借助周松对“重庆电视纪录片”定义的思路,也可以对“浙江电视纪录片”作出明确的表述,即由浙江电视纪录片编导创作的,取材并反映浙江区域人民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表现浙江区域人民的情感生活、精神风貌,并在一定程度展现出浙江地域特有的传统与现代化文化特征、人文与自然风貌、民俗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要素,在镜头语言表现风格上具有鲜明浙江区域文化景观、影像及声音叙事特征,形成了一定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认同,具有明显区别与其它地域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的纪录片集合。
..........................
三、 浙产纪录片地理表述的动力源及现实依据 ..............32
(一) 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32
1、 山水创作传统 ...........32
2、 地域精神品性 ...........33
四、 浙产纪录片地理表述机制分析 ................39
(一) 寻找江南——浙产纪录片的影像表意系统...................39
1、 镜头:江南影像的艺术呈现 ...................39
五、 浙产纪录片地理表述功能分析 .....................49
(一) 形象塑造功能 ...............49
六、浙产纪录片地理表述的缺失及对策
(一) 浙产纪录片地理表述的缺失
浙产纪录片对地理记录和传播的过程,也是观众对自我认同的过程。虽然浙产纪录片在造型表意和叙事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特性,但是与渝派、京派、海派甚至南派纪录片等成熟流派体系相比,浙产纪录片在表达的层次以及深度上,还远远不足。从创作机制和传播路径方面来看,与理想的传播状态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来说,浙产纪录片的缺失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人文、轻人本的创作取向
文化定位是区域文化传播辨识的主要标志,它是指区域文化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和个性。对标志性文化景观的呈现,固然能够提升人文地理的品牌效应。但是仅在宏观意义上叙事,又难免在形式上流于表面;文化研究意义上的“西湖”和“南宋”,脱离了普通观众的生活范畴,失去了纪录片生存的最现实土壤。在湖光秀美的景观之中,夹杂专家叙述西湖文化,学者论道南宋历史,注定了浙产纪录片只能成为少数精英人士的文化。同时,历史与现实不是断裂的关系。在浙江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以普通人的视角、情感和朴素的人生观参照社会发展反而能更好地体现区域文化的动态特征,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亲切感。浙产纪录片在取材上重“人文”轻“人本”的创作倾向,割裂了浙江观众与区域文化之间的现实联系,造成了电视纪录片在人物遭遇、命运和情感等领域的“失语”现象。
2、文化差异下传播路径窄化
浙江作为江南人文地理的典型样本,在文化语境的生成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有别于北方和中原文化的美学趣味。对北方语境而言,浙江人文地理温婉灵秀的自然特征和开放包容的经济特征,与其自身的苍凉古朴、趋于保守的文化特征之间的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沟壑”。同时,浙江处于沿海经济发展地区,,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其获得信息的速度与知识观念的更新明显要超出其它区域,这也就形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知沟”。
在以纪录片为介质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南北文化语境的“知沟”限制了浙产纪录片在跨区域文化中的传播速度与范围。《西湖》、《南宋》耗时三年,投资千万,倾注了浙江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工作者苦心孤诣的审美追求。但遗憾的是,这种追求并没有转化成为实质上的传播效果,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浙产纪录片虽评价不俗,但影响力实难匹及。究其原因是,浙产纪录片只注重影视内容的生产创作,却忽视后期传播效果和路径的做法,对自身发展造成了一种模式上的限定。从当前已成型的浙产纪录片来看,这样的文化隔阂比比皆是,如《乌镇》表现出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产业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现出的政策红利和环境优势,北方文化语境下的观众是感受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浙产纪录片更像是自说自话,一味地呈现自然经济等方面优势,却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差异,使自身的传播路径与受众群体逐渐窄化。
...................
七、 总结
区域纪录片基于现实地理的客观环境,构建了具有拟态环境性质的“媒介空间”,并反过来作用于区域形象的塑造和观众乡土情感的表达。本文对浙产纪录片梳理的过程,恰恰是对纪录片媒介与地理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印证。如今看来,纪录片与地理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确实存在于区域纪录片的创作和表达之中,并发挥着能动的现实效用。
本文从研究体例上讲,是纪录片专题研究,关注的对象是“浙产纪录片”与“浙江人文地理”之间的表述关系。在对浙产纪录片的研究过程中,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对近年来浙产纪录片的电视格局、创作者等现实情况梳理中,发现浙江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在全国有知名度的人文纪录片,同时也有一批具备自觉文化创作倾向的创作者及团队。其次,浙江拥有非常优越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一是自然环境优势,二是社会发展优势,三是历史文化优势,这三种优势共同构成了浙产纪录片的发展背景和现实语境。第三,在对浙产纪录片的表意系统和叙事策略的分析中,发现浙产纪录片在江南影像叙述与呈现过程中构建了四种“媒介空间”:即田园诗化的自然空间、审美化的生活空间、现代性的社会空间以及差异性的历史空间。这四种“媒介空间”是纪录片影响观众脑海中认知图绘,进行意义生产的结果,并由此形成了纪录片对地理的意义重塑功能的三个方面:一是对区域形象塑造功能,二是大众传播功能,三是情感慰藉功能。最后,本文总结了浙产纪录片在人文地理表述和传播路径方面的缺失,如文化定位单一形成了文化隔阂,路径窄化致使观众分层和流失,主观教化使纪录片意义浅层化等等。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提出四种浙产纪录片优化的策略:一是使用统一与差异的双重编码策略,在展示个性人文地理的同时,尽可能寻求不同文化的共同意义空间;二是强化读图时代的意义表达,在强化视觉造型的同时,深化浙产纪录片的社会意义,以此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三是配合重大地理事件传播,提升浙产纪录片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四是纪录片品牌营销,为浙产纪录片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先行先试。笔者希望浙产纪录片能借助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目光的青睐,在今后区域文化传播的舞台上占据越来越主动的地位,在区域文化软实力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