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内部控制缺陷、法律环境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

发布时间:2016-08-31 06:56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国外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件的爆发,,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美国为了恢复公众对股票市场及对企业的信心,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要求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做出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出具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为了顺应国际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监管的改革趋势,于 2010 年颁布《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指引),指引中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定义,并做出了原则性指导,要求自 2011 年起,在境内外的上市公司中执行该制度,自 2012 年起,在 A 股主板上市的所有公司中执行。 国外学者对 SOX 法案颁布后审计费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大量文献表明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后审计费用的增加超过了其所带来的收益,执行该项制度给企业造成高额的成本,学者对执行该制度前后事务所收费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该项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审计费用,这给《指引》的实施带来了阻力。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增加了事务所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计费用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愿意聘请不同的事务所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单独进行审计,在年报中披露内控审计费用的公司也随之增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由事务所出具,而评价报告由企业自己进行评估,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如何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产生影响将是本文接下来要进行研究的;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有关部门及事务所自身也不断对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进行完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外部的监管如法律环境的好坏及上市公司违规及诉讼仲裁次数如何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产生影响。 
........

第二节  论文创新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 一、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研究已经有大量文献,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文献研究集中在检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与自评缺陷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变化,结论一致认为较实施前有所增加;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研究样本集中于首次执行该制度的公司,费用的获取除了少数可以从年报中得到外,采用实施该指引后减去实施前的费用推算得出;其次,对于缺陷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研究,学者集中于对是否存在缺陷以及存在重大缺陷对费用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检验缺陷严重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关系。 二、针对外部监管,本文用法律环境及违规和诉讼仲裁次数来衡量,在各省法律环境的数据处理上采用 0—1 虚拟变量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地区法律环境的好坏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产生的影响。 三、本文的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数据是根据年报披露信息手工整理所得,比现有文献的推算结果更准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在 SOX 法案实施后,学者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能有效降低审计费用。Weil  Jonathan(2004)研究发现在美国执行 SOX 法案颁布后,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导致审计收费增加;杨德明、胡婷(2010),曹建新、陈志宇(2011)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外部审计之间确实存在替代效应,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审计费用,这与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关,为了降低审计费用使得自身更具竞争力,事务所往往会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制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部控制质量低会增加企业经营失败的可能性,Mei Feng(2009)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无效导致公司出具错误的内部报告,管理者会根据这些报告内容对收入与成本进行调整,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审计费用增加。孙新宪、田利军(2011),张汪峰、张兆国、杨清香(2011)等学者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费用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显著,可能导致的原因是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审计;张敏、朱小平(2010),牟韶红、李启航、于林平(2014)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与事务所的收费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收取的费用更高。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事务所收费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围绕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相关报告及报告质量与审计费用的影响展开。Eyelyn R.(2007)对执行萨班斯法案后,根据控制报告检验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力度,发现审计师会扩大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范围以降低财务欺诈的可能性,研究结论表明萨班斯法案的执行增加了审计师的风险。我国曹建新、陈志宇(2011)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更愿意聘请外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向投资者及监管部门传递信息以提升公司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陈洁(2012)以 A 股数据为样本,认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能有效降低审计费用。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对以上文献进行梳理后,在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研究中发现,内部控制具有替代效应,内部控制完善企业审计费用会降低,国外审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后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作为对成本增加的补偿。对于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结论基本一致,一些学者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存在缺陷其审计费用会增加;存在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显著增加。此外,部分学者对缺陷的类型,如组织结构缺陷,资金缺陷等不同类型分类检验了与审计费用关系,普遍认为缺陷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由于我国对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的是整合审计与单独审计并行的模式,国内外对是否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没有强制性规定,导致学者不易获取该数据,因而多数文献集中于对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研究,借鉴张宜霞(2011)的方法,学者集中在公司规模、复杂程度、是否合并审计等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国外许多学者在分析法案实施后审计费用的变化时,发现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增加了审计的成本,使得费用大幅增加,国内也有少数学者对首次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进行了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公司规模及复杂程度等因素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显著相关。此外,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研究中,大多数的文献集中于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以及重大缺陷的存在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对于缺陷的认定标准,财政部将其按照可能导致经营失败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按照财政部缺陷认定标准检验 3 种不同缺陷类型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的文献鲜有。 
...........

第三章 理论与现状分析 ........... 12 
第一节 内部控制审计 .... 12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与内容........ 12 
二、内部控制审计国内外制度发展历程 .......... 13 
三、内部控制审计披露现状 .... 17 
四、内部控制审计费用 ........ 18 
第二节 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 ...... 20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 21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 .......... 21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关系 .... 22 
第三节 理论分析 ........ 23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6 
第一节 假设提出 ........ 26 
第二节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28 
第三节 模型设立与变量的选择 .... 28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 ...... 31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34 
第一节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 
第二节 回归检验 ........ 35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 5.1 可看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不高于 0.6,意味着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资产负债率(LEV)与总资产报酬率(ROA)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 0.8,是因为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报酬率都是以总资产作为分母,因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大。缺陷程度(ICW)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LNIC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 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为 0.11,说明披露的缺陷越严重,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越大,审计师收取的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越高。法律环境(LAW)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LNICA)在 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为 0.144,说明上市公司所在地区法律环境好,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面临的监管较严,因而可能遭到投资者集体抱团诉讼的风险增加,审计师会实施更多的控制测试以降低风险,成本增加导致费用增加;违规及诉讼仲裁次数(PUNISH)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呈正相关,意味着受到违规和诉讼的次数越多,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面临的风险越大,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所有者往往在遭受损失后会企图把部分责任推脱到注册会计师身上,以降低自己的损失(尽管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职业准则执行了所有的审计程序),为此,注册会计师将会收取比原先更高的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作为将来受到处罚或诉讼的补偿;同样,违规上市公司面临的监管更严格,审计师将会对违规上市公司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将来可能遭受的风险补偿。与公司规模(LNSIZE)在 5%的水平上显著且呈正相关,系数为 0.6,企业规模越大涉及的业务越多,审计师需要抽样的范围大大增加,同理,子公司越多,不同的公司经营业务或有不同,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要求更高,所花费的成本更大,所以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与公司规模和子公司数正相关,这与前者的研究一致。与总资产报酬率(ROA)呈负相关,系数为-0.01,说明盈利能力越高的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的可能性较低,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较低,支付的费用越低。资产负债率(LEV)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正相关,在 5%的水平上显著,通常认为企业未对债务进行合理的控制导致债务危机,导致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增加,因而债务风险越高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越高。

内部控制缺陷、法律环境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

..........

结论 

根据五部委颁布分批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规定,2012 年在所有 A 股主板上市的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本文以 2012—2014 年所有 A 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法律风险及违规仲裁次数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考虑在已有的研究中,内控审计费用与公司规模、复杂程度、是否四大等都有显著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对内部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缺陷类型越严重,内部控制审计费用高、即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要高于存在其他缺陷类型的企业。其原因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说明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或者执行不到位,不能合理有效的保证财务报告的合理性和公允性,产生审计失败的风险大,审计师通过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以降低风险,所以相对于存在一般缺陷的上市公司收取的内控审计费用多。此外,本文还检验了法律环境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关系,本文以樊纲等编写的衡量各省宏观法律制度的指标为法律环境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法律制度健全的省份相比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省份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要高,这是因为本文选取的法律环境指标是针对各地区的法律环境指标而不是针对上市公司自身的法律环境指标,法律环境好的同时意味着该地区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遭到投资者集体抱团诉讼的概率大,同时各部门的监管不仅严格而且限制条件多,因此事务所会收取更多的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以此作为弥补内控审计失败所产生的损失(即使审计师已经按照职业要求合理进行了所有的审计工作)。最后,本文检验了违规与诉讼仲裁的次数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影响,研究发现,违规与诉讼仲裁的次数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正相关,次数越多,其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越高,这是因为违规的上市公司由于已经违规,必然成为各部门及公众严厉监管的对象,两者的存在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更大,为了降低风险将会收取更高费用。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5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