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对我国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2014 年我国出口金额达到 23422.93 亿美元,较 1978 年的 97.5 亿美元增长将近 239倍,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14 年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达到 12.2%,为全球货物出口规模最大的贸易国。2014 年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为 22.62%,我国出口产品中又大都是高耗能产品,导致中国出口结构与环境发展不相符。随着出口贸易增速的不断回落,加之我国出口频频遭受国外环境规制的制约,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
出口贸易粗放式发展拉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却也间接地恶化了中国环境。这种透支中国生态环境、去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情况在中国许多出口行业都存在。环境污染尤其是雾霾的严重发展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警觉。从 2009 年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到 2014 年 9 月 19 日国务院下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再到 2014 年 11 月 APEC 会议上中方承诺到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15 年《巴黎协定》的签订,说明各国将下决心整治大气环境。
雾霾现象频发、全球大气环境污染急剧恶化,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而健康风险是用经济利益弥补不了的。据世界银行统计,由于大气污染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中国每年损失 2%-3%的 GDP。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出口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了超负荷影响,尤其是对大气的影响十分恶劣,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深入剖析验证出口贸易具体带来的大气环境影响,能够为出口贸易调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出口贸易也呈现粗放式特点,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大气质量的不断恶化。近两年我国雾霾天气频频出现,空气污染范围逐渐由地区向全国蔓延。我国应努力寻求突破对外贸易发展困境的路径,减少出口贸易的负环境效应,提升出口贸易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影响。因此,研究出口贸易对我国大气污染的影响,通过揭示出口贸易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我国大气质量造成的影响程度,协调出口贸易发展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增长、大气环境逐渐改善的双赢目标。
.......................
1.2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很多国内外学者从贸易的环境效应着手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对贸易产生的环境效应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各学者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各有不同。外国专家早期研究内容多围绕“污染天堂假说”展开,验证一国是否沦为其他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由于出口贸易的发展给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具有间接性特点,现阶段直接对出口贸易与大气环境关系的探究比较少,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
1.2.1 关于贸易自由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Koo (1974)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后揭示出两国之间进行进出口活动会对一国大气环境产生压力。最早研究贸易对环境产生的具体效果从技术、规模、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的是国外著名专家 Sanford J. Grossman(1991)。Birdsall 和 Wheeler(1992)对拉美国家研究表明,在 20 世纪 70 至80 年代,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该国家的产品对环境污染越少,且两国之间并没有通过自由贸易这种方式加大一国的污染程度。Chilchilnisky(1994)最早使用 H-O模型(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环境效应,他认为二者之间发展贸易借助比较优势原理,发展中国家只能生产污染程度高的优势产品,从而加重本国的环境污染。最早提出“污染天堂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的是 Copeland 和 Taylor(1994),在该模型中研究两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对两个国家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得出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将逐渐缓解发达国家的污染情形,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在自由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只能以牺牲本国的环境为条件,从而使本国的环境进一步变差。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污染避难所假说”,Daly 和 Goodland(1995)对自由贸易在提升本国福利水平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这种说法提出了相反看法,主张贸易增长不仅不是改进社会福利的重要缘由,还与环境保护相悖。但是 Dean (1997)采用中国省际水污染面板数据研究贸易对中国水污染产生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度的加大拉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人们对高质量的环境有迫切性的需要,出于健康的需求人民会有意识地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得出人民对经济发展的态度越开放越会促进环境改善的结论。随后Antweiler、Copeland 和 Taylor(2001)从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的三个效应进行研究,从整体来看,结构效应正负不确定而且较小,技术效应超过规模效应,使得环境质量改善,还发现如果自由贸易促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 1%,相反平均污染密度会下降 1%。Peters and Hertwich(2006)利用 44 个国家的相关数据,以二氧化硫作为环境指标,研究出口贸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发现其产生的负效应会加重资本密集型国家污染。
(2)国内研究现状
陈继勇等(2005)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得出对外贸易非但不会损害中国环境,还会改善中国环境,并且还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陈红蕾、陈秋峰(2007)分析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以二氧化硫为研究对象),得出贸易自由化减少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对我国大气目前的污染情况起到了明显的改善效果。 一些学者研究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发达国家获得了对外贸易的大部分利润而且享有了我国的环境福利,使我国成为了污染企业的避风港(邓柏盛、宋德勇,2008;杨万平、袁晓玲,2008)。何洁(2010)、李斌(2011)在分析国际贸易对我国大气的影响时发现,虽然出口污染排放量高于进口污染排放减少量,但“污染避风港”的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
........................
2 出口贸易与大气污染相关的理论
2.1 “污染天堂”假说
基于 H-O 理论,引入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产生了“污染天堂假说”。Copeland 和Taylor(1994)在研究南北贸易和环境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污染天堂”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简称“PHH”)。他们的研究理论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通常发达国家对于保护大气环境觉悟高,国家要求切实履行各种与大气环境保护有关的规则,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因此相对于在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产品属于污染品的,发展中国家对此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因素的刺激下,导致污染产业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聚集,使得其大气污染越发严重。
.........................
2.2 “向底线赛跑”假说
在污染天堂假说的基础上,产生环境规制向下看齐的向底线赛跑假说(Race to the Bottom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会以超低的环境标准,以求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占据稳固地位,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更好地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就业率提升、收入提高,只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鼓励企业发展,而这一有利条件往往是低环境规制的压力,很多国家采取此措施会导致环境规制向底线赛跑的现象出现。Jinyoung Kim & Wilson(1997)基于流动资本的考察,首次建立了该模型。该理论认为自由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会造成各国环境标准纷纷下降。在自由贸易下,具有低环境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要素的流入更加具有吸引力,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企业更多的投资到这些国家中,致使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迅速攀升。发达国家为了留住国外资本,不得不以低环境标准为代价,结果造成各国环境监管不严格、全球环境质量下降。这样一种博弈的结果,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
3 我国出口贸易与大气污染现状 ................. 8
3.1 我国出口贸易现状 ............ 8
3.1.1 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 8
3.1.2 出口贸易方式不合理 ............. 11
4 出口贸易对我国大气影响的实证分析 ............... 22
4.1 出口贸易对我国大气影响的总体分析 ....................22
4.1.1 数据说明 ......... 22
4.1.2 实证分析............. 23
5 对策建议 .......... 43
5.1 国家层面 ................ 43
4 出口贸易对我国大气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出口贸易对我国大气影响的总体分析
4.1.1 数据说明
我国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在工业产业中的制造业,而且大气污染物主要由工业排放引起的。本文研究的是出口贸易对我国大气环境影响效果,故本文使用的是1994-2014 年的出口贸易额和大气污染工业来源的相关数据②:出口贸易额(Y)、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SO2)、工业烟尘排放量(YC)、工业粉尘排放量(FC)、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CO2),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经过整理所得(见表 4.1)。
.......................
5 对策建议
5.1 国家层面
5.1.1 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贸易政策法规
由于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大气污染强度较大,中国面临着出口贸易不合理地扩张与保护大气环境之间的严峻冲突,中国国际贸易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正被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所抵消。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未来中国可能面临国际社会以控制污染为借口限制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因此,,中国应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基于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立场,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贸易政策法规。中国政府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建立的先进贸易政策制度,能够适时调整中国出口贸易法律法规,以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中国出口贸易朝着绿色方向发展。密切关注 WTO(世界贸易组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APEC(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等世界组织在贸易与环境发展方面的趋向,时刻准备调整我国的贸易政策法规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例如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成为获得国际信贷、出口退税的重要依据;采取限制、禁止等手段对部分“三高”产品实施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的政策、将其列入禁止加工贸易目录,从根源减少污染性产品的出口。
5.1.2 加快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
政府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措施来控制出口带来的隐性环境污染。应从重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行业作为切入点,通过资源税、能源税等限制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以及污染密集型等产业的出口,对超排放的企业进行经济性惩处,对控制环境污染有力的企业实行经济性奖励,努力降低出口贸易带来的环境负效应,以保证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实现出口企业经营高效化。采用对企业征收环境税收这种方式,对企业施加经济压力促使其改变污染环境的行为。可以进一步采用征收环境税这种方式逐步取代我国目前的排污收费制度,改变以往的“谁污染谁治理”模式,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将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以费用的方式纳入到了出口产品的总成本中,使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能自觉减少污染,从而有效降低盲目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从根本上协调了降低一切成本与缴纳一定税金的矛盾。因为环境税收具有法律强制性特征,这样还可以为国家治理环境提供资金保障,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