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研究
一、 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理论
(一) 主要概念解释与界定
1. 农村社区
从地理位置来分,社区可以明确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指社区内的人群通过农业劳作来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区域。它有别于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偏低,经济活动简单,社区的封闭性强;区内人群具有大致相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组织机构粗线条,职业分工单一;家庭生活重视程度高,几代同堂普遍,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本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村居民已经转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更有不少农民工入城打工,一年半载才回乡下一次。因此,本文把农村社区定位于以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为主的社会区域。
2.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社会工作者杜威(Deway)提出了相似的观念,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基础”,二战后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让国际上普遍接受了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结合众多观点,本文界定“社区教育”是针对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促进社区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综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来实现的区域性终身教育活动,保证时时教育和处处教育的一种学习活动。
3. 农村社区教育
农村社区教育是相对于城市社区教育而来的,以农村社区的所有居民为对象,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教育资源,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为目的,最终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文化全面良好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学习活动。其教育形式不分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分男女老少,教育内容涉及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时事政治、职业技能、生活闲暇等,具有全民、全面、全程和全区的性质。
.....................
(二) 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追求,因此本文将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 改善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水平节节高升,但农民受教育的情况却未有明显起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职业技能严重缺乏。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一半左右仅有初中文化程度,接近 40%仅有小学或以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 10%。这严重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影响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步伐。
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民家门口的大学,立足于农村,面向全体社区农民,并且熟悉农村、农业和农民,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余,陶冶情操,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同步发展,充分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
人是劳动力的载体,是最重要、最积极的生产要素。农民是农业、农村健康发展的主力大军,其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让农村科技的发展、传播与更新更有效率。也就是说,农村社区教育盘活社区内外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可以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社区居民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综合素质。
2. 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构建学习型社会必然少不了农民这一广大群体。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满足农村社区成员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有助于我国“处处都需学习,时时都能学习,各个都会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要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农村社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社区教育注重加强道德教育,开展普法教育,,强化农民的团队归属感,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使之自愿、自觉、积极地投身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二、 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吉林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打造全新农村,必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现代化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素质的提高来实现,最终都归结和有赖于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一) 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历程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中,吉林省政府启动了以学校为依托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项目,形成了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学校化的两者初步交汇,通过学生使学校和社会双向互动,出现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雏形,开始了农村社区教育的萌芽阶段。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吉林经济迅猛发展。1991 年,吉林省各个区域陆续自发地寻求适合区域发展的教育手段,不断促进以科学知识科技知识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村社区居民围绕农业技术,开展了大量的为农村、农业发展服务的教育学习活动,从农耕技术到政策法规,从读书识字到职称考证,从旅游休闲到投资理财等等,包罗万象,百花齐放。这些培训内容为农民授道解惑,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实际上属于农村社区教育的范畴,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全面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9 年 11 月,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吉林省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大刀阔斧试点社区教育,全省打造了多个社区教育基地,农村社区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历经数年的摸索积累沉淀,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长春市朝阳区被批准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2002 年,吉林省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工作目标,推动力社区教育工作蓬勃开展。2003 年 7 月,吉林的省会长春建立了 50个社区教育基地,同时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挂牌成立“长春市第一社区教育学院”。200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 2006 一 2020 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 年,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重点部署农村社区教育工作。2009 年,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逐渐将社区教育延伸至农村社区。2010 年,吉林省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制定了《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并在《吉林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1—2015 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包括: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学设备装备项目。2012 年,在《吉林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农村成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搭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平台,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至此,农村社区教育进入了实践落实阶段。
.......................
(二) 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省的农村社区教育初具规模,但由于起步较晚,也尚未找到契合的发展路径,迄今仍处于实验试点探索阶段,并且近年来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关注度有所降低的趋势。如何积极有效和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规避现有的困境,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
1. 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低估重要性
吉林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 2013 年起,就不再提及农村社区建设的字眼(2012 年底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942 个,这是笔者在政府报告中找到的最新数据),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政府部门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尚未主动承担起统筹规划的职能,低估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造成农村社区教育是吉林省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没能形成有效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农村教育水平与农村人口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走访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模糊,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畏难情绪,无所适从,担心难以达标。不少农民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都只能从教育两个字去理解,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有些农民一切向钱看,认为干农活犯不着接受教育或者学习。思想层面上的误区,是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无法在农村顺利普及的重要原因,导致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所事事,居民不愿主动参加社区教育活动。
2. 农村社区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吉林省各农村社区政府机构对农村教育的认识程度不一,教育布局不合理,加上经济条件差别很大,部分农村经济实力很弱,80%以上的村落没有经济收入,导致各区域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贫穷的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个别地方甚至处于空白。例如,有的农村社区配备了社区学校,固定培训场所几千平方米,几十名专兼职教师;而有的农村社区只有依附于当地中小学的活动场所,工作人员仅寥寥数人,继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非常难。部分农村地区只有高中,不办职业高中,农村学子也只有读高中上大学一条路,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一些家庭觉得上大学负担过重,读个初中就辍学打工。
......................
三、 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实地调查分析 ..................... 23
(一) 调查与访谈问卷的设计 ..................... 23
(二) 调查方法及调查地点的选取 ............. 23
四、 国内外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 .................. 33
(一) 国外农村社区教育................... 33
(二) 国内农村社区教育.................. 35
五、 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 38
(一) 以专业化教育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 ............... 38
(二) 以信息化手段为农村社区教育的依托 ............. 40
(三) 以全民参与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出发点 .............. 41
六、 发展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 明确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农村社区实际上是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不同于政府部门。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只能扮演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而不能是直接的参与者。但是,政府为促进基层发展,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因此,对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政府要进行宏观的统筹与规划,给予农村社区以必要的指导和协助。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由政府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农村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预见性与规划性。当然,这里说的政府统筹,并非由政府亲历亲为、直接指导具体工作事项,而是要根据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安排,给予农村社区教育以结构上的指导,并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需求,在政策规定上做些引导或者倾斜,将农村社区教育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综合利用农村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制定农村社区教育的总体规划并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
1. 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立法,用法律来推动农村社区教育
为使农村社区教育“名正言顺”,必须把社区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社区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利用法律,才能促使各地政府重视农村社区教育,才能推动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切实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界定清楚政府与农村社区的行事权限,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推进,保障农村社区教育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促进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序开展。
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社区教育政策,从而使社区教育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能够依法获得发展、依法获得保护,避免落实不到位、政府职能错位或失位、部门推诿现象的发生。
......................
结语
作为一个正在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转型的人口大国,教育在我国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其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和多样性的特点,农村社区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居民实现终身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可以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文明建设的需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农村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吉林省是具有众多农业人口、广大农业资源的农业大省。2014 年,吉林省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突破 700 亿斤,农民收入跨越万元大关,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能否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谋求发展,探索出适合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是当前亟需思考和破解的重大课题。
本文紧密结合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的方式,从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分析吉林省农场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外社区教育和国内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政府统筹、社区教育机构自主、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社区教育专业化、信息化、全民化和效益化,并就此提出五大发展对策: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全面推广;加大宣传,项目推动,有序开展;整合资源、开源节流、经费保证;引进人才,培养骨干,提升团队;提质增效,远程试点,示范引领。
总之,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并不是农村社区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与农村社区的有机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参与者以及社区内各种教育要素的整合、互动、协调发展。吉林省需要不断摸索其发展的规律和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同时探索差异化、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提供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