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研究及仿真分析

发布时间:2016-03-15 09:54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存在于行业内部,也出现了跨行业的竞争,企业不仅需要与国内同行企业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企业的竞争压为。技术创新活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仅需要提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也迫切要求推进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新技术扩散创造必要的途径,促使新产业的出现。

这样的大浪潮下,即使是成熟型的技术企业,也会被创业型企业推翻,例如诺基亚、柯达、索尼、HTC等等。80年代的500强企业,目前有70%已被收购或者分裂成小企业。发达国家己经意识到全球制造业开始步入新的发展轨迹一一从传统、常规技术向使用以数控、低耗和洁净生产为重点的先进制造技术转变,于是大幅増加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力图在制造业领域重新建立竞争优势,占据新一轮的经济制蔚点。

近年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即不仅大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中小企业甚至创业型企业也要进行创新,要不断巧造新的经济引擎,増强发展新动力,强调走创新驱动路线。目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社会发展需要多种元素共同作用,创新驱动更需要植根于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目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成熟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面临一洁的"创新烟境",于大企业而言,现有的技术创新模式以技术引进行模仿创新为主,大多数追求的是在原有技术强度上改进的维持性创新,商业模式均停留在低层次发展过程中,突破原创性或颠覆性的创新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为的提升,也无法适应新一轮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需要。中小型企业因为缺乏战略性创新方法与长期的经验和资源的积累,导致其在竞争中始终受到排挤,处于弱势挣扎求生状态。因此,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需要寻找创新转型的新方法。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基于国外高端产业链带来的竞争压为,政府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从技术迭加创新发展庭势来看,我国企业在创新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但颠覆性创新是通过结合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不仅可突破国外制造业在制造链上的垄断地位,还可以通过此来寻找潜在市场客户和新的商业模式,给在位企业和中小型后发企业都能带来新的化会。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颠覆性创新基因突变的特征,来分析颠覆性创新的运行机理和相应的入侵路径,基于运行机理的市场演化作用下,从企业和技术的角度来对其颠覆性创新演化模型进行相应的仿真,最后从结论中分析我国企业应该怎样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进行颠覆性创新能力提高,应该选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定位和进行有针对性的"颠覆性创新模式选择"。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颠覆性创新作为近几年的管理领域研究热点,有力地佐证了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并不一定只有维持性和模仿性创新才是中国的科技发展特色。众多案例说明,在过去三十年发展中,世界上500强企业中存活至今的只有五分之二,许多后发的创业型企业或者采取新的颠覆性技术的企业,都实现了逆转乾坤,改变市场局面的作用。从而看出,颠覆性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用颠覆性创新来指导我国企业发展、转型或战略选择,能够有力抵挡国际上再工业化的冲击,并使各类型的企业都能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在国内甚至国际中占领高端市场。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研究及仿真分析

.................


第二章颠覆性创新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2.1颠覆性创新的定义

颠覆性创新,早期又翻译为破坏性性创新。它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来的,是指相对于在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的维持性创新而言,立足于非主流市场或利基市场,引用新的技术/产品/方法,并导致组织活动发生根本性变革,颠覆市场结构,破坏现有主流技术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创新过程。从颠覆性创新包含的内容来看,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创新程度看,颠覆性创新是程度较高的革命性创新。

在克里斯坦森的理论基础上,另有其他国内外学者对颠覆性创新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如下表所示:

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研究及仿真分析

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研究及仿真分析

...........................


2.2颠覆性创新的特点与辨析

2.2.1颠覆性创新的特点描述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颠覆性创新的判断标准,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的特征,如表2-2所示。

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研究及仿真分析

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研究及仿真分析

........................


第三章颠覆性创新的基因特征和影响要素分析............20

3.1颠覆性创新的基因特征描述...........20

3.1.1颠覆性创新的基因变异过程...........21

3.1.2颠覆性创新的基因特征............23

第四章颠覆性创新的侵入路径和实现过程...........31

4.1颠覆性创新侵入路径分析............31

4.1.1基于性质绅度的颠覆性创新侵入路径...........31

4.1.2基于时间缔度的颠覆性创新侵入路径..........33

第五章颠覆性创新演化仿真分析和企业战略选择.............41

5.1基于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的仿真模型............41

51.1颠覆性创新演化的仿真模型构建...........41

5.1.2颠覆性创新演化的仿真结果分析..........49

5.2颠覆性创新战略选择——以广东省制造企业为例...........55


第五章颠覆性创新演化仿真分析和企业战略选择


5.1基于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的仿真模型

颠覆性创新的运行机理中可以看出,颠覆性创新演化过程即涉及到颠覆性技术的演化,又涉及到利基市场的作用影响,是一个多主体运行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化系统中,即包括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信息交流和碰撞,又涉及到企业内部之间的创新要素,前文分析了颠覆性创新的基因特征,而基因中涉及到了生物种群的遗传,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颠覆性创新的多种创新因素与市场的作用过程,本章将引用多主体遗传算法来构建基于颠覆性创新演化机理的仿真模型,并结合企业视角提出颠覆性创新的战略选择。

51.1颠覆性创新演化的仿真模型构建

1.理论基础

主体(Agent)是鲜活的能够互动的实体,它驻留于环境中并能解释环境作用下的多个数据表现,多主体则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具有自治性、社会性、应激性、主动性持点,即在主体运斤过程中,有自主发生演化、对外界环境的反馈有感知和适应调整能力,并且这种感知和调整是自动应对的。

多主体的建模方式起源于上世纪的80年代,由美国的Marvin.Minsk提出,重视主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多主体建模能够将宏观和微观的许多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个体的变化称为整个系统变化的基础,同时,它能够较好地阐述随机因素的描述性能力和变化作用。多主体分析的过程包括观察实际系统情况,建立概念模型、设计模型参数、模型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再工业化背景下,对颠覆性创新的基因特征和运行机理展开研究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颠覆性创新与基因延伸性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基因延伸性创新的一切创新活动均沿着企业原有基因空间生长,一旦跨越了其基因空间,则无法产生优势,而颠覆性创新则是产生了变异基因,能够使企业实现跨领域或者开拓新市场的创新颠覆。颠覆性倒新具有突变性特征、扩散性特征、不确定性持征、"非竞争性"将征和消费者价值导向性的基因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或者后发企业也能够在市场革命中引发主流市场的失势,而国外"再工业化"的战略包围决定了我国企业的模仿式创新优势不再,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处于弱势,颠覆性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或产业寻求新市场的突破和新的创新模式。

(2)颠覆性创新的侵入路径可划分为两个纬度:技术和市场为标准的性质讳度侵入路径和以侵入时段为标准的市场表现路径。颠覆性创新运行机理的市场均衡中可得出,颠覆性产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为新产品的支付意愿越大,甚至大于产品价格与感知效用之比。随着市场规模不断变大,新产品会产生强大的颠覆作用,不再是部分客户选择颠覆性创新产品,而是绝大多数的客户都会选择该类产品。同时也说明,新的颠覆性创新产品能否与现有的产品竞争,取决于市场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及规模。

(3)颠覆性创新在市场运行演化中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完全实现颠覆需要较长的市场周期。社会网络程度,政府支持力度,技术要素投入、企业规模、企业家等因素的对颠覆性创新的运行演化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化会网络的范围越广,颠覆性创新产品的演化时期越长,颠覆性创新技术采用低端侵入越容易,而政府补贴一方面能更快地促使颠覆性技术的成长,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推出机制,注意保持延伸性创新产品和颠覆性创新产品的市场均衡。一般创新技术要素对市场份额的短期作用较为明显,这也能解释颠覆性创新在运行初期为何不受到在位企业的青睐。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4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4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c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