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试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曾献辉

发布时间:2016-03-15 18:37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社团活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在培养人、教育人和塑造人方面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已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仍以传统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主动性。本文从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工作模式和专业指导等角度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创新管理手段,促进社团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它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如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趋于多元化,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发挥其育人的功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等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发展出现滞后。为此,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2005年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还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这些都要求我们需进一步创新社团管理模式,认清学生社团自身定位和科学发展方向,有力推动高校育人工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地位显著,其举办活动的状况如何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2014年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规模在六万余个,平均每个高校大约有40个,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度达到在校生的81%。而且学生社团不论在类别多样化、发展个性化、数量扩展化还是会员规模化方面都有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表明其已逐渐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对高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为更好的结合现状以提供决策和依据,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学生社团组织架构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部分,高校社团的指导基本上延续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即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三重形式,其中团委直管模式是最为普遍的,团委管理中一般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为领导机构,统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划等,此外,为更好的发挥社团的专业化和效率化,团委管理模式又会分为校团委主管、校院团委二级管理和院团委主管三种。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校院团委二级管理模式,即校团委管理校级学生社团,学院团委管理院级学生社团,校团委不对其日常事务实施具体筹划,由各院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但院级学生社团需要到校团委注册并接受管理监督。
  (二)学生社团种类和数量
  高校学生社团类别宽泛,数量众多。大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数从几十到上百不等,类别包含文、理、工、农、医等所有学科门类,有理论学习型的、志愿服务性的、科技实践类的、文艺体育界的、自然科学门的等等。此外社团的成立在新时期也会越发呈现时代特征,如茶艺社、魔术协会和创业型社团日益俱增。这种创新类别和数量的激增势必将影响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地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还是十分有利的。
  (三)学生社团活动状况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可以说都是内容丰富和形式繁多的,学术性、专业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交叉,多学科串联方式普遍。学生社团能迎合学生在个性展现、素质培育、多层次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他们自愿参加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社团活动,加上学校对活动场地的有效支撑,学生社团能开展出主题为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体育健身、爱心义卖到社会调查实践的各项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反映出时代特征,使学生更快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加速自身成为社会人进程。
  (四)学生社团指导工作
  高校为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一般会指定机构或选派管理人员进行专项指导,在宏观和微观上给予支持。比较普遍的形式为成立社团联合会组织为学生社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领导规划。目前,高校社团指导老师主要由专任教师、机关团学干部和辅导员等组成,他们帮助社团扩充社会资源和经费赞助,提供管理经验对社团活动积极开展,规范社团内部管理,为社团发展导航并提供保障。

  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理念陈旧
  管理有效,制度先行,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社团的繁荣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形,一方面主人翁意识不强造成社团管理混乱,这种内部管理过于严格死板,加上制度的不系统导致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会员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对社团活动了解不深,理念停留在传统“活动”模式,把社团活动归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违背,将社团活动占用第一课堂教学的概念混淆,这种对其认识不够、不清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社团管理经费缺乏,发展方向模糊
  经费缺乏是大多数学生社团面临的重大困境,一般来说,学生社团经费由社团会员会费和学校划拨经费组成,偶尔通过商业赞助补充经费,不过此种途径随机性很大,所以这些对于学生社团活动正常运转是远远不够的,自然而然的打造社团精品和开展特色活动很有困难,导致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单一、层次低级,严重时有的社团日常工作无法正常运作,从而社团的凝聚力下降,会员流失率日渐增多,这些都制约了其运转。此外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的意识淡薄,对其发展方向把握不准,重视力度不强,使得社团有恶性循环发展趋势。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瓶颈。
  (三)学生社团指导力量单一,活动创新匮乏
  校青年教师和团学老师是社团指导的中坚力量,由于学校对指导老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且不纳入职称评价机制,因此他们大多为兼职指导,在社团的管理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很容易体现。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是如今高校教师都面临重要问题,很显然投入到社团工作中有效比例少之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可谓痴人说梦。这也间接使社团活动缺乏特色和创新,活动形式雷同,还有的则为了拉赞助等目的,举办的活动偏离社团本身方向,这种没有找对立足点,缺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仅靠举办一些常规的低水平的活动而趋于完成任务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发展显然举步维艰。

  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社团准入机制,规范社团考评制度
  新社团成立需严格审批,在申报、审核、批准的三个关键环节应有相关职能部门把关,且要达到基本标准和审批条件,杜绝社团发展泛滥的现象。比如对社团的组建应准备完善的规章制度,诸如是否有社团全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章程,是否有专业的指导单位和老师,是否符合学校宏观发展要求及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否严格遵守对学生社团收缴会费、财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此外实现规范化管理、民主化决策,还应对社团整体分类进行考核,一般在组织队伍、品牌特色、活动质量等方面评选出管理有方、创新性强的优秀学生社团,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对社团指导老师可采取是教学工作量要求的方式考核,最好能使之形成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入社团激励体系,创建社团淘汰制度
  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对在社团工作、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激励。比如对学生社团干部也应当视为学生干部并发相应的任职聘书,在评先评优时也应像其他学生干部一样同等考虑,对于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视为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活动,也可认为学生选修了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整体评价体系中,,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社团的地位。除了激励之外,创建淘汰制度有效促进社团科学规范体系的完善。比如对每年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社团由社团联合会评估,评估后确定为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社团予以淘汰,对于从事盈利为目的、成员私自占用经费、会员意见较大等引起严重后果的社团由社团联合会进行审查,不良的将给予解散。激励与淘汰并存,是社团良好发展的一套行之有效管理好模式。
  (三)建立社团分类管理,搭建社团交流平台
  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太适应新时期学生社团的自主性、群众性、多样性等发展,构建分类管理模式能有效促进社团的特色展现。比如对理论学习社团采取社团团支部形式、政治学习座谈、时效知识竞赛等途径提升影响力,加强其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对科技实践社团开展以国家大型科技赛事为依托活动、学术知识探讨、寒暑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会员学术热情、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文艺体育类社团运用汇报表演、竞技比赛、寓教于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团队意识和身体素质。另外,服务社团还需“改革开放”,开拓社团之间、社团与学校其他学生组织之间、社团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渠道以推动其管理工作理念开放化,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锤炼能力,以便尽快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繁荣与其管理模式的创新程度息息相关,在管理模式中寻求科学的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学生社团管理将直接影响到社团功能的发挥。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延伸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高校应加强扶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推动高校育人成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服务社会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指导社团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本文编号:34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4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