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瑞士贸易可持续发展探究——贸易互补、贸易竞争与贸易发展潜力视角
1引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瑞士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中瑞双方一直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进入世纪以来,中瑞双边关系更是突飞猛进,两国高层频繁互访,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关系不断深化。2012年,中瑞双边贸易额髙达263亿美元。如今双方都是对方十分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谈判于2011年在端士达沃斯正式启动,经过九轮谈判,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于2013年7月6日在北京最终正式签署生效。该协定是一个高水平、内容广泛的协定,不仅涵盖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版块,而且还包含环境保护、劳工就业、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等新时期的新议题。双方都同意给予对方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并共同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中瑞自贸区的建立必将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更上一层楼。随着中瑞自贸区的建成,中瑞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对该议题进行探讨,选取影响两国双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双边贸易互补性、贸易竞争性及双边贸易发展潜力,结合国际贸易相关理论、衡量两国贸易互补和竞争的贸易指数以及贸易引力模型,对这三大因素依次展开研究,并据此提出促进中瑞两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促进中瑞双边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中瑞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中瑞两国建成自贸区,国内外学者对中瑞双边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过中瑞双边贸易关系,如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竞争性,但基本都只局限在某一视角,且实证分析过程较少,大多都釆用文字描述或简单指标测算,得出的结论较缺乏说服力。本文选取双边贸易互补性、贸易竞争性及贸易发展潜力三大视角依次对中瑞两国贸易可持续发展进行全方位探究。这是因为笔者认为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是决定两国贸易关系的两大重要因素,在分析两国贸易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时,这两大指标缺一不可。同时,两国贸易发展潜力的大小也会对两国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本文结合这三大指标,全方位探究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一大创新。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笔者结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互补理论等新古典贸易理论,运用贸易结合度、竞争性指数等专业指标,以及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研究中瑞两国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结合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贸易互补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等对两国贸易互补性、竞争性进行定量测算,并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对中瑞贸易发展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关对策建议。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回顾研究该课题需要的理论基础,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理论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互补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后文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着重对国内外学者在该议题上的相关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更为丰富可靠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从贸易、投资等方面详细阐述中瑞两国经贸发展现状。在分析两国各自经贸发展情况及双边经贸往来的基础上,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瑞两国贸易结合程度。该部分的贸易现状分析为后文中瑞贸易关系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为文章的重点章节,着重分析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章分为三个部分,即中瑞贸易互补性分析、贸易竞争性分析以及中瑞贸易发展潜力探究。在前两个部分,主要采用专业贸易指数对中瑞双边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分析,运用包括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在内的系列专业指数。在探究贸易发展潜力部分,笔者结合相关面板数据,运用贸易引力模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影响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将中瑞实际贸易流量同理论贸易流量做比较,进而测算出中瑞两国贸易发展潜力。
第五章为结论及对策建议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总结,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中瑞贸易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回顾
2.1.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即相对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其基本原则,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首次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成功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将为下文中瑞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但该理论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比较优势理论要求国家都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这与现实情况是不相符的。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只把劳动纳入到生产要素中,但实际上影响中瑞两国比较优势的要素还应包括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中瑞两国正是在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才为两国的贸易互补提供了可能。因此,该理论在下文的运用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俄林系统创立,简称H-O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在现实生产过程中,不仅只需要劳动力这一种生产要素,还需要投入资本、土地等多种生产要素,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也不尽相同。要素禀赋先天性的差异造成了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体现在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以,要素禀赋理论是通过“要素禀赋差异影响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差异影响产品价格”这一传导方式来解释不同国家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性以及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差异性。因此俄林认为,一国应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要素密集生产的物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使用相对稀缺且昂贵的要素密集生产的物品。中瑞两国要素禀赋差异明显,中国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家,应大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瑞士作为资本密集型国家,就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两国在国际贸易中都能够获益。该理论部分解释了中瑞两国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出现的原因。
上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就应该集中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但从长期来看,在国际贸易中,若国家间一直只依靠要素禀赋来进行分工和交换,则会引发一国贸易结构不稳定,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等问题。
2.2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动态
2.2.1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的研究
国内学者也很早开始了关于各国之间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的研究。
朱惠对广东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研究,在竞争性上主要采用贸易专业化指数等测量方法,但在互补性上只釆用了简单的定性分析方法。
与她不同的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时,基本都全部采用指数分析法,即运用相关贸易指标对国家地区间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进行测算,不同学者采用的指标不尽相同。
于津平运用贸易指数测算得出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品,比较劣势最大的是机械业。同时提出行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各经济体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带来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潘青友运用贸易互补指数和相对竞争指数研究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问题,得出结论: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比较优势逐渐缩小,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加;在贸易竞争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品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样,荣静、杨川也运用贸易相对竞争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同时还加入出口相似性指数,测算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相似度较高,主要还是以竞争为主;双方贸易互补性都在逐年下降。
在指数选取上,部分学者还引入产业内贸易指数对竞争性进行衡量。王国安,范昌子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两个角度,对中欧贸易互补性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中欧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国际分工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周茂荣、杜莉提出贸易互补分为产业内互补和产业间互补的观点。产业内贸易互补使贸易双方形成相互渗透的产业联系机制,而产业间贸易则能帮助国家间实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他们借助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等分析工具,得出:中美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以产业间的互补性为主,产业内的互补性存在,但总体上并不显著。吕宏芬、俞终进行中巴双边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时,运用了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并运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等,指出中巴两国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较高,但差异性在增大,双边商品贸易关系互补性在逐年提升。
3中瑞经贸现状概述.........18
3.1中瑞各自经贸发展情况简述........18
4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25
4.1中瑞贸易互补性分析.......25
5结论及对策建议.........46
4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两国双边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国贸易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潜力。本章将围绕这两方面来讨论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中瑞两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竞争性入手,对两国贸易发展潜力的探究则主要采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4.1中瑞贸易互补性分析
4.1.1中瑞贸易互补性概况分析
该部分将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宏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瑞贸易互补性进行定性分析。
(1)自然资源方面:瑞士国土面积仅41284平方公里,自然资源相对匮乏,除了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之外,其他自然资源均依赖于进口,其中95%的原料、能源和60%的消费品依赖于进口,而工业品70%-90%的依赖于出口,高度依赖出口也使得瑞士经济的发展更多需要依靠国际市场。而作为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中国,自然资源数量丰富、种类齐全,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能源、产等重要资源储存量均名列世界前列,在世界资源产品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中瑞两国在自然资源上有较强的互补性。
(2)产业结构方面:瑞士作为西欧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主要优势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之际,其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低于瑞士,主要在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及加工制造业方面拥有优势。
5结论及对策建议
前文在分析中瑞经贸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中瑞两国贸易互补性、贸易竞争性及贸易发展潜力三方面,对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本章将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对中瑞贸易发展潜力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推动中国与瑞士贸易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
5.1结论
自建交以来,中瑞双边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经贸领域,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通过前文全面深入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瑞贸易目前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总体上看,两国贸易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但仍存在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中瑞贸易中,中方逆差严重,且呈逐年加大趋势。中瑞自贸区成立后,随着中瑞双边进出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或取消,瑞士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我国的出口将会进一步增长,如机械制造、精密仪器、金融服务业等,这势必会对我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更大的冲击。
(2)近年来,虽然中国与瑞士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中瑞两国在对方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但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仍然不够紧密。从前文计算结果来看,中瑞两国双边贸易结合度均值均小于1,尤其是中国对瑞士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竟从未超过0.3,该现状说明对于我国而言,瑞士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双方的市场都存在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3)文章通过对中瑞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得出,中瑞双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原因在于两国不仅存在先天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禀赋的差异,现实情况中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些要素禀赋特点决定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瑞士虽先天资源禀赋不足,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瑞士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现今已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资本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两国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吻合程度较高。随着中瑞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将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5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