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简论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17 16:41

  论文摘要 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不仅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中心环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科研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核心所在,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模式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也将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探索研究。

  论文关键词 研究生生涯 规划辅导 科研素质 综合素质教育

  一、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的重要意义

  硕士研究生的生涯规划辅导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和完善的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教育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基础性支撑,不断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工作。
  对于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这一概念,首先由王丽、李荔波(2007)基于高等教育角度从知识层面和执行层面提出 ;王勋、李钰(2008)对于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的实施划分为了适应、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并提出了分阶段多平台的理念 ;李雷(2010)则将规划辅导的三个阶段划分为试探、具体化与专业化阶段 ;方胜强(2010)则对于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的重点聚焦在了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霍礼强(2011)从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提高、职业目标的明确以及自我潜能的挖掘等角度论述了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的重要性 ;梁晓燕、王皓楠(2013)结合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对研究生生涯规划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
  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在我国尚属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阶段,其实践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还有待提升,但是对其重要意义的认知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从研究生个人层面而言,针对研究生开展生涯规划辅导是为了能够帮助研究生正确认知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确立人生目标以及规划发展路径。有效的规划辅导可以让研究生在校期间有意识地根据自身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选择并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并以实际的行动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生涯规划辅导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择业目标的过于集中,实现“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的良好局面,是助力研究生个人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第二,从高等教育体系层面而言,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在过去的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对于生涯规划辅导观念缺失的问题,认为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在年龄、学历等方面都有所提升,研究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发展路径选择,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乐观。生涯规划辅导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地位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还应当是不可或缺,辅导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全程化、个性化。因此,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对于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从社会就业形势层面而言,在研究生中开展生涯规划辅导具有强烈的迫切性。硕士研究生的大幅扩招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却为研究生就业市场增添了压力。尽管社会对于高学历、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但伴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多,需求空间不断缩小,近年来每年都在刷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记录,一些地区、高校的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缺少专业化辅导的研究生求职者将难以适应。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的开展将有助于研究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盲目、不茫然,提前备战、有的放矢。

  二、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核心

  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大学生生涯规划正在向着专业化和细分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我国各高校,针对硕士研究生的生涯规划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葛阳阳,杨娜,范洪涛,2012),随着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化向普及化的发展,研究生的生源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个体教育受到了研究生人数和就业压力的双重挑战,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不利于研究生的生涯发展。许多研究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薄弱,自我定位不准确,面临就业问题时无所适从,甚至部分研究生对于读研的初衷存在疑惑 (顾海燕,2010);2009年,教育部做出了“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决策,专业硕士人数与日俱增,其学制时间短、科研教育周期短、就业准备期短的现实问题更是对研究生的生涯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涯辅导的模式缺乏针对性,缺少个性化指导,学术硕士生涯规划辅导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景亮,2013)。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研究生对于生涯规划需求强烈,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十分强盛;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其获取资源的渠道和方向十分分散,阶段性和临时性的辅导事倍功半;研究生在校时间较短,管理难度较大,单纯的就业辅导不能很好的满足其生涯规划需求;现存辅导员人员专业背景欠缺,辅导队伍不规范,辅导内容不成体系,随意性较大。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及实际工作中的难点,明晰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的核心所在,有利于丰富研究生生涯规划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利于指导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利于为研究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辅导。
  因此,本文认为以科研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核心所在。
  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核心,并且以科研素质的培养作为切入点首先符合研究生自身的特点。研究生自身有两大特点:学生来源复杂与学习方式独特。在同一研究生专业中,年龄、生源背景等的差异都远比本科生大,且学生多数分布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研究生在校时间较短,科研任务繁重,在校期间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社会活动的选择上观念偏于功利化,很难沿用针对本科生的形式来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研究生思想的多样化也使得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复杂化。然而以科研素质的培养作为切入点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开展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同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相一致。
  其次,以科研素质的培养作为切入点更容易获得研究生的认同,更有效地取得实效。科研素质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诸如学科竞赛的参与、学术活动的举办、社会实践的开展等,在这些既契合研究生专业学习又贴近丰富课余生活的活动中,能够让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团队合作、社会认知、待人接物等方面拥有切身收获,进而促进生涯辅导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的思路

  在2013年出台的《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这是对新时期研究生教改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而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开展正是对总体要求的贯彻落实。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在以科研素质的培养为切入点开展实施过程中应当完善以下思路:
  (一)牢牢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机遇期,依纲靠本、深化改革
  新时期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开展应当依纲靠本,“纲”即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所提到的总体要求,“本”即为各高校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实际情况,只有把握好指导意见、考察好现状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不同,也应当建立起围绕综合素质教育的符合各自特征的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模式,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辅导工作体系,在辅导方案的探索中对于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以大范围普遍应用,而对于尚不成熟或仅适用某些专业某类学生的措施方案可以在个别院系、专业和学生中实施开展。对于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改革探索可以分批进行,但要以实际效果为目标,以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因需施教、因材施教
  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为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师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生涯规划专职教师为领衔、专职辅导员为核心、研究生导师为基础,从而改变以往专一的研究生辅导兼职的模式。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除了在学术方面进行引领指导,同时也要在生涯规划发面出谋划策,成为学生的“生涯导师”。导师在对学生开展以科研素质培养为切入点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挥强有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研究课题的选定、社会实践的指导,从而实现有助于生涯发展的前期理论与实践积累。在生涯规划辅导过程中要秉承因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忌“一刀切”、“吃大锅饭”。要让研究生自己成为为自己制定生涯规划的主体,成为自我发展的设计师,让学生认清自我,进而在此基础上树立职业意识,掌握求职技能。
  (三)运用新媒体创新生涯规划辅导形式,随时随地、双向互动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研究生生涯规划辅导提供了技术上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以其突破时空限制的特征,为规划辅导创新了方式方法。传统的辅导方式多为课堂讲授、图书阅读等,是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入和少量的信息反馈,并且受到时空限制及时性很难得到保证。由于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的使用可谓是全覆盖,因此运用新媒体创新生涯规划辅导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覆盖面,使得辅导工作随时随地开展,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在及时向导师、辅导员等反馈交流的同时还可以横向与同学进行讨论。在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实现在网络平台、QQ、微信等渠道中良好舆论环境的营造,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激发其参与热情,更好地实现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本文编号:35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c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