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贫困缓解:印度经验对中国西部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3-20 13:20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通常,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遵循先农业,再工业,最后发展服务业的基本路径,这是由于,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积累,而工业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型产业,规模庞大,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但是在工业基础建设期间,投入大但见效缓慢,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在工业体系建立完善的基础之上,各国才会转向发展服务业,由满足人民生活基本温饱需求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迈进。但是传统路径发展模式,耗时长,资源损耗巨大,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与传统产业发展相比,服务业的发展更注重对人力资源的使用,对于能源需求和基本厂房建设的要求则较低,地域性限制因素更少,对环境的破坏性也较轻微。在石化能源日渐稀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大力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最佳均衡点。21 世纪,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和计算机使用的不断普及,国际化分工程度的日渐加深,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张,国际服务外包贸易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代表型模式随之产生并日臻成熟。因此,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扭转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二选择。

与一般国际贸易发展流程相似,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也涉及贸易双方的商品交换,只是这种商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形物品而是以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作为交换标的物,购买此类标的物的交易方称为国际服务外包贸易的出包方,提供此类标的物的交易方则称为国际服务外包贸易的承接方。出包方将非核心业务从自身生产价值链中剥离,以签订出包合同为依据,,将部分中间投入品(信息服务、客户服务、软件服务、咨询服务等)出包给拥有合格资质的承接方,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投入和更高的经济利润。这种基于技术差距和成本差距而产生的贸易方式决定了出包国往往是发达国家,而承接国则多为发展中国家。因此,分析承接国在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过程中可能获得的经济效应,有利于促进更多发展中国家投身这一新兴领域,促进其经济新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基础设施改善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效应。国内外对承接服务外包的效应研究较为普遍和深入,基于缓解贫困人口的出发点,本文从两个层次、三个方面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微观层面,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直接带来大量工作岗位,即服务外包能够对就业产生较为明显的良性影响;宏观层面,承接服务外包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1.2.1  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对国际服务外包可能产生的就业效应进行长期研究后,形成了两种相异观点:观点一认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对就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Amiti 和 Mary(2004)专门对美国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跟踪分析,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美国现有的服务外包发展和促进就业之间存在着弱负相关性。Mann(2004)选取美国的 IT 部门作为分析对象,证明美国 IT 硬件行业通过实现中间投入品的外包使得新一代产品的销售价格能下降大约 10%——30%。在此基础上,Mann 又进一步论证美国 IT 软件外包同其 IT 硬件外包一样会对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没有对美国 IT 行业的就业水平造成明显的波动。Garner(2004)指出,随着外包产业规模和范围的扩展,美国的就业机会一部分流向承接国,但是这部分输送到国外的岗位仅占极少比重,从长期看,对美国原本就业率和生产率产生的影响都不突出。并且,转移出去的岗位多属于美国国内收入较低阶层的岗位,原有工人因此转移到别的岗位,生活水平还可能因此得到提高。类似的,Kinsey(2003)全球报告中,以管理咨询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正常经济周期内出现短暂的就业率下降对整个就业情况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Baily 和 Lawrence(2005)对美国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在 2000——2003 年间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制造业中只有 11%左右的失业与贸易有关,而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就更小了。

观点二则认为,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较为突出。Bhagwati(2003)对爱尔兰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将增加当地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而减少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Geishecker(2010)以德国的制造业为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19%——24%的低技能劳动者的失业与服务外包的发展有关,并随着后者的发展进一步加深。Dossani 和 Panagariya(2005)研究了印度近几年来服务外包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指出,承接国在承接服务外包初期获得的最突出的经济效应就是就业量的快速增长。中国学者陈景华和刘庆林(2006)经过研究美印之间进行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证明了服务外包贸易的进行能够有效促进承接国技术性劳动力就业状况的改善。陈菲(2009)的研究表明,对于出包国而言,服务外包只会减缓其服务行业从业人数增加的速度,不会导致就业比重的下降;而对于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国而言,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不断发展能够为承接国相关就业岗位和服务行业就业比重带来双增加。

....................


2  承接服务外包与贫困缓解的理论分析


2.1  贫困的界定、成因与缓解途经

2.1.1  贫困的界定

人类对“贫困”的探索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理论上而言,涉及经济学、发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基本需求被归纳为食物、衣着、住房、健康和教育等五大方面,这五大方面基本需求的被满足程度与一个人的贫困程度息息相关,而对贫困程度的量化则涉及到贫困线。

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1901 撰写了《贫穷: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一书,在书中作者以获得体力所需的基本生理需求为测算基准,折算成对基本货币的需求量,对英国约克市的贫困线进行了数量估算,以六口之家为例,一周的时间范围内,购买食品的最低支出为 15 先令,如果再附加上穿着、住宿、能源使用等其它基本生存需求方面的必要支出,合计约为 26 先令,即六口之家的贫困线为一周 26 先令,进而粗略估计约克市的贫困率是 10%。这是最早的关于贫困率的计算,在这项计算中,将人们生存的基本所需分成食物和非食物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计算,这是目前已知的对贫困状况进行货币量化的最早记载。1979年,英国取消了以生存基本所需为基础的贫困发生率的计算方法,将贫困定义为“家庭收入低于处于中无位数收入分配的家庭,其所获税后收入的 60%”。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桑斯基(Mollie  Orshansky)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分别计算满足最低生存条件所需食物和非食物两部分的需求量,以满足最低热量需求而需购买的各种食物的货币支出作为食品的贫困线,又按照平均家庭消费支出的 2/3 作为非食品购买支出,估算出非食物的贫困线,综合两者,对美国的贫困线进行了测算。同英国一样,美国贫困线的概念也超出了绝对贫困的概念,转为相对贫困的概念。依据这一测算方法计算得出,在 2010 年时,美国整体贫困发生率约为 15.1%。此外,世界银行定义“贫困”即“福祉(well-being)被剥夺后产生的一种不利情况”,即贫困程度的界定取决于相关福祉被剥夺的严重程度,因此,世界银行认为,福祉被剥夺等同于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支撑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既包括维持基本生理活动而需要摄取的食物需要(以每人每天 2100 卡路里为衡量标准),又包括满足衣着、住房等非食物的基本需要。从本质上来看,世界银行对“贫困”的定义和衡量的标准与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1901 年对英国贫困率进行测算时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


2.2  服务外包的界定、发展动因及经济效应

2.2.1  服务外包的界定

“外包”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和 C·K·普拉哈尔德(C.K.Praharad)在 1990 年合著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明确提出。两位作者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根据词组“Outside Source Using”创造出新词?“Outsourcing”,专指跨国企业在有限资源制约的前提下,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环节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出包给其它相关企业来完成,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而“服务外包”是隶属于“外包”概念之下的一个分支类型,是服务产业和外包产业的交叉领域,有三类不同的界定方法。

第一类对“服务外包”的界定从其性质的角度定义。美国毕博管理咨询公司(BearingPoint)将服务外包定义为:“出包企业为了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核心领域的生产,通过充分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和专业服务供应商提供的廉价且专业的劳动力,而与承接商共同完成整个生产流程,以到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环境变化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第二类定义是从业务涵盖范畴的角度进行界定。例如,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将“服务外包”定义为当代 IT 服务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涉及业务内容的不同,“服务外包”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不仅包括规定的生产产品技术供给,还包括与产品相衔接的专业化服务供给,两者相互配合,为客户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 IT 基础设施和企业定制服务,确保服务的完整性。从分类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外包可以继续细分,分为基础技术服务、系统操作服务和系统应用服务三大类;业务流程外包可细分为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三大类。

第三类,则是对前两类定义的综合。2007 年,印度软件与服务公司联合会(NASSCOM)在其发布的《印度服务产业年报》中指出:“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大分支,是以 IT 技术为发展基础而产生的一种业务流程外包形式(IT-BPO)。所有可外包的贸易形式(包括 IT 技术的外包、研发过程的外包、业务流程的外包等)都是以 IT 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发展基础,在数据化的系统处理之后,由出包方转移到承接方的整个过程。因此,任何转移出去的业务流程和信息作业,都可以划归到服务外包的领域之中。”

...........................


3   承接服务外包与贫困缓解的经验分析 ............... 27

3.1   指标选择和数据说明 ..................... 27

3.2   计量检验及其解释 ...................... 28

3.2.1   单位根检验 ........................ 28

3.2.2   协整检验 ................ 29

4   印度经验对中国西部减贫的启示 ........... 35

4.1   印度与中国西部经济相似性 ............ 35

4.2   印度以服务外包促贫困缓解的经验归纳 .............. 37

4.2.1   充分利用发展机遇 ..................... 37

4.2.2   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 38

5   结论 ..................... 44

5.1   基本结论与政策启示 .................. 44

5.1.1   基本结论 .............. 44

5.1.2   政策启示 ............ 45


4  印度经验对中国西部减贫的启示


4.1  印度与中国西部经济相似性

根据 2000 年中国西部大开发计划的相关内容,将中国 34 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西部地区包含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十二省、市、自治区,面积 54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2.87 亿,分别占到全国的 56%和 23%。作为中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此,是中国减缓贫困状况的重点发展地区。在经济发展层面,印度与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如表 4.1。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贫困缓解:印度经验对中国西部的启示

根据表 4.1 所示,在经济总量方面,2000 年时印度与中国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近几年此项差距逐渐缩小,到 2012 年、2013 年时基本达到了同一水平,这说明印度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在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从人口上来看,印度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因此在人均 GDP 方面,西部地区具有更多的优势。从贫困程度上来看,印度 2000 年时,全国的贫困发生率为 50.97%,到 2013 年时降至 35.52%,降幅达到 30.3%,减贫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相较印度地区的贫困状况,中国西部地区的总体贫困状况略好于印度地区,但是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贫困状况存在较大较大。

........................


5  结论


结论部分将梳理和概括此篇文章主要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引出相关的政策启示,归纳文章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并如实罗列文章尚存的不足之处。虽然本文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对国际服务外包的贸易研究尤其是从承接国角度进行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5.1  基本结论与政策启示

5.1.1  基本结论

国际服务外包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分工与合作所呈现出的新态势之一,同时,也是联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的新的纽带之一,是立足于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收入较高、就业吸纳力强,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对环境损耗较小等优点的新贸易发展点。

对于积极参与并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家而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带来较多良性的经济效应来缓解普遍存在的贫困。本文所进行的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对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与贫困的缓解作用表现在:增加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为更多的无业或失业人口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的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获得更多可供换取生存资本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产出,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和可供再分配的福利,有益于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对比其它相似类型的研究主题,本文不仅考虑到理论方面的作用机制,同时,通过较为严谨的经验分析得出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论:印度作为承接国的代表,通过承接服务外包促进本国就业,对缓解贫困所发挥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甚至超过了服务外包产业年收入的变动和印度人均 GDP 的变动对缓解贫困的影响程度。这说明,缓解贫困最为有效和最为直接的途径需要从与贫困人口直接相关的因素入手。产业竞争实力的提升或人均 GDP 的综合提高,对于一国经济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存在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分配机制等相关环节的复杂性和时滞性,对一国贫困缓解的直接作用往往被削弱。相反,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福利,是直接与单个公民直接相关的改善因素,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因此对于贫困的减缓作用也更为直接和明显。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和论证承接国是否能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获得减缓贫困的效果。不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还是经验分析的角度都得到了正面印证。通过对承接国代表——印度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对中国西部地区未来相关行业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将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