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东北地区城镇化与流通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20 13:25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两个主要驱动力。其他许多经济学家也都认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动力,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则是城镇建设的前提,工业的不断发展则是城镇建设主导力量,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加深了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显著的提高了二者的效率,在当前的形势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异常明显。第三产业是指除了工农业之外的其它产业,而流通业正是第三产业中的最主要部分,产值基本占据着第三产业的很大部分,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城镇建设进程速度显著加快,但是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建设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研究中国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这一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了国内外对于东北地区城镇化研究的不足。目前多数研究只是局限于城镇化机理的探索、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和城镇化与整体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而东北地区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当前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巨大,研究流通对于地区城镇建设的贡献度,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理论依据,其他少有文献涉及。

(2)初步认识了东北三省城镇化水平与流通产业的数量关系,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得出三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互动结果。可以为分析东北地区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如何互动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本文对于流通产业和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分析为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使得人们能够清楚的认清二者互动发展的机理和数量关系,为未来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时提供依据。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只顾眼前发展,不立足于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城市与城市之间互相攀比、盲目扩大建筑面积、哄抬房价,使得政府与房地产紧紧的绑到了一起,难以有效的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为未来东北地区城市建设和流通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


1.2基本框架与内容

本文沿着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分析的总思路,研究了东北地区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如何互动影响的问题。

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和背景;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对流通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之间互动发展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对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建设之间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

第四部分分别对东北三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运用了 1993 年-2013 年东北三省的数据,构造了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进程的相互影响模型并随后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六部分则选择了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相互促进较好的英国与日本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出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来引以为鉴;

第七部分是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可靠的对策建议;

........................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1867 年出版的《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运用 Urbanization 来解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至此,“城市化”的概念由此诞生。在中国,区别于外国没有建制镇,我国将这一概念称为“城镇化”。对于城镇化与流通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马克思(1974)认为这是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一个民族内部发生分工之后,随后就会引起这个民族的农业劳动和工商业劳动的分离,选择农业劳动的人们依旧聚集在乡村劳动,而选择工商业劳动的人们为了生产和交易的方便则聚集到市集,最终导致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因此,从城市的最初形成过程也可以看出,城市和流通产业之间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恩格斯(1957)也曾经对商品贸易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他将工业革命后伦敦和巴黎的空前盛况都归结于贸易的作用。巴顿(K.J.Button,1984)③也认可城市形成的本质原因就是农业和商业的不断发展,探索城市形成过程关键就在于探寻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过程。哈里斯(C.D.Harris,1943)在对美国的城市进行分类时,根据城市的职能不同专门列出了以流通产业为主的城市类型,如批发型城市、零售型城市等,在这些城市中流通产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地理学》一书中,用日本学者松久弥的观点概括了城镇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的聚集过程,尤其是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流通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聚集。韦伯(A.Weber,1909) 提出工业区位理论时指出:地区产业聚集效应、劳动力价格和货物运输成本是影响公司选择投资地点的关键因素;其中,聚集效应社会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中时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包括聚集的经济与不经济。若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够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或者收入增加,则称这一地区有正的聚集效应,即聚集经济;反之,则称这地区有负的聚集效应。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33)提出中心区位理论通过系统阐述中心地的规模、分布和数目构建了一个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廖什(A.Losch,1940)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上又提出了产业的市场区位论,又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阿瑟·奥沙利文(A.O' Sullivan)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城市的聚集效应由对工业的分析拓展至对商业的分析。他通过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一个零售商的营业额并不会随着其它零售商的增加而减少,相反,随着这一区域的零售商的聚集,还会导致营业额的大幅度上升,主要因为商铺的聚集会带来这一区域顾客的大幅度上升,因此在流通领域如同工业领域一样,通常都会存在着正的聚集效应。这一理论通过将商业效率提高与城市聚集效应联系起来,为流通产业和城市的互动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巴顿(K.J.Button,2001)提出了范围经济等概念来说明城市对运输等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一个地区若集中了某个产业所必须的人力、物力时,若继续扩大经营规模,会使企业在这一地区发展会比在其他区域发展拥有更大的优势。

........................


2.2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将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本文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谢朝斌(1995)通过分析流通产业、工业化与城市化三者关系时候得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力量之一,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也会直接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城镇化与商品流通业之间是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谢文慧和邓卫(1996)在研究上海城市化历程时指出:上海从最初黄浦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为东方的经济、金融中心,靠的就是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第二产业在城市建设中居于次要地位,这对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地区都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徐学强和周一星(1996)等人在《城市地理学》一书中指出,城镇化进程实质就是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聚集过程。在城市建设初期,工业发挥的作用比较大,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并且逐步会成为城市建设的后续力量,而流通产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部分,其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则会越来越明显。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建设历程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的建设步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扩张。从史料中也可以看出,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时起,在江浙、两广地区涌现了大量的城镇,而这些区域都是当时中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杨小凯(1998)通过劳动分工模型,说明了商品流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商品生产所产生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汤宇卿(2000)从流通产业的空间体系结构角度分析了流通产业的布局是如何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郭鸿懋(2002)等在研究现代城市治理模式时提出了顾客导向型城市治理模式、城市经营模式与企业化城市治理模式,前面两种都说明了流通产业对于城市的治理的重要作用。周牧之(2003)在研究城市犯罪原因时分析了城市最初存在的目的,他认为古代人们生活的主要地方就在农村,当时虽然有不少城市,但是城市存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交易,例如唐宋之后中国的开封、西安、广州都是这种商贸城市的代表。王自亮、钱雪亚(2003)认为流通产业通过对企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这加速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产品的流转速度,不仅从量上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够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


3 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 9

3.1  流通产业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分析 ...................... 9

3.1.1  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 10

3.1.2  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 10

3.1.3  自身对就业的吸纳直接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 12

4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和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16

4.1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 ....................... 16

4.1.1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总体水平 ................ 16

4.1.2  三省城镇化发展状况具体分析 ............... 17

5 东北地区城镇化与流通产业互动发展的计量分析 ................... 26

5.1  数据的说明 ................ 26

5.2  模型的建立 .................... 26

5.2.1  模型的形式 ................ 26

5.2.2  模型的参数估计 .............. 27


6  国外成功模式的借鉴


考虑到东北地区的城镇化起步阶段教早,国家支持力度较大,工业基础雄厚以及国土面积和流通产业的区位优势等综合因素考虑,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能够得以有效借鉴的并不多。综合考虑全球有代表性的流通产业和流通产业相互促动较好的地区为模板,本文选取了英国和日本为模板进行深入分析,分别论述以上两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和流通产业发展情况,希望能够为东北地区城镇化和流通产业良好互动之路提供指引。


6.1   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调控型城镇发展模式

英国自 1929 年世界性大萧条之后,无论在城镇化的道路上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受凯恩斯主义影响,把政府规划与调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力求通过法律、税收、货币、行政等经济手段,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6.1.1  英国流通产业发展对东北地区的启示

对待流通产业,英国政府保护流通企业的发展,鼓励公平竞争,促进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于 1973 年制定了《公平交易法》,与此同时,随后还成立了公平交易局;在 1976 年新颁布了《禁止从事限制性贸易法》和《转售价格法》;1980 年英国又一次制定了《竞争法》,该法为国家对流通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使得流通企业的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市场运行更为有序,是流通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与此同时,该国还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自从上世纪 70年代开始,英国就开始重视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型流通企业不仅对就业有着强大的吸纳能力,还方便了市民的生活,有效的补充了大型企业的不足,促进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为了扶持其健康迅速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如税收优惠,将中小企业所得税率从 83%下降为 60%,同时还提高了最低征税标准,减轻了附加税、资本让渡税等资本税负担。不仅如此,还从金融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大力支持,英国曾经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调查中小企业资金运营情况,并随后成立了专门的小企业投资公司,专门为企业筹集外部资金。

........................


7  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性毋庸质疑,2014 年国务院特别下发了专门文件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着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以往的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而对东北三省的实证分析来看,尚无一省能够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因此,探讨出一条适合东北城市建设的新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要做好以下几个几点。


7.1   充分认识流通产业的重要作用,避免重工业轻流通的产业布局

充分认识到在东北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第三产业的基石,还是加速工业发展、促进农业效率提高的根本。流通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盘活东北经济的关键点。因为它的发展,不仅会解决东北地区工业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会提高城镇化质量,使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加强,提高东北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东北地区的模式也是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能够引导产业合理配比,关乎这城镇化的成败。随着东北振兴计划的实施,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城镇化率虽然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由上文分析可知,已经远远落后于原本发展程度较低的东部地区,而且发展质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这种势头还会一直保持,几乎丧失了先期发展的优势。在城镇的质量上,城市数目虽然较多,但是大都规模过小,以及设施跟不上,导致对于人口的接纳能力低下。在资源环境方面,东北是资源型地区,其产业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但无节制的持续性的破坏性开采,导致了近年来资源几近枯竭。因此导致了经济的发展的停滞不前,在 2014 年,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在现行的制度方面,我们仍然实行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享受到城市的各种福利待遇,使得人口城镇化进程严重受阻,打消了农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否则东北地区的发展将会停滞以至于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东北经济不具有可持续性,寻找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流通产业,合理引导生产、流通、消费,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加快城镇化的脚步。保证城镇化的质量,同时利用好东北特有的在资源、地理、产业方面的优势,做好产业转型的工作。对于目前的东北来说,无论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数量,还是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都迫切需要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引导其工业附加值的提高,促进就业,解决工业盘子大、质量低的问题根本。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2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