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21 10:0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对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在云南省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李纪恒同志对云南城镇化建设道路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城镇化路子的总目标和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关系的总要求。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红河州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研究,是实施开展红河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的内在要求。红河州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民族自治州,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城镇化良性发展,呈现出“多核推进—均衡发展—人地和谐—功能各异—产城融合”的特征,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雏形,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其发展战略,通过系统梳理红河州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宏观统筹与微观管理,设计良性运行机制,以人口、土地和空间等城镇化建设为视角,积极稳妥推进红河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红河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各类城乡建设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升经济加速发展动力、社会永续发展水平、文化和谐发展基础、生态绿色发展诉求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城镇化理论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可大致划分为区位理论、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区位理论认为聚集可以带来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建立起较大的生产综合体。结构理论认为农业与非农业活动并存、非城非乡现象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主导部门或行业在一些地区聚集发展,能够产生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Northam(1979)通过大量观察认为城镇化发展过程近似呈“S”型曲线,并以 25%和 60%的城镇化率为界限划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最终阶段。①Karmeshu(1988)通过数据拟合也得出了同样类似的结论。②随着国外城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在成立后制定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导致中国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制度障碍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根源。
二、国内研究综述
对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阎小培等(1998)提出二元理论模式解释我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国家有计划投资建设新城以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型,二是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城镇化。陈扬乐(2000)将中国城镇化动力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生城镇化”以苏南模式为代表,而“外生城镇化”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对城镇化制约因素的研究:蔡昉等(2001)认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扭曲。卢海元(2002)则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滞后。李强等(2012)认为大范围的宏观规划、土地性质、空间上的跳跃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民间社会自发性不强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对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水平的研究:闫能能(2012)通过对比中部六省城镇化发展水平,通过横向对比各省之间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探讨了各省之间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张丽霞(2012)从土地角度探讨了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联系。江易华(2012)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城镇化人口影响因素,提出部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于云南城镇化的研究:李立刚、王志雄(2007)对昆明、玉溪和昭通的城市化现状、问题进行了考察,并就昆明大城市发展、玉溪中心区产业发展及欠发达的昭通地区的城镇化问题进行探讨。杨永生(2007)判识云南城镇化发展阶段并测度城镇化水平,从政策视角分析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此外,李松志、武友德(2001)、任洁(2009)、张秋云(2011)、罗应光(2012)等对全省或区域城镇化战略进行解释或质疑,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复杂过程。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即为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人口转移外,还包括社会、要素、经济等多种形态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科学的城镇化,在传统的以人口转移和集中到城镇的基础上,纳入了更多新的元素,这一点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在对新型城镇化的具体理解上,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新型城镇化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城镇化,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城镇化。牛文元(2011)认为新型城镇化以“七大坚持”为核心: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坚持城市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坚持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达到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统筹;四是坚持城市均衡发展,统筹城市内部、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五是公共服务均质化要求,对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享有公平正义的国民待遇;六是坚持城市宜居性和文化多样性;七是坚持城市的现代化管理体系。①张英洪(2012)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空间布局合理、维护农民权益、善待外来人口、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友好和发展民主法治的城镇化。②
(2)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城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推进结构转型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至少实现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分布形态联系密切、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程必定(2011)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城镇化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文化与观念四个方面的转型。③
(3)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杨重光(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机械的扩大和农村人口表面的减少,而应是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经济权利和生活条件。①简言之,新型城镇化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为首位目标,进而推动农村发展,妥善应对和解决“三农”问题。刘玲玲(2011)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和必然选择。②

由上述三种内涵界定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纳入了更多的新元素,更强调产城融合发展、城乡互动发展、生态经济耦合发展、功能优化与空间协调发展,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而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大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核心标志、动力机制、社会效应、要素流动、产业关系、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比较如表 2.1 所示。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管理研究


第二节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一、战略管理的内涵
“战略”一词原本专用于军事领域,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战略管理的定义为:组织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依靠组织内部能力谋划和实施以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管理过程。从战略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战略管理不仅包括战略制定,还包括制定实施与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是战略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战略分析的目的是准确评估组织当前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和修正今后发展目标,制定出更符合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实施计划。战略选择是制定、评估、确定最终战略方案的过程。制定战略方案通常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三种形式,这三种方式主要区别于战略制定中集权与分权的把握。战略方案制定出来并不是立即实施,而是需要进行评估,以确定最终方案。在评估所有备选方案时需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要考虑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发挥组织优势并有效降低劣势;其次要考虑战略方案的选择能否被利益相关者所接受和认同。战略方案的实施与控制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有效分配和使用组织内部资源;二是尽量获得和使用外部资源;三是合理调整组织机构,充分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四是加强文化管理,处理好利益的分配。制定战略方案只是为组织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而要想真正实现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严格控制。
二、战略管理的层次
(一)总体层战略
总体层战略的目标是确定组织未来一段时间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路径,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壮大核心能力,实现组织总体目标。它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该做什么”,即从组织全局出发,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组织的使命与任务;二是“怎样管理”,即在组织不同的战略层之间如何分配资源以及采取何种成长方向等,以实现整体的战略意图。
(二)业务层战略

由于组织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不相同,因此,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针对不同产品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业务层战略是在组织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一特定的战略业务单元的战略计划,具体指导和管理经营单位的重大决策和行动方案,是一种局部战略。业务层战略主要回答在确定的经营业务领域内,组织如何展开经营活动;在一个具体的、可识别的市场上,组织如何构建持续优势等问题。


第三章 红河州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 13 
第一节 红河州城镇化建设进程梳理 ........................... 13 
一、城镇化水平方面 ......................................... 13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13 
三、居住环境方面 ......................................... 14 
第四章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制定 ........................ 21 
第一节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制定的总体要求 ................ 21 
一、指导思想 .............................................. 21 
二、主要目标 .............................................. 22 
第五章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 ................ 29 
第一节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评价 ..................... 29 
一、评价指标体系 ......................................... 29

二、评价方法 ............................................. 30 


第五章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


第一节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评价
战略评价是战略管理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来评价整个战略管理的效果。之所以要对战略管理进行评价,主要是基于两种原因:第一,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对未来内、外环境的假设和预测,但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这种假设和预测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既定战略部署进行调整。第二,即使假设和预测与现实很吻合,也可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发生偏差,同样需要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评判。通过对战略管理效果的评价,发现偏差并纠错,重新调整战略制定方案,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评价指标体系
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管理效果的好坏表现在其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上,因此,对其战略评价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度量。通过对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文化水平、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督导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注重效率、质量和效果,推动城镇化健康规范和科学管理。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评价指标体系由 6 个一级指标、28 个二级指标构成,且均为定量指标,具体内容如表 5.1 所示。
为确保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能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辅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比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市场一体化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沟通衔接形成合力等。通过这些保障措施的合理应用与巧妙辅助,能够进一步完善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进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人口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表现为:一是,上下联动简政放权。清理州级行政许可,除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省级以上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外,下放州级行政审批权限,实行“县级审批、州级备案”制度。同时下放省级下放到州级的审批权限,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基层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完善信访、领导下访等制度。建立舆情汇总分析研判机制,完善突发应急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群团组织以及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分离能由社会组织承担的政府职能。三是,推进行政区划改革。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和行政区划结构,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对产业相同、区位相邻、管理交叉的乡镇合并组建街道办事处。把失去土地或主要收入不依靠农业的行政村改为社区;对人口少、居住分散的村庄实施合村并组,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大国道路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扩大内需、加快工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红河州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民族自治州,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城镇化良性发展,呈现出“多核推进—均衡发展—人地和谐—功能各异—产城融合”的特征,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雏形,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系统分析红河州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加强宏观统筹与微观管理,设计良性运行机制,以人口、土地和空间等城镇化建设为视角,积极稳妥推进红河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各类城乡建设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提升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文化和谐发展、生态绿色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借鉴典型地区城镇化发展实践并得出相关启示。本文借鉴“苏南模型”、“浙南模式”和“成渝模式”三种不同类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从认识态度、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对红河州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启示。第二,制定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基于战略环境分析和面临的困境及其愿意分析,本文确定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详细分析“人、权、通、地、钱、业、房、活”八大关键问题,从产城融合发展、城乡互动发展、生态—经济耦合发展三个层面明确了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力求不断激发内在发展活力,探索出具有边境民族特色的城镇化健康发展道路。第三,构建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文化水平、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建立了涵盖 6 个一级指标、28 个二级指标构的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关评价方法。第四,提出促进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为确保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能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市场一体化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沟通衔接形成合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促进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
当然,本文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其一,本文虽然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文化水平、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建立了涵盖 6 个一级指标、28 个二级指标构的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并简要提出相关评价方法及运算步骤,但未能以数字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综合评价水平。其二,本文虽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促进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但城镇化健康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受到“人、权、通、地、钱、业、房、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且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融,由于本人学识的有限,提出的对策建议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以上两点都是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是本文后续研究的重点,本人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加以完善,力争早日处理和解决好这些不足。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c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