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 21 世纪,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当今和未来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倍加关注和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能力应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位。[2]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改善这一重要专题,一直处于促进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因此应该在全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中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方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在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迫切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改善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增加区域创新的重视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得到明确提出。青海省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把青海省建设成创新型省份,就需要提高青海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改善青海省的创新环境。因此,对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趋势、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青海省内创新能力差异性,以及定量分析青海省主导产业部门的创新相对有效性并与全国的同类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全国同类产业创新能力的差距,深入分析制约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问题,最后提出改善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和建议。对青海省客观地评价和科学地定位区域创新能力,并制定合理的区域创新政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通过文献的查阅,总结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相关评价指标体系、Malmquist 指数方法、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2000~2013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省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青海省 43 个县市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以及青海省主导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揭示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青海省各地区、各主导产业创新能力的差距,找出制约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对策和建议。Malmquist 指数法是基于 DEA 评价法基础之上的一种有效性分析方法。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根据 Shephard (1953)的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s)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在 1982 年 Malmquist TFP Index(马姆奎斯特 TFP 指数)由卡夫斯、克里斯滕森和迪沃特所写的两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引进而来。在文章中运用 Malmquist 的投入和产出距离函数来定义 TFP 指数。首先参照技术有关的径向距离来构造指数,然后通过在一定时期观测投入产出向量计算得来。此方法摆脱了单一投入和产出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多投入与多产出变量来进行有效性分析,而且不需要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等约束条件。其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将 TFP 指数拆分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两个方面,其中技术效率变化又可以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因此运用该指数方法分析青海省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能更加准确详细的找出具体的影响青海省创新能力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从而正确地指出青海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的道路中需要改善的实践方向。[3]
......
第 2 章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2.1 区域创新相关理论概念
创新(Innovation)是由 J.A.Schumpeter 定义的,是指把从来没有用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关系中。并把创新概括为一系列的可用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生产活动,如工厂生产出新的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的产品市场、打开新的资源的供应商、实现新的组织方法等。[5]能力通常可以理解为拥有一个特定的技能或天赋,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就,主要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两方面。任何级别的能力都是一种记忆存量,,具有累积性和连续性。在回顾创新和能力的基础上,创新能力可以解释为新知识的生成、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开发、新组织的形成等一系列用来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王德禄(1999)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将创新能力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区域和企业创新能力,并定义创新能力为一系列的便于组织创新生产活动的综合特征。[6]在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创新主体的基础上,颜晓峰(2000)将国家创新能力定义为一种利用政府权力、制度和政策,动员和组织国家创新资源,协调和促进国家创新活动的能力。[7]在甄峰、罗守贵(2000)的论文中,将创新描述为连续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存在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并建立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基础之上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发展。[8]陆根书(2008)认为创新指改变、更新、制造新东西。[9]安红(2011)认为创新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标,能够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能够增强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的必备要素是良好的创新心态、强烈的创新意识、把握创新特点以及勇于提升创新能力。[10]
.....
2.2 区域创新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区域创新问题展开研究。英国的 Cooke 教授(1992)首先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system)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和具有相关联系不同分工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构成的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撑创新能力的发展,又称为区域创新体系。[28]美国竞争力委员会(The council OnCompetiveness)(2008)认为,区域创新的核心是找到该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资源,前提是识别该地区的资产分类。建立经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于一个地区能否创造出促进创新型经济增长的创新型生态系统(innovationecosystem)。[29]欧洲创新研究小组第一次提出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把区域创新环境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的联系和沟通建立非正式的复杂社会关系。Aydalot(1988)将区域创新环境定义为导致区域制度、规则和实践相联系的系统,并形成投入、产出体系,用来协调本区域内的各个主体。[30]Camagni(1991)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地方通过动态集体学习形成的一种关系网络,其中生产系统、参与者和产业文化代表通过一组市场关系、权力关系和合作关系建立统一的关系网络。[31]Maillat(1998)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应该包括企业外部的技术、文化、技能、劳动力市场等非物质的社会文化因子”。[32]Torper(1997)认为,“创新环境强调的是生产者、研究者、政治家和企业一起为促进创新而形成的复杂关系网”。[33]
......
第 3 章 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16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6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7
3.3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筛选......21
3.3.1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选取.......21
3.3.2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22
第 4 章 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实证分析.....24
4.1 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研究....24
4.2 青海省内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分析....37
4.3 青海省主导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48
4.4 青海省主导产业创新效率与全国同类产业的对比....58
第 5 章 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存在问题研究.......60
5.1 区域间创新水平不均衡........60
5.2 区域间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性低......61
5.3 区域创新文化环境差距悬殊.....61
5.4 主导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61
5.5 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62
5.6 创新环境不完善.....63
第 6 章 提升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6.1 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许多创新型城市都通过增加 R&D 经费和 R&D 人员的投入来达到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此过程中,虽然科技进步的贡献增长迅速,甚至成长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动力。但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青海省在进行区域创新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应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青海省应建立以资源整合、增强活力、创造效益为基本原则的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用以加强对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优化技术力量的布局和技术资源的配置,健全技术转移市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充分发挥创新区域的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资源的规模效应。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模式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通过内部培育、外部购买、协作开发等途径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然后,通过审核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与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完善产—学—研体系结构。主要通过推进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机制转变,于此同时,引导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驻企业,促进国有化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前进的步伐。最后,通过对企业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投入和建立风险投资体系,来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与管理,最终做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工作效率,建立以利益驱动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
....
结论
通过文献的研究可知,目前对于青海省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于青海省与其他各省创新能力的比较与排名。还没有人深入研究青海省内部行政区间创新能力的差距分析和有效性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出发,从线(时间序列)、面(区域间)、点(主导产业)三个方向展开,对青海省西部大开发以来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及 43 个县市创新能力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县市之间的差距,发掘数据或排序背后的深层机理与潜在信息。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运用 Malmquist 指数评价法分析得出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年份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创新能力排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青海省内 43 个县市创新能力之间的差异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青海省主导产业创新能力的相对有效性并找出与全国同类产业之间的差距。呈现出 2000~2013 年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趋势和青海省内部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并正确、客观地评价青海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揭示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为引导青海省在新一轮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可持续有效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涉及到的评价指标范围广、数量多,指标体系的筛选是一个繁重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改善。第一方面,在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预选中,应在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选取更具有鉴别性的指标,使之更能体现指标的代表性和全面性。第二方面,《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青海省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结合青海省的地域特色,在建立青海省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和青海省的三江源生态区的生态环境,将生态环保创新指标纳入整体创新指标体系中。从而使青海省 43 个县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