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宏观金融环境的发展决定了风险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改进。首先,20 世纪 70 年代是国际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的阶段,这与当时特殊的背景相关。当时银行的主要业务被严格限制,银行的任务是单纯的提供存款和贷款服务,这一限制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收益来源。并且,银行受到金融机构的严格管控,包括货币发行等方面受到严格的控制,结果就是银行业从事的经营领域很有限,当然风险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一直到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银行业的发展开始经历第一次浪潮,这次浪潮主要涉及到了经营范围、金融管制等方面的变革,金融业的竞争开始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变是推动金融市场功能多样化的主要力量,由早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转变为了牙买加货币体系。早期确定了以美元作为固定汇率的体制对于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体制是在 1944 年确定的。但是,不利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因为黄金-美元固定汇率制度的存在而导致经济运营中出现了“特里芬悖论”。正是这一悖论的存在导致了 1960 年和 1973 年美元危机共计出现了 10 次。为了改进这一现状和缓解危机,1976 年 1 月召开了牙买加会议,在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原有的货币体系进行了大的修正。正是这次会议的修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浮动汇率确定为国际金融体制,从而为解决世界各国出现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当然,这一体制因为缺乏稳定性导致了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相对之前开始增加。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世界金融发展中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潮流。结果就是原先的国际银行贷款逐渐被证券融资这种方式所取代。1985 年,国际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特别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来说,早期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逐渐减弱,直接融资得到快速发展。
........
2.提升国内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背景
通过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分析发现,我国国有的商业银行受到经济活动因素和自身运营能力的限制,其面临严峻的信贷风险亟待解决。因此,我国国有的商业银行在改制以及国际化发展中需要应对这些问题。通过对现实情形的观察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发现如下四种主要因素会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了信用意识不强,信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政府的指令对于企业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生产任务而不是经营效益,其相关的资金和产品销售行为主要由政府进行决策。这种计划经济的运营模式导致了银行的运营中并不是以盈利作为目标,其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也不是以独立的要素与其它市场活动参与者合作,结果就是企业的运营能力和信用意识缺乏。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逐渐得以改进,然而传统体制造成的消极影响在国有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运营能力和信用意识缺乏的问题仍旧没有消除,导致了其管理混乱和对银行债务不管不顾的现象仍旧出现。正是由于社会中这种信用缺乏现状没有得到彻底改进,导致了银行贷款面临大的风险。
......
第 2 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贷款风险基本理论
2.1 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状
国外对于贷款领域的风险管理的研究中主要是以金融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它们为进行计算高级信贷的风险和管制提供了基本依据。典型的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rkowitZ, 195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sharpe,1964)以及期权定价理论(OptionPrieing Theory)( BlackSeholes, 1973; Merton, 197)等理论观点。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学术界和实业界为了准确的测量信贷风险而开发了各种技术,其中也涉及到了对于传统的预测风险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如Altman Narayanan(1997)通过整理多变量判别分析的企业破产分类模型的已有研究,对该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解析;J.PMorgan(1997)则是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构建了信用度量术(Credit Metries);KMV 公司在发展中根据需求构建了预期违约和信用监控的模型,并且他们以保险经算法作为基础,构建了信用风险附加法。从上述模型可以发现它们的计算方法基本是源于财务报表或者资本市场,并且主要是以统计推断或者模型推导的方法来实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度量个体或者组合的风险。但是,我们发现风险本身的出现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缺少相关的数据,这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导致了研究模型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与此同时,在使用模型计算风险的过程中,理论上是可行的,可实际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缺乏相关的数据或者出现主观的干扰等因素,导致了这些模型的可用性进一步受到质疑。同时,由于关于贷款损失等方面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这对信贷风险组合与分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使用造成了阻碍。对于这些问题国际金融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典型的成果如在 1988 年由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这一协议是推动世界银行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进步的重要事件。
......
2.2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基本理论
风险一词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解释,,从广义来看风险主要是指意外收益,即不可预测性可能获得的收获;风险损失,即不可预测性可能造成的损失。从狭义来看风险是指由于事物具有不确定性会造成损失。总之,风险主要是关注了事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后果。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型企业,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营过程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与经济活动的其他从参与主体间可能会形成双向性的债权关系,这种特殊的经营模式使其风险较高,并且一般是狭义的风险。从法律的视角来探讨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的债券能否得到保障,或者说是作为债权人,对于借款方(债务人)在借款过程中出现违约或者履约可能为银行产生的损失或者带来的收益。信贷业务的风险在其进行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结果就是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多类型的。我们在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其种类。
........
第 3 章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管理 ....13
3.1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状况 .........13
3.2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流程简介 .....16
3.3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管理发展状况 .....18
3.3.1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沿革 .........18
3.3.2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风险管理体系组织架构 .......19
3.3.3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 .....20
3.4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3
第 4 章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26
4.1 贷款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26
4.2 贷款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30
4.3 贷款风险产生的经济原因 .....31
第 5 章 贷款风险的识别与评价......33
5.1 贷款风险的识别 .....33
5.2 贷款风险的评价 .....34
第 6 章 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6.1 提高贷后管理水平,完善预警机制
贷后管理对保证授信资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防范信用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环节。做好贷后管理可以摸清客户情况、化解潜在风险,又能深入捕捉业务机会,提高为优质客户服务的能力。为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应按照分工负责制的指导思想,各业务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及工作要点,对不同类型授信的贷后管控体现差异化,提高贷后管控针对性。同时各部门间对客户贷后管理情况和客户风险情况加强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加强不同类型客户间贷后管理的沟通协作。各分支行基层客户经理是对客户进行贷后管理的实施者,负有获取和共享信息、客户风险判断的第一性责任。客户经理要根据贷后管理要点,逐条落实贷后管理常规动作,定期走访客户获取信息,加强对贷款落实情况的检查,积极与上级行沟通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
总结
商业银行是实行负债经营的高风险类企业,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更加具有破坏性,尤其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高度扩张,信贷风险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新时期,金融风险也到了一个积聚和暴露时期,商业银行在大力开拓业务,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要保持高度警惕,扎实做好各领域风险防范工作。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理论和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风险管理现状入手,通过研究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归类,而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并非个例,而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并且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是业务本质决定的,贷款具有在某一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利息收入的预期,这个预期可能会实现,也可能不仅收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金都收不回来,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随时存在的,虽然我们无法消除风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贷款风险加以研究,寻找对策,规避风险,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