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众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20 19:49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美国记者 Jeff  Howe 于 2006 年 6 月在美国《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正式提出众包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众包的任务通常是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2009 年 Jeff Howe 通过《众包:群体力量驱动商业未来》一书更为详细地阐释了众包这一现象,该书介绍了众包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解释了它的缘起、普遍性、力量以及商业上的适用性。

众包所蕴含的集思广益以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古已有之,随着时间、空间以及生产工具等多方面的桎梏被信息技术打破,以往架设在众多业余爱好者和少数专业人士之间的成本藩篱逐渐消失,众包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得以迅速发展。业余爱好者能够被方便地为企业所用,比起传统雇佣,企业的用人成本大为降低。

1.1.1  众包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外包是将企业内部工作交付于高度专业化的机构和人员,众包则反其道而行之,跨专业的生产和创新往往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力,依靠普通大众的积极参与而获得成功的商业案例屡见不鲜。

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流程外包模式源起美国。总部设在新泽西的 Elance 网站成立于 1998 年 11 月,这是至今可以追溯到的国外建立最早的众包网站。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超过千家的众包网站、超过 1 亿人的注册会员以及超过百亿美元的交易额。由美国医药制造商礼来公司资助的创新中心(InnoCentive)网站创立于 2001 年,后来发展成为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重要研发供求网络平台,在众包网站中极具代表性。包括波音、杜邦和宝洁等在内的公司作为发包者,把各自最头疼的研发难题发布至“创新中心”,等待隐藏在网络背后的高手来解决。除了需要向“创新中心”交付一定的会费外,发布者为每个解决方案支付的费用仅为 1 万至 10 万美元,远低于传统的内部研发费用。“创新中心”的首席科技官认为,在网上广招贤士的做法“和传统的雇佣研发人员的做法相比,效率要高出 3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个体和众包环境的匹配及其与众包参与行为的关系,目的在于从匹配对参与行为的作用中寻找个体的众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理论上,如前文所述目前针对众包参与者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相关成熟理论,对众包参与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参与动机的探讨而忽视其他因素,且很少采用实证方式。本研究将广泛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引入众包研究领域,参考相关量表编制了测量个体与众包环境的互补性匹配的量表,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的理论对众包这一新兴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既拓展了关于众包参与行为的研究视角和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弥补了参与行为相关研究以及实证方式在众包研究领域中的缺乏。另一方面,众包的丰富内涵和多方效应使得对其的研究既可促进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不同管理学分支的研究,也有利于管理学科的综合建设。

在实践上,众包的现象由来已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众包实践逐渐得到发展,但众包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史特金定律,在用户创造内容的网站上,只有1%的用户是活跃的内容创造者,另外 10%的用户是改变某些内容,剩余的 89%是跟随者。相类似的,众包平台上的活跃参与者数量有限,随着众包在规模和范围上的扩展,众包有望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来源,积极的众包参与者将成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对于众包参与行为的研究将越发突显其重要性。本研究试图通过考察个体的众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引导和激励大众参与众包提供参考,帮助企业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体的众包参与程度,,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众包的积极作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 2 章  相关文献回顾


2.1  众包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众包概念从提出至今时间尚短,对于众包的研究多数仍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较少涉及定量的研究。目前众包领域的研究可通俗地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即众包的内涵、发展动因以及众包的应用,其中个体的积极参与是众包得以发展的重要缘由,对于众包参与行为的考察可视为众包发展动因研究的一部分。

2.1.1  众包内涵

众包概念的提出者 Jeff Howe(2006)将众包定义为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这是对于众包最普遍的定义。

Jeff Howe 的定义直接指向众包的表象,其他学者则试图从不同角度更深入地挖掘众包的内涵。从本质上看,众包一种利用组织外部人士的智慧、力量和资源完成组织特定任务、无具体发包对象的大众委托契约(倪楠,2010)。从业务流程看,发包方、接包方和中介机构是众包模式中的三个行为主体,接包方通过中介机构接收发包方的任务(魏拴成,2010)。从经济组织方式上看,众包就是价值网络,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第三种组织,是与网络对应的组织形式,它强调突破企业的资本专用性边界,跨组织共享信息资源、配置实体资源,同时强调在社区网络的每一个节点上,发挥草根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姜奇平,2009)。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众包是企业组织形式与网络社区组织形式之间的合作,企业把业务外包给了网络社区,进而实现了企业和网络两种组织形式的对接(谭雪,田素贞,2011)。从资源整合角度看,较为成熟的众包商业模式包括大众参与内容创造的维基模式和对传统产品、服务按照众包理念重新架构的价值链模式,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也存在众包优化模块(钟耕深,朱雅杰,2010)。维基模式指大众充当企业或者机构的内容生产者,而企业或机构既可以直接以内容出售盈利,也可以以内容为依托,吸引第三方如广告商盈利。众包的价值链模式是指企业摒弃传统的占据关键环节的思维,让大众尽可能的参与价值链各个环节,重新构建价值链体系。而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众包优化模块则包括价值链环节模块、人工智能模块、闲置资源模块、社区信息模块等。不管是众包商业模式还是商业模式的众包模块都在不断的进化中,成熟的众包模块发展成熟可以转变为一个完整的众包商业模式。

................


2.2  人与环境匹配

2.2.1  人与环境匹配的构念

在行为学领域,心理学家 Lewin 借用拓扑学和物理学的概念提出场论,认为个人活动于其中的空间是一个心理场,心理场可能小于物理场,心理场所包含的是个人和个人感知到的他人和客体,物理场中那些未被觉察的或在个人理解情境上不起作用的东西不属于心理场。心理场内的全部情况决定着个人某一时间内的行为,个人和环境是心理场内的两个主要成分,行为(B)是个人(P)和环境(E)的函数,用公式表达即 B=f(P,E)。

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人与环境的匹配(person-environment fit, P-E fit)是场论等行为交互理论的延伸,通常被定义为人与环境相称的程度。研究者习惯于把人与环境匹配解释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根据不同的匹配对象,人与环境匹配包括人与职业匹配(person-vocation fit, P-V fit)、人与工作匹配(person-job fit, P-J fit)、人与群体匹配(person-group fit, P-G fit)、人与人匹配(person-person fit, P-P fit)等。

Kristof (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匹配的性质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将人与环境匹配划分为一致性匹配(supplementary fit)和互补性匹配(complementary fit)两方面, 一致性匹配即个体特征与组织特征的相似程度, 互补性匹配指组织需求为个人所满足或个体需求被组织所满足。Cable,DeRue(2002)的研究细化了 Kristof 的概念框架,认为在人与组织匹配的概念中,除一致性匹配外,互补性匹配的概念应再细分成两个概念:(1)组织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匹配(Demands-Abilities Fit,D-A Fit);(2)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匹配(Needs-Supplies Fit,N-S Fit)。这是介绍最广、甚至是普遍赞同的一种定义(唐源鸿,卢谢峰,李珂,2010)。

从主客观角度看,人与环境的匹配性测量方法有主观感知的匹配和客观真实的匹配之分,主观的匹配完全来自于个人自身的感知,与真实的匹配情况可能存在差距,借助个人以外的其他报告源可测得相对客观的匹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人基于主观感受做出反应,也有对于人与组织匹配的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匹配对于结果变量的影响大于客观匹配(Hoffman, Woehr, 2006;Verquer et al, 2003)。

................


第 3 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17

3.1  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17

3.2  测量模型构建与检验..............18

第 4 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4.1  描述性统计.............31

第 5 章  结论 ................38


第 4 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问卷星调研网站和SPSS的统计功能进行描述性统计,综合AMOS和SPSS软件进行假设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最终得到 314 个有效样本,通过调研网站和 SPSS 的统计功能对各类调查项目进行描述性统计。

4.1.1  人口统计特征

人口统计特征方面,问卷从众包参与者的性别、年龄、地区、学历,职业、月收入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除了年龄以填空形式征询外,其他几项皆采用选择题方式,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查样本中女性 177 人,男性 137 人,平均年龄约为 29 岁,多分布于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最高学历多以大学本科为主,全职威客很少,主要参与者是来自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固定职业者,整体月收入处于中高水平。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与《2010 年中国威客行业白皮书》中所示基本吻合,众包参与者多为青年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人才集中的地区,高学历者是参与任务的生力军,多数被调查者利用全职工作以外的时间参与任务,其中不乏高收入者。因为众包活动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所以样本与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在人口特征方面也有很多相似性。

4.1.2  众包参与情况描述性统计

众包参与情况方面,问卷从使用网站、提交的浏览任务频率、注册时间、提交任务数、提交的单个任务报酬范围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注册时间和提交任务数以填空方式征询,其他几项皆采用选择题方式,根据注册时间和注册以来提交的任务数可计算平均月提交任务数。本文研究的重点参与行为的统计结果如表 4.1 和 4.2 所示。 

众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实证研究

绝大多数样本为“猪八戒”和“威客中国”两个网站的经常使用者。浏览任务的频率整体处于中上水平。提交的单个任务报酬范围很低,100 元以下占半数以上。所有样本的平均月提交任务数仅为 1.92,与《2010 年中国威客行业白皮书》显示威客们每月在全职工作以外完成 1-5 个任务相符。可见众包平台使用重合度很高,众包的应用范围还集中在小金额任务上,众包参与者整体的浏览频率较高,但实际提交数较低。

....................


第 5 章  结论


5.1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5.1.1  众包参与者和众包环境的匹配

为借助人与环境匹配来研究个体的众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通过 AMOS 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究众包参与者和众包环境的匹配结构和内容。 

从结构上看,对于个人与众包环境的互补性匹配,个体在开放、保守、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和要求-能力匹配五个维度上分别进行感知。开放、保守、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同属需要-供给匹配,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众包参与者并未形成一个整体的匹配感知而是在四个次维度上




本文编号:36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