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生态意识探究
1 鲁迅文学奖的导向性和生态文学的繁荣
1.1 生态意识的自觉与生态文学的繁荣
当工业化浪潮冲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开始进行反思,作为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学活动始终没有忽视这一问题。文学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各国文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纷纷将创作目光投向生态领域,开启了全球大规模的自觉创作生态文学作品的时代。
1.1.1 生态危机与生态意识自觉
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生存空间与社会发展都遭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循环失衡的恶性发展结果。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盲目开采和过度消耗所引起的。一旦引起生态危机,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复原。一个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的过度生产和发展,加上社会的动乱和战争的频发,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世界许多地方出现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缩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去平衡等现象。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西部由于植被遭到人类强行破坏,导致连续三次龙卷风的发生。其中一次龙卷风的发生于 1934 年 5 月 9-11 日,它以 100 多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美国的西海岸刮过,逐渐向东海岸前进,毁坏了数以万计的农田和 3 亿多吨的表层土壤。还有在 50 年代苏联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开荒,也先后出现了龙卷风,使得损害三亿多吨的农田。还有在 1968 年-1974 年期间,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平均每年都要向南部扩大,使萨赫勒地区生态失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该地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空间,引发人类关于自然界的深层思考甚至引申为生存危机下给人类的精神空间带来的异化。生态问题成为了世界热烈议论的话题,生态意识逐渐在全球全面觉醒。1972 年 6 月 5-16 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近 113 个国家的政府人员和民间代表关于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及全球保护对应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并共同商议了 109 条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建议,提出了 26项共同原则和 7 个共同观点,以此来带动并指导全球各国人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并且大会决定将此次会议的开幕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系统以及各个国家的政府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开展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告诫保护人类环境、珍惜现有资源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联合国的环境规划署每年在这一天都会召开表彰“全球 500 佳”的国际会议并且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由此可见,生态危机已经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重视。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列中,形成一种生态意识自觉性。
.....................
1.2 从鲁迅文学奖看生态文学小说的繁荣
作为引领中国主流意识风向标的鲁迅文学奖其中不乏一些描写生态题材、表现作家生态意识的优秀小说。鲁迅文学奖对带有生态意识的小说的推崇,对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1 鲁迅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导向性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鲁迅文学奖之所以以“鲁迅”命名,更多是提倡文学作家们要继承和弘扬鲁迅精神,敢于在所处时代环境中直言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道路,挖掘社会内在深层的意蕴,这正是设立鲁迅文学奖项的初衷。
鲁迅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体现于其评奖宗旨上——“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坚持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也体现于评奖的严肃性与公正性上——“各奖项评奖委员会组成后,须认真讨论评选标准,重申评奖纪律,统一思想,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正性”。鲁迅文学奖从 1995 年的第一届评选开始,便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中国文学唯一的级别较高、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奖项,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既表现在深刻的思想层面上,也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
鲁迅文学奖是具有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它的中短篇小说奖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当代国内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风向标”,从该奖项中可以看出我国中短篇小说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导向着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向。即使个别的获奖小说仍然存在争议,文学奖项的评奖机制和标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是从当代文学整体发展来看,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仍然对我国当代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发展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以评奖的形式肯定了一些作家创作的作品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当代中短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
......................
2 鲁迅文学获奖小说的生态意识书写
2.1 张扬和谐共生的自然本体意识
在西方生态学的研究中,学者把生态学分为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浅层生态学主要倾向于人类中心主义,以维护人类的利益为基准,倡导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有限性开采,是为了给“子孙后代”提供舒适的生存空间,出发点则是人类的切身利益,属于人类本体意识。深层生态学所提倡的是一种生态整体主义,被业界称为生态中心主义,它放眼于更为广阔的视野,以自然为中心,基点是整个宇宙,人类只是栖居于这个星球上的一类生物,赖以自然而生存栖居,与环境融于一体,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属于自然本体意识。笔者将侧重于深层生态学的观念,主张以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本体意识投射于文学领域,并以深层生态学的理论作为展开研究的依据。
2.1.1 人与自然:从征服自然到顺应自然
征服自然是人类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自然,使其接受、服从。顺应自然是顺从、接受并适应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社会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古代的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产生“敬畏”心理。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大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明显提高了人类开采、改造自然的能力,开采、改造自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致使人类凭借着工业技术不断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共处至对立。但当人们陶醉在胜利中时,自然界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生态危机逐渐显现,人们不得不回眸自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人类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因此,生态意识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指出:“控制自然的观念体现了人类妄自尊大的自我想象,它是生物学和哲学还处在原始阶段的产物”,此类观点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在中国鲁迅文学获奖小说中也不乏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再现与批判,也不缺少回归田园、寄予乡土的故乡怀念,田园故土成为了慰藉人们心灵的良药。作家们通过描写工业文明下对自然的破坏与索取而改变自然原有的风貌,让人们在哀婉与叹惜中质疑人类对现代科学狂妄而自大的迷恋,也通过对自然原始生命的表现与对乡间景物的迷恋甚至对世间万物的深层涵义的追问来彰显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真切渴望。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对征服自然的否定,还是对顺应自然的肯定,都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向自然回归的向往。
....................
2.2 批判破坏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是地球上甚至是宇宙间最优良的物种,运用人类的视角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其核心论点是“人类至上”。人类中心主义被认为是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概念,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冲突问题的原因所在。马克思曾经从自然观、实践观和主体性思想三个维度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2.1 “万物主宰”的思维理念
在陈应松《松鸦为什么鸣叫》中体现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小说出现大量关于人类为了利益所需对自然生态破坏的描写,,这包括对山林资源的无节制掠夺:“进山的是空车,出山的是重载,一车一车的松、杉、桦、栎,都是做枕木,做窄木的料,还有香果木、麦吊杉、青檀。有一个团的军人在这里砍树,团政委专业回家时,不仅带了好香柏家具,还带走了五斤麝香。一只大公香獐子只产一两麝香,小的产十克,也就是说,他要射杀近百只香獐”;还包括对山中药材的不可复生般的开采:“山上如今已没药可挖,连柴胡都挖光了,升麻还有以下,党参、头顶珠是少而又少了”。通过这一系列的人类对神农架山区物资残暴的掠夺行为和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来强烈反对人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不择手段的行为,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即使这样,作者仍然在结尾以纯善的人性之光来照亮黑暗的社会现实,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圣与伟岸。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驳,无疑是批判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类的思想为导向力求使地球更适宜人类居住的观点。解决问题有效的方式便是找出发生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发现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问题的不稳定性,并给予人类正确的思维导向,在此方面,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应松做了探索,许多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也做了探索。
2.2.2 功利主义的现实需求
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的,以自利选择为原则,在追求现实需求的最大效益时,为自身的利益,可以不考虑或者不顾及行为的手段与后果,这是一种道德认知,也是一种实践行为。生态主义是反对这种道德认知与实践行为的,认为人类功利主义的追求必然会带来生态的失衡,这种失衡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也包括人文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主义的认知必然反映于生态文学中,因而在表现作家生态意识的文学中,反对追求现实需求的功利主义也是其应有之义。
.......................
3 鲁迅文学获奖小说生态意象构成 ............... 21
3.1 自然意象:物我合一的诗意境界 .............. 21
3.1.1 空灵虚静的山水艺术精神 ................... 21
3.1.2 情景交融的自然诗化意象 ................. 22
3.2 动物意象:生灵相通的性命共在 ........ 24
3.3 乡村意象:田园牧歌的农耕文明 ................. 26
3.3.1 乡村生活场景 ............... 26
3.3.2 乡村民俗风情 ................... 28
4 鲁迅文学获奖小说的生态叙事分析 ..................... 29
4.1 多维化的叙事视角转换 .......... 29
4.1.1 全知视角的选取:生态环境的营造 .............. 29
4.1.2 流动视角的运用:生态叙事的展开 ............ 31
4.2 杂糅丰富的语言表达 ...................... 32
4.2.1 诗化语言:乡村生活的诗意营造 ............. 33
4.2.2 方言俚语:地域风情的趣味表达 ................. 34
5 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生态意识的文化反思 .................. 37
5.1 生态文学繁荣与生态意识强化的互为促动 ................... 37
5.2 生态文学创作与感伤怀旧情结的弥漫 .................. 38
5 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生态意识的文化反思
鲁迅文学奖作为中国文学十分重要的奖项之一,获奖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往往能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方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态问题逐渐走进文学作品当中,在鲁迅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便有迹可循,并随着时间坐标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这是作家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于生态精神的一种自觉的关怀,是生态意识文化反思的具体体现,它必会对文学创作、对社会进步产生效应。
5.1 生态文学繁荣与生态意识强化的互为促动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丰裕和人均文化程度的提高,对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关注已经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的内部,大众群体也参与了对作品的欣赏和品评,这一方面通过奖项的评选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鲁迅文学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扩大了作家的知名度,提高了文学宣传道德文明的社会功效。因此,鲁迅文学奖无论是在文学界内部还是在社会整体上都具有较高的声誉。作家池莉的小说在未获奖项之前作品发行量不到十万册,但在作品《心比身先老》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之后,她逐渐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以至于后来所创作的《所以》《来来往往》等小说发行量均在 30 万册以上,特别是《池莉文集》的销售量达到近 80 万册。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能够缓解生态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唤起并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生态意识的表现越来越得以彰显,甚至部分作家投入到生态小说的创作之中,他们深知只有树立民众的生态意识,才能促使人们正确地去认识与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是文学就成为了宣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载体,起着引导读者的价值观和文学观导向的作用。获奖文学作品创作中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对万物平等观念的阐释、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表达一种生态理念、讴歌赞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这些都是作家在文学文本中传达对生态问题的理解,这也恰好契合了人们最为关注的时代热门话题——生态问题。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鲁迅文学奖好像是一扇窗,使文学可以借由评奖活动,扩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使得更多的民众成为作品的读者。作品的需求量越大,生态小说对人们的影响就愈为广泛。
....................
结束语
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对已评选出的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笔者发现在许多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生态意识,既有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也有对精神生态的关注。作家们以广博的视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违反自然生态规律、破坏人文生态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非人类的生命形式和物质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对人与自然、人与其所生存的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充满了企盼,这样文学表现满载着文学家对社会的深情与责任,体现着文学家们的社会良知,我们有责任将文学家的奉献总结出来。
生态学研究虽然泊自西方,生态文学的概念也首先由西方人提出,但生态学的精神旨意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其实就是西方 20 世纪推崇的生态学思维,中国的文化中包含着丰润的生态学思想,中国文学的描写自古代就充满着生态意识。虽然到了现代,中国与西方一样,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生态危机,但我们从未缺失生态学意义的文化精神。因此,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中表现的生态意识,既是世界性的,又是民族性的。说它是世界性的在于,它合于风靡全球的生态学理念与生态学宗旨;说它是民族性的在于,它表现对象是民族的,它的身心体验是民族的,它的“天人合一”、“自然无为”、“自然悟道”的精神意蕴也是民族的。
本文对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表现的生态意识所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对现实社会积极参与的态度,引发人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愉悦的阅读欣赏的同时,产生一种生态批评的文化反思,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生态危机,重视生态问题,善待自然与一切与人类有益的生命,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当然,也寄希望文学家写出更多更好的生态文学来。从生态学视角对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进行研究刚刚开始,相信更多更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会不断涌现,相信更多更优秀的生态文学会得到鲁迅文学奖评委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