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世纪县乡基层文学创作研究
第一章江苏新世纪县乡基层文学创作现状
第一节江苏基层作家生存和创作状况
面对基层作家的创作人数和数量的増长,对于他们生存状况和创作研究却是一片空白,笔者在大量收集县乡基层作家作品的基础上,走访基层,了解基层作家实况,选取了苏中兴化、苏南宜兴和苏北宿迁三个县级市抽样调查,对生活在县城、乡镇及农村的本土作家进行了田野调查,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和访谈形式对基层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状态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在调查问卷、访谈、座谈会l及向地级市、省作协了解其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概括和研究,形成调查报告,力图通过个案研究与综合整体情况把握江苏基层文学的整体状况。
一、县乡基层作家生存状态
笔者收集到了江苏省各地基层作家作品,由于条件和人员限制,笔者重点面访了兴化地区二十余名作家,宿迁当地十几名基层作家。回收了44份调查问卷,统计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下:
....................
第二节县乡基层作家与中心城市作家化较研究
文学创作与作家屯、态密切关联。作家也态指"创作主体、合理结构的建构,心理经验的积累,创作动机的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直觉、感受、体验、判断,所展开的联想、想象、情感、意志活动,及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中的也理特征等"。"作家是社会屯、灵中最敏感的群体,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这一时期发生的社会文化擅变,很自然地要投射到作家的屯、灵世界和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上。"而作家的心态的形成与作家的体验关系密切,体验的不同又因为作家个体身份的差异。面对文学界乡±题材、农村题材的书写,不同身份的作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对过往和当下的乡村、土地、农民和城乡的了解层次、亲疏程度都不同,对于城市化进程、乡村的逐渐娟失,对于城市文明入侵、民间传统文化的隐去等现象也持有不同的态度。笔者将基层作家与中屯城市作家及两者文学创作进行比较,从两者的身份差异、创作方式和文化视野的三个维度分别阐述,明晰基层作家和基层文学的不同,突出两者么间的差异。
一、身份差异
"身份"一词,指比较文学研究视域中的"文化身份",主要强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文化特征,主要用于比较两种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的根本差异。社会学上"身份"的概念是有社会地位、等级级别、职业、收入等指标衡量的社会层次、权利、义务的综含体。"身份的来源一是出生时的家庭出身及幼年经历,即'先赋'身份,一是成年后的个人努力奋斗和社会机遇的结果,即'自致身份。"作家"先赋身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童年体验方面,这潜在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心态,而作家的教育经历、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自致身份"及对作家成人体验的影响使作家的创作心态最终形成。
对于农村题材的书写,中心城市作家从身份上来分,可以分为"城裔"作家、由乡入城的"乡裔"作家。韦勒克所说:"一个作家不可避免地要表现他的生活经验和他对生活的总的观念;可是要说他完全而详尽地表现整个生活,甚至某一特定时代的整个生活,那就显然是不真实的。"叩东国和在《当代性与新世纪乡村小说研究》中指出:"其实,作家在作品中所显示的社会现实生活之所千差万别,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作家创作立场和人生经验不同。哪怕这些作家反映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也常常显示出生活宪杂纷运的一面。"因此,不同身份的作家在创作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审美体验、价值态度方面存在着差异。由乡入城的作家,因为离开乡土,在家乡人眼中是"城里人",在中心城市又流于当地市民生活圈的"外来户",边缘的处境带来身份定位的艰难,也存在身份认同的危机,这类作家的也灵深处,往往处于困惑和不断寻找自我的状态。
......................
第二章江苏新世纪县乡基层文学创作审美研究
第一节固守本土的工笔线描
相对于写意的表现形式,基层作家更偏向对本±事物的写实,表现手法细腻丰富,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线描"的手法。基层作家固守在自己的一方水土,笔下展现了大量而细腻的风物风俗和乡土人情,体现了浓厚的本±色彩。墨中白笔下的烟州城的传奇,梅花山的黄土地,十里香的故事。"梅花山的黄王地养育了我",他的作品离不开洒洲的山水田地。爱写乡村味道的孙同林,乡居年久,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店一铺,一舟一渡,一时一令,一歌一谣都被他深切关注。苏州沙溪镇的作家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枕河而栖"。兴化的写作热衷人士,也是执着于水注乡的传奇。不同于城市中屯、作家对于乡±的"写意"式记忆,基层作家对身边风土人情的"工笔"的态度,真实而细致。
一、精准描摹风俗风物
乡镇基层作家笔下的自然生态丰富、鲜活,各种地方习俗也多样。郭丽雅的《江南绝唱》中颇有这样的自然生态:关于水乡风景的,譬如石拱桥,遍地芦華,毛毛船,凤仙花,稻草……孙同林的《乡村味道》里描绘的乡居的桃花,金化灿的油菜花,野菜,风水树,草操,杨柳,菜花,嵩儿团,黄梅冷雨,乡野竹韵,白色芦花,不一样的乡村雪景……张羊羊在《庭院》从散文的形式记叙和描绘乡村各种动物和植物。乡村常见的动物如燕子、青蛙、喜龍、翠鸟、戴胜、黄鹏、狐狸等,典型的南方植物如菱、塵、野鸡头、杨柳、稻子、汉菜、首猜等。江苏乡村的自然生态还包括那些土地上的事情,可能是一条狗,或者关于另一条狗的记忆,或者记叙一只猫能做点什么的事情。"于细微处见真情",基层作家观察细斯表现风物风俗能够做到精准,使得描写对象轮廓清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吃蛋茶:说起这打蛋某,客人吃的时候也有讲究,即便是肚子再饿,蛋某再有诱惑,也不能全吃了,全吃了人家会笑话你是"穷急呼呼"的,是"饿霧病"。可化不能一个不吃,那普不是看不起主人,拂了人家的一番美意吃一只或者留一只,也都显得太少;吃两只或者留两只也不妥,因为男人的那个蛋天生就是两个。所以一番谦让之后,要是吃下去王只,留下三只,皆大欢喜。
"打蛋茶"对于常人来说不过是一个日常生活习俗举动,以前常用来招待尊贵客人的一种方式,但是作者这里写的非常细致,写吃蛋茶有"讲究",如何吃蛋茶似乎成了一种教养的体现,吃多少留多少才能"恰到好处",这样的精准描写必须建立在切身的体验之上。
.........................
第二节日常生巧的审美化
新世纪,受到中国的文艺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念,基层作家和很多作家一样,把创作目光投向日常的俗世生活中,在文本中展现日常琐碎,用平等对话性的姿态,与身边人共同思考生存生活的意义。
基层作家在文本中大量使用日常方言叙事,叙述街头巷尾平凡人的平面化生活,不做政治代言人,而是立足个体经验,1^个体书写观看基层社会,更加注重个人体验。
一、日常生活题材选择
基层作家对日常生活题材情有独钟,对日常事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叙述热情。刘春龙在《乡村捕钓散记》中,仅"钩鱼"这一事件,罗列出了各种鱼和获取的办法:钓长鱼、钓黑鱼、戳黑鱼、张甲鱼、寻长鱼、捉泥啸、照鱼、拾鱼、拉银鱼、摸飯鱼,还有寻巧蟹的办法:摸邮儿、摸河辟、兜网、挖蟹、张螺狮、趟网、捣网、护网、划钩……丰富的水乡生活经验为作家的专业写作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水注乡"的兴化基层作家I围绕着河流、菜花媒田、水网、船、打渔、风车等等,编织产生一个个故事。他们作品中也随处可见鱼塘、膀蟹、莲藏、豆腐干、渡船、油菜。作品中的兴化人也是被这些水乡事物浸染着,甚至连人物的名字都富有兴化特色。谷怀作品《旧时歌谣》中多次出现了关于芦幸的生动描写,还有很多后续的支撑一一诸如渔民如何用嫩芦幸做卡芒子,许永明和焦玉兰的情感故事借助收割芦幸继续演绎着,甚至《二姐结婚》中的姑娘们都有着"芦芽般白嫩白嫩的奶子"。芦韦荡,不仅滋养着一方水±的百姓I更催生作家的灵感。
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与苦难的交织,基层作家结结实实地踩在现实生活的土地上,记叙一方喜怒哀乐,本±题材的创作,使得文本鲜活生动,也表现了一方人一方水止蕴藏的厚重的文学生命力。
..........................
第三章江苏新世纪县乡基层文学制度研究——以兴化为例.................38
第一节基层文学生产机制...........39
第二节文学活动与政府扶持...........42
第三节基层文学制度问题探讨............45
第四章江苏新世纪县乡基层文学创作的价值及意义...............47
第一节县乡基层创作的文学价值.............47
第二节县乡基层创作的文化意义.............52
第四章江苏新世纪县乡基层文学创作的价值及意义
第一节县乡基层创作的文学价值
一、地方本土写作的坚持
县乡基层作家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本王化"、"地方性"的审美恃色。大多数基层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是基于本止经验的本王化写作。新世纪以来,本主性、地方性被文化界和知识界重新关注和热烈讨论,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最朴素的本土性与本±经验应是对本止事情和事物的书写。当下建设新农村一路高歌,乡村日渐萎缩的同时也正被广大知识界关注,文学中的乡村形象也在一批乡土作家的书写下不断更新。他们大都植根本土经验,描绘乡村风貌人情。他们的创作真实可感,触摸乡村生活。在城市化的大潮流下,乡镇、乡村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个性消失的隐患。原有的乡镇乡村风貌随着拆迁和重置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故乡这个名词正在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的大同。但是人们内屯、仍然保留着对文化原乡的寄托甚至依赖,乡土情结仍然割不断。土生土长的乡村人对那片热土有着独特的记忆,在一批江苏乡镇基层作家中,徐风的紫砂系列文学,韩开春的乡村事物散文随笔集,杜怀超的农具传记,陈锡生的《江南往事》、许卫国的《远去的乡村符号》、刘鹏旋的《家住黄桥》、郭丽雅的《江南绝唱》、孙同林的《乡村味道》等等。他们以本主经验描绘乡村,建构文学中的乡村,展示了地方浓厚的风王人情画和人文气质。这些乡土作家的写作一度不被重视,然而他们用沾满泥主的笔记录了乡村的全景,从形式到内涵,从轮廓到细节,对文学中的乡村的建构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乡村,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模糊的记忆,而是实在的、可感的风景、人物和风情。
........................
结语
新世纪江苏乡镇基层作家文学创作活跃,受到地域文化和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基层文学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乡土色彩、个人化特点。基层作家创作尽管题材范围广泛,但作品都离不开作者个人的乡土经验,表现出相应的乡土气息。目前文学界关于基层文学的研究还处于严重缺乏的阶段,对于新世纪以来的基层文学整体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基层作家的生存状态、经济水平不容乐观,基层作家大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靠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基层作家作品相较于中也城市作家,存在着身份差异,创作方式差异和文化视野差异。基层作家固守本土,他们的创作是"守乡创作",生活于斯写于斯,相对"行囊渐远"的中也城市作家,基层作家固守本±的创作带着浓厚的"土味",蕴含着朴素的乡土气息。对于乡村书写的创作状态,基层作家大都用一种形而下的感性体验方法。在观照本王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改造,对乡村形象的塑造在生活中往往有迹可循。对本主的民间文化他们有着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与守护意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惇于伦理的部分也有着自己独立个性的审视和批判。本王作家无意于迎合整个时代的审视批判的现代性姿态,他们遵循自身的经验和,人心、真实的流露,他们熟悉本土文化并将其渗透于文本中,对乡村民间传统文化有着自觉的守护意识,在文学中建构属于自己化及当地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7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