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动力研究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一个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同时,这种志愿活动是不以盈利和物质报酬为目的的。现代社会,志愿服务的范畴涵盖甚广,既有个人、地区甚至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行为,也有跨国性的双边和多边性国际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类似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教性慈善服务。以英国为例,当时英国为了协调、规范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行为,在伦敦成立了首家志愿性组织“慈善组织会社”。除此之外,在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陆上,大批为了反抗欧洲本土内宗教迫害而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生存生活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彼此之间互帮互助,逐渐形成了彼此互助,乐于助人的群体精神,庆幸的是,这种互助精神作为美国人民的美好品德而延续下来。自此之后,各个阶层中大批具有这种慈善精神的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今天,志愿服务活动几乎成为每个文明社会的的标志,其主体构成主要是各类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各级工会及其他各类民间组织。其中,还包括国际社会及联合国进行的各种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组织和人权维护组织等等,这些国际性的志愿服务为发展中国家福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比于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则显得尤为“稚嫩”,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才刚刚起步。然而,在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却取得了较大长足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均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当然,发展与问题并存,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志愿精神的低普及率导致志愿者资源的匮乏、组织不够独立(官方色彩浓厚)、管理不够规范、活动目的不够纯洁、活动范围不够宽广、服务资金不够充足、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则显得尤为必要。
.......................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以美国志愿服务发展动力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对于美国志愿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也少有显著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内容针对性叶更强,部分学者致力于“体育赛事志愿者”“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深层次动力为切入点,对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分析解读,一方面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补充和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补充和参考。
1.2.2 实际意义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 2008 年之后,我国志愿行动从以政府行政主导为主要表征的外在激励型模式转变为以个人自觉为主要表征的内在激励型模式。21 世纪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问题也是明显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理念普及性不高、志愿服务组织基础薄弱、志愿服务立法不够完善、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薄弱等。为此,我国急需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体系。研究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探究其发展动力,分析其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方式,学习其志愿服务管理先进经验,进而发现其志愿服务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和规律,可以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准备和实践上的指导,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开展。
.......................
第 2 章 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与发展条件
2.1 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
2.1.1 志愿者(Volunteer)
“志愿者”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voluntas”,寓意是“馈赠者、希望、决心”。最早起源于西方 19 世纪,义务扶贫救困,是志愿者最早的雏形。说文解字云:“‘志,意也,从心’,即心之所往;‘愿,谨也,愿而恭’,为情之所愿。”“志愿”具有两种基本的涵义:首先是实现某种价值的意愿,其次为一种自发的行动。有关志愿者称呼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在台湾被称做志工,在大陆被叫为志愿者,在香港被称为义工。然而,对何谓志愿者,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联合国认为那些“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可以被称为志愿者。在国外学者中,以 Cnaan为代表,他们认为,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宗旨在于通过提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面貌,此外,他们认为志愿者应具备以下要素,一是自愿参与,二是不要任何回报,三是在正式的组织下进行,四是受益者为亲属以外的人或人群,在国内学术界,以丁元竹、江汛清、华黎明、李洪丽和王名为代表,他们普遍认为,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的人,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换句话说,是指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他们愿意贡献出自己的知识、体能、经验和时间,只求能够为社会福利、社会发展进步奉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
从国际经验来看,志愿者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形象的重要保障力量,在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公民基本素养、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也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忙碌而美丽的身影。
2.1.2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
志愿服务最早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服务,在一般通用的概念上,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也被称作义工工作)是指任何人不以金钱等物质回报为基础,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旨在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促进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服务活动。我国香港官方称之为“义工工作或者志愿工作”,志愿服务的涵义一般囊括三层意思:首先是自愿贡献,其次是不为任何利益回报,最后是扶贫济困,服务他人。“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技能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帮扶的行为”是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对志愿服务定义的界定。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志愿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每个公民参与改善社会生活、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最佳途径选择,是社会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相继以专业性团体、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志愿组织的形成和志愿服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
2.2 志愿服务发展的条件
2.2.1 深化志愿理念
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利他的奉献精神,是世界人民在个人道德和良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财富,个体对社会共同责任和义务承担程度的不断提高,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给新时代公民提出的更高要求,而要想将这种精神财富外化成具体行动,让志愿服务概念深入人心,第一步就是对博爱、利他和奉献等志愿理念进行深化并传播。
在我国香港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义工通常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当做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表达和肯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得到精神的满足。相比之下,在大陆,虽然志愿精神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共同价值观逐渐被民众认知,激发着公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但是参与率明显低于香港和国外发达国家。为此,我们应该着重志愿精神的渗透,在笔者看来,对志愿理念的深化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归因于新加坡到处可见的孔子学院的招牌,社会各层人民潜移默化被儒家“仁爱待人”思想文化渲染。反观我国大陆对优秀文化传承的缺失,才会导致道德失范、志愿服务意识匮乏等现象。学生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志愿者资源的中间力量,我们常说干任何事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志愿精神的传承亦是如此,因此,应该将中小学生当作首要目标,尤其是国内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生性自我的人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对其进行志愿奉献、服务他人意识的渗透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各大高校应该为此必须逐步将志愿服务相关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之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涵,以全国优秀志愿者代表为典范,加强培养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与此同时,政府应主导,再由各大高校和社区、企业负责运行某些日常化和生活化的志愿活动,并将每个公民的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纳入个人升学、就业、公招、升迁的评价条件之一。
........................
第 3 章 美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现状.............................. 15
3.1 近十年美国志愿服务活动的规模........................... 15
3.1.1 美国志愿者资源状况............................... 15
3.1.2 美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 17
第 4 章 广泛传播的志愿精神提供了思想动力........................ 24
4.1 基督教教义中与生俱来的“慈善思想”..................... 24
4.2 领导者(执政者)率先垂范的“博爱理念”................. 24
4.3 高校志愿服务学习活动传递的“奉献意识”................. 26
第 5 章 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物质保障........................ 29
5.1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资金扶持............... 29
5.2 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30
第 7 章 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
7.1 培育志愿服务的思想之根:志愿精神
在美国,志愿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同价值存在于每个公民的思维当中,把它作为美国国家精神之一,主要缘于对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和大肆宣扬。而在我国,一方面公民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志愿精神传播途径的匮乏,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公众缺乏对志愿服务真正内涵的认知。我国民众经常把志愿服务与慈善行为概念混淆,认为只要是针对老弱病残的服务就是志愿服务,大部分人群不能将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上升到大家的全方位需求上。再者,我国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做得不到位,民众基本没有志愿服务思想概念,要加强志愿服务在全社会的普及教育,国家和社会群众都要大力推广志愿服务,让志愿精神成为我国的公共精神。
首先政府应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的工作纳入工作重点之一,在笔者看来,全民和谐远比经济发展重要,政府应该通过媒体等形式加大对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宣传广度、密度及力度,促使公民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要鼓励全社会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的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宣传与教育,引导公众、企业了解和重视公益服务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形成“志愿服务,人人有责”的文化氛围,为志愿服务发展夯实社会基础。相比之下,关于志愿组织的宣传资料在美国随处可见,美国的志愿组织主要有《志愿者手册》、《领导技巧》两本教材,详细的介绍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以及作为志愿者应有的要求和责任。其次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志愿服务课外活动课,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课外课程,让学生从小具备志愿服务观念和意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除了把志愿服务履历当作入学和毕业门槛之外,还应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工作,将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例如开展志愿者社团活动、张贴横幅于校园,进行志愿服务相关的宣讲座谈会;通过在广播台、校报上开辟专栏、利用校园网或建立专题网站等。通过宣传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还要整合宣传资源,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迅速更新最新志愿服务动态,加大对先进模范人物与事迹的宣传力度,突出展示志愿者精神面貌。强化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与实践经历,提高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支持志愿服务的使命与责任,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为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力量,除此之外,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强调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宗旨,高校应当开展相应的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提高对志愿服务的实践认识,广泛结合企业与社会资源,努力挖掘更多的有利资源,组织规模更大、服务群众更多的活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于周边的养老院、贫困儿童。最后,企业应该鼓励员工适时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把志愿服务时间当作择人门槛之一,从而提醒求职者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
结语
美国志愿服务起步早、规模大,机制成熟,进行得十分活跃。因为志愿服务为美国社会带来的突出的效益,志愿服务这项公益事业受到联邦政府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总的来讲,由于宗教因素和历史渊源致使以慈善思想为主要内涵的志愿精神在美国根深蒂固,志愿服务意识更是深入人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是政府或者社区的强制行为,而是公民的自觉行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美国联邦政府、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志愿服务活动表现出来极大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调整、磨合以及实践的检验,现已形成了正规化、法制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运行模式,促使志愿服务朝着规范、健康、专业的方向有序发展。对于美国民众而言,志愿服务关系着每个公民的个人成长及就业,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更有利维护社会稳定。志愿服务是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它倡导自愿加入,不计报酬,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进公民自身参与感和使命感,从认知与行为层面上促进了志愿者自身的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它是一项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更是催生现代文明的世界性运动,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我国志愿活动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的新生事物,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兴事业,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的程度不高,虽然近三十几年有所发展,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领域活动,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是具有非常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例如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普及、志愿者组织发展基础薄弱、志愿服务资金不足、志愿服务法律关系不清晰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所以,在志愿服务发展这条路上,美国的成功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7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727.html